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评论:“‘关公’再失荆州”,谁来买单?
湖北荆州违建的巨型关公像要搬迁了!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网友热议。人们除了调侃“关公”大意失荆州,更加关注如何写好关公像搬迁的下篇文章。

荆州发布官方消息
近日,荆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称,荆州市已组织邀请规划、建筑、雕塑、文保等方面权威专家,对关公雕像搬移选址方案进行咨询论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历史文脉、自然环境、旅游发展规划等,依法依规、科学制定搬移方案。此前,住建部发布通报称,湖北省荆州市在古城历史城区范围内建设的巨型关公雕像,高达57.3米,违反了经批准的《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规定,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
借用历史名人的名声,用他们的雕像打造旅游景点吸引游客,这是不少地方的做法,初衷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然而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第一”“最大”“最高”,不讲科学、不顾实际、不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良好关系,不仅会适得其反引人吐槽,更大煞风景、破坏原有的风貌。
被点名批评后,荆州市积极推进项目整改,并承诺将举一反三、汲取教训,认真排查整改类似问题。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就目前来看,写好关公像整改的下篇文章,还需要当地政府积极作为,拿出有力办法,解决好因事前监管缺失、事后再处理面临的巨大难题。雕像无论拆除、迁移还是其他处理办法,在建设和整改中浪费掉的国有资产谁来买单?在没有获得审批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在雕像长达两年的建设期中,始终不闻不问,这样的责任谁来承担?作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也考验着地方治理和发展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荆州巨型关公像并非个例。此前广东肇庆将军山违规建设的巨型关公像,就被群众举报拆除,广西柳州违规建设的巨型柳宗元铜像也被强制拆除,而这次与荆州巨型关公像一同被通报的还有贵州省独山县的水司楼。从违规修雕塑,到浮夸造景点,再到斥资上项目,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收益,反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然而这样的案例为何屡见不鲜?为何一些地方依然我行我素?表面上是发展思路单一、决策失误,根源在于错误和扭曲的政绩观。不考虑实际,不依法依规,一心只想出彩出头,甚至不惜“大手笔”打造上级可视范围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样的行为必须杜绝。
大型城市雕塑的建设关系到城市形象,建设在什么地方、建成什么样,都要合法合规,也要有助于历史文化的弘扬,还要符合审美。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为盲目跟风建设踩下刹车。对各地而言,举一反三、切实汲取荆州巨型关公像的教训,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