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是一条流动的小溪一一读李虹杰的两首诗
简洁是一条流动的小溪一一读李虹杰的两首诗
作者: 杨续平 编辑: 赵峰 林军

李虹杰的诗我读得不多,但我每次读后总是意犹未尽还想再读几遍。其实要说原因也很简单:这就是他写的诗意蕴很深,很隽永,也很有韵味;行文工工整整,格律上更是中规中矩平仄相嵌,而且蕴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和诸多的生活意义。做为古体诗,写作难度并不比现代诗小到哪里,相反,它在形式和布局上比现代诗还要更规范和更严谨一些。亦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窍门、技巧和讲究。所以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涉猎古体诗或者说写不好古体诗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李虹杰在这方面却是功夫天成独具匠心的。可以说他对古体诗的创作是很有天赋和手法的。一言一语不仅写得相当的漂亮和得体,而且在行文和意蕴的构勒方面似乎还在原始的基础上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和跨越了一步。比如他在近期所创作的《再回首》和《夕阳湖光》这两首诗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和印证。这两首诗我前段时间在省作协开会的时候,还特地给著名作家方方和刘醒龙等人看了一下。他们也对此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誉。都说此诗写得情深意长捺拨人心而且又是那样的笃实和练达。实在是不可多见的两首佳作。这里,我们不妨与广大读者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两首力作的美妙之处。先看第一首:
儿时求知进学堂
年少憧憬万千象
壮入春潮挥臂膀
暮时相逢享时光
一一《再回首》
这首诗寥寥数语,从头至尾总共才只28个字。可是字少并不等于寓意就少,就没有诗的魂魄和骨骼。仅从诗面上来看,我个人认为就显得异常的空灵和简洁。简洁是诗人智慧的融合和结晶。对于大多数的诗作者而言,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因为现在有很多人写诗都喜欢长篇大论拖泥带水,甚至把诗写成了小品或者散文。其实这是犯了大忌,严重一点说就是违反了诗歌的创作原则。诗歌的创作原则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精炼和简洁。这是起码的常识。有句行话叫做“过之无以救,不足尚能补。” 这里所说的 “过”,在诗歌创作中泛指为太满之意。诗歌是不能写得太满的,得留有余地。因为有余地的诗歌才会显得空灵,让人读后余兴盎然甚或回味无穷。而“满”了则会溢了,“溢”字在这里可以释解为画蛇添足或者过于啰嗦。因为写得过满的诗不仅缺乏厚实的底蕴,而且显得十分的虚妄和空泛。记得我在武汉大学文学艺术系读书的时候,主教老师樊凡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樊老师说古体诗的书写绝对不能啰哩八嗦,不能费话连篇,不能不讲格律的胡乱渲染和涂鸦。一定要凝炼并注意修辞的殷实和精准,另外还得注重韵律也就是押韵的和谐和统一,不能写得太绕口,也不能写得太无规章太过自由。可是这至关重要的一点,遗憾的是现在却有很多的诗人却没有做到,或者说做得还不是那么的完美和到位。以致出现了一些不为读者喜欢和看好的糟糠之作。但李虹杰在此方面却做得十分的贴切和美妙,字里行间相辅相成张驰有度而且毫无半点的芜杂之嫌。但穿插在诗中的故事和意蕴却是那样的敦厚和博笃。可以说涵盖和容纳了他人生当中的所有的艰辛和坎坷,酸甜和苦辣。
是的,往事是不堪回首的。而一旦回首,便有诸多说不完的苦楚和道不尽的酸辣。据我所知,李虹杰早在幼年和少年时期就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其中既包括了他在事业上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包括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所以他在幼童和少年时代求知心切并刻苦钻研,而且积累了很多的课本知识和社会知识。而当他走上社会的时候,也正值他的壮年时期。这个时候的他搁置在心中的那个愿望就像蓝天一样的高远,大海一般的深邃和草原一般的广阔。他心中涌动着的那股激情如波似浪如日中天,不断荡涤和光耀在社会上的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角落。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和灵魂的深处。
是的,李虹杰从5千元的资金开始起步创业,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顽强拼博,经过了多少风雨,又流过了多少眼泪,那都是无法用数字来加以计算的。但他在人生的壮年时期却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走向了辉煌!而当他到了晚年时期,他的心态反倒安稳和平和了下来,劳累了一生的他觉得自己也应该享受一下这美好的时光了。他的这种极富涵养和学识的心态既客观又现实,既召示了别人,又愉悦了自己。对李虹杰而言,这乃是一种高深的学养和闲适、恬静的文人之风在他身上的充分体现。而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抑或冰雪严寒洗礼过的人,才会拥有这种不同俗流抑或与众不同的处世之道。所以当我读了他写的这首诗后,那些精美的语句仿佛就像树根似的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中,如同彩云那样飘拂在我的眼前。这首诗的每一句话都是他的肺腑之言。而给予读者的又是那样的受益匪浅,趣味无穷!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他写的第二首诗作《夕阳湖光》是如何的构筑:
绽放一昼的光芒,
留下属己的夕阳
屏示彤透的静宓
是吾心灵的霞光
这首诗与上一首诗相比,更有层次和更有深度,展示出一种无穷的魅力和超凡的气势。说它是一首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我觉得也一点都不为过。而此诗的简洁程度宛若一泓流动的清泉,让人观之无不荡气回肠拍案叫绝。也就是说简洁是此诗的最大靓点,让我阅读之后还真有点怀疑此诗是不是他的原创。但我后来想到他编辑的那些书籍和挂在他办公室的各种名帖字画以及从他身上渗透出来的那种儒雅的风度和文人的气息,我确信这首诗肯定是李虹杰所作。李虹杰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什么苦啊累的他这辈子经历得可是太多太多了。但他一旦实现了他心中的那个宏图大志,为党和人民绽放出了他一生的热量,他也应该知足和满足了。他想留下属己的一缕霞光实质下也是想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一种超凡脱俗和宁静致远的处世之道。这也正是他与众不同的特殊之处,是他经历了太多的坎坎坷坷和千坡万岭之后的一种学养和素质的非凡体现。人生在世,该享乐的还得享乐,这不是思想的蜕化或者行为的堕落,而是一种客观的生活方式,是人的一种起码的欲望和需求。是的,诗是写给别人看的,也是写给自己看的。昭示别人愉悦自己是诗歌创作者的根本目的和初衷。但如何能把诗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抑或把诗写成一把能开启人之心灵的钥匙那就必须要具有高超的水平和涵养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虹杰应该称得上是个行家里手和能工巧匠。所以我很愿意给他写的这两首作品写一篇书评。
以作良友之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