新研究: 米诺地尔10%不比5%更有效
米诺地尔是美国FDA唯一批准的用于外用治疗脱发的药物,先前一般认为米诺地尔浓度越高越有效,因为研究表明,米诺地尔5%比2%更有效。
很多人因此得出结论,10%也比5%更有效,只是由于10%的刺激性和头晕和血压低等副作用的风险也更大,所以不大普及。国外有一些品牌像Lipogain、Minoxidilmax有推出10%的米诺地尔,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兴趣。
然而10%究竟是不是真的比5%更有效,实际上此前从未得到证明,而且米诺地尔也不是浓度越高效果就越好:2002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一项体外研究表明[1],米诺地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促进人头皮毛囊生长,对毛囊的正调节作用是直接的。但高浓度反而抑制毛囊生长。

就像抛物线,米诺地尔的效果在某个浓度区间会达到最高,10%米诺地尔未必就处在那个顶点或一定高于5%。好消息是今年出现了米诺地尔10%临床实验的证据:
新研究
这是2021年埃及扎加济格大学的一项研究[2],目的是比较雄激素性脱发(AGA)男性中5%的米诺地尔溶液和10%在效果上的差异。
这项9个月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共有90名AGA男性。第一组使用5%米诺地尔溶液,第二组使用10%米诺地尔溶液;第三组安慰剂。
结果
经过36周的治疗,5%米诺地尔在头顶和前额的平均得分分别为(0.47±0.26)、(0.59±0.64),显着优于10%米诺地尔(0.05±0.13)、(0.45±0.74)和安慰剂(0.01±0.05)(–0.03±0.08)。
你可以在下面图片中看到5%和10%两组受试者的比较,这些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改善:

该研究的结论:
与预期相反,5%的米诺地尔在增加头发再生方面优于10%的米诺地尔,而10%的米诺地尔刺激性更明显。与使用5%的人相比,使用10%的人,其脱发期(shedding)、刺激性所造成的心理社会压力更严重了。

10%米诺地尔虽然仍然有效,但总体上不及5%,副作用更大,似乎丧失了在市面上继续存在的价值,为什么说“似乎”,因为还有一个与此不一致的研究。
米诺地尔5% VS 15%
2016年进行了一项研究[3],该试验的受试者为对5%米诺地尔无反应的女性模式脱发患者,改以15%米诺地尔进行治疗。
在用15%米诺地尔治疗的12周结束时,有60%的女性对治疗产生了反应,并且头发数量显着增加(平均> 13.7%)。此外,试验期间未报告明显的副作用。
米诺地尔10%和15%为什么效果不一样?
看起来上述的两项研究没能就高于5%浓度的米诺地尔是否更有效达成共识,两者的结果似乎差异很大。但是要考虑到效果是高度因人而异的,尤其是考虑到后一项研究是针对米诺地尔无反应者,前一项受试者则是未用过米诺地尔。
头皮磺基转移酶的表达活性决定了个体使用米诺地尔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结果来猜测:对米诺地尔无效的人通常磺基转移酶表达水平很少,吸收的米诺地尔只有很少能转化成真正具发挥生物活性的米诺地尔硫酸盐。因此使用比5%更高的浓度有可能扭转这种局面。
但是,对于本就对米诺地尔有效的人来说,10%吸收后产生了过多的发挥生物活性的米诺地尔硫酸盐,在毛囊中超过了促进毛发生长的最佳浓度,因此总体效果比不上5%米诺地尔。
总结
对于脱发的治疗,FDA仅批准了5%和2%的米诺地尔,其他浓度未获批准。如果5%和2%米诺地尔对你无效,可以尝试使用更高的浓度或寻求其他脱发的补充或替代疗法,如果对5%米诺地尔有效就无需考虑更高的浓度。
并且米诺地尔与其他脱发疗法结合使用更有效,不推荐单独使用。因此,最好还应考虑其他脱发治疗方案。
关联阅读:waveHod:新研究:维A酸乳膏提高磺基转移酶活性 米诺地尔增效方法
参考
^代秀菊, 涂平, 秦俭, 等. 米诺地尔对培养人头皮毛囊生长的影响[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 31(1): 6-8.
^Ghonemy S, Alarawi A, Bessar H.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new 10% topical minoxidil versus 5% topical minoxidil and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male androgenetic alopecia: a trichoscopic evaluation[J].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2021, 32(2): 236-241.
^McCoy J, Goren A, Kovacevic M, et al. Minoxidil dose response study in female pattern hair loss patients determined to be non-responders to 5% topical minoxidil[J].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and homeostatic agents, 2016, 30(4): 115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