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该打响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鲁肃向孙权进言说:“荆楚之地与我们江东邻接,顺水而行直达北方,外连江汉水流,内有山陵阻隔,固若金汤,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这块根据地,那就有了称帝称王的本钱。现在刘表刚刚去世,两个儿子早有矛盾,军中的将领也由此分为两派。再加上刘备这个天下枭雄和曹操有矛盾,寄宿在刘表帐下,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协手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就应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应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向刘表的儿子们吊唁,并慰劳他们军队中的将领,还要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乐于从命。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现在如果不早去,恐怕会被曹操抢先。”孙权马上命令鲁肃行动。
鲁肃到达夏口,也就是武汉市汉口的时候,听说曹操已带兵向荆州进发了,日夜兼程。当曹军抵达南郡的时候,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仓惶逃走,准备南下渡过长江。鲁肃北上迎候,在当阳长坂遇到了刘备。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鲁肃问刘备要去哪里,刘备说准备投靠苍梧太守吴巨。鲁肃说:“讨虏将军孙权聪明仁惠,礼贤下士,长江一带的英豪都归附于他,已占据六郡,兵精粮足,足以成就大事。我为您考虑,不如派心腹使臣与东吴联合,结盟友好,共图大业。您说想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凡人,远在天边,早晚被人吞并,怎么能信得过呢?”
刘备所说的投奔吴巨,属于以假应假,用假话应对鲁肃前来吊唁的幌子,其实刘备原本的计划就是与孙权结盟,这是诸葛亮《隆中对》计划的重要内容。“抗曹”是鲁肃一生的宗旨,也是刘备创业不变的宗旨。同时,鲁肃还以诸葛瑾朋友的身份拉拢诸葛亮,与其达成合作关系。诸葛亮也知道情况紧急,主动向刘备请缨,以使者身份向孙权求救。
当时孙权正驻军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观望成败。诸葛亮劝孙权说:“天下大乱,您起兵占据江东,刘豫州也在汉水以南聚集兵力,一起跟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扫灭群雄,其他割据势力均已平灭,曹操乘势破了荆州,威震四海。刘备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逃到这里。将军您要量力而行:如果您想聚集吴、越两地的兵力抵抗中原大军,那就要赶快与其断绝外交;如果您挡不住,那就赶快收兵绑铠甲,向北投降就好了。现在将军您对外宣称服从管辖,却还在犹豫要不要反抗,情况紧急却不能当机立断,离大祸临头就不远了。”
诸葛亮这段话明显使用了激将法,果然引起了孙权的不满,于是孙权反问诸葛亮:“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那刘备为什么不干脆投降曹操?”诸葛亮继续激将,说:“田横是齐国的壮士,尚且能坚持原则、不辱使命,何况刘豫州是皇室后裔,英才盖世,众望所归,就像百川入海,如果抵抗失败,那是天意,怎能再屈居曹操之下呢?”
诸葛亮所说的田横是秦末汉初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派周市领兵攻打魏地,向北打到狄城,狄城派兵守卫。而狄城中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是战国时期齐国田氏的后代,都是豪强,颇得人心。田儋假意将他的奴仆捆绑起来,让一伙年轻人跟着来到县衙,想要进见县令,申请杀死奴仆。等见到县令,田儋趁势杀了他,随后召集有声望有权势的官吏和青年说:“各地诸侯都反叛秦朝自立为王,齐国是古时候就建立的国家。我田儋是齐王田氏的后人,应当为王。”于是田儋自立为齐王,发兵迎战周巿。周巿的军队撤走后,田儋随即率军向东攻打、平定原本属于齐国的土地。
后来秦朝将领章邯在临济包围魏王咎,情况紧急。魏王向齐国求救,齐王田儋派兵救援魏国。章邯带兵夜袭,大败齐、魏联军,在临济城下杀了田儋。田荣聚集了田儋部下的残兵败将向东逃到东阿。章邯带兵围追堵截。项梁听说田荣危急,就派兵在东阿城下大败章邯。但田荣听说齐国立田假为王,非常生气,就带兵回到齐国打跑了齐王假。齐王假逃到了楚国。齐国的丞相田角逃到了赵国。田角的弟弟田间向赵国求救,趁机留在了赵国,不敢回齐国。田荣就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己当了丞相,三弟田横当了将军,平定了齐国。
后来项梁追击章邯,由于章邯的兵越来越多,项梁就派使者向赵国、齐国求救,让他们发兵夹击章邯。田荣说:“如果楚国杀了田假,赵国杀了田角、田间,那么我们就出兵。”楚怀王说:“田假是你们齐国的王,走投无路才来投靠我,杀了他就是不义的行为。”赵国也不愿杀田角、田间向齐国示好。齐国一方表示:“被蝮蛇咬了手就要砍掉手,咬了脚就要砍掉脚。这是为什么?就是怕毒素走遍全身。现在田假、田角、田间在楚国、赵国,连手足亲戚都不是,为什么不杀?况且现在秦朝势力又开始横行天下了,意气用事无异于自掘坟墓。”赵国、楚国还是不愿杀三人。齐国愤怒,终究没有出兵。章邯因此杀败了项梁,打败了楚兵,楚兵向东逃走,章邯渡河,在矩鹿包围了赵国。后来是项羽发兵救赵国,因此与田荣结怨。
项羽救了赵国,收服了章邯等人,向西在咸阳屠城,灭了秦国后分封诸侯王,把齐王田市改封为胶东王,治理即墨;齐王大将田都因为跟随项羽救赵有功被封为齐王,治理临淄;战国时期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也因战功被封为济北王,治理博阳。只有田荣因为之前没有出兵相助,还因此断送了项梁的性命,所以没有被封王。同样没有封王的还有赵国的大将陈馀。这两个人都很记恨项羽。
项羽分封完毕,回到楚国。田荣就带兵支援陈馀,策反陈馀夺取赵国。田荣也发兵攻打田都,田都逃到楚国。田荣就把田市留在齐国称王,没有放他去胶东。田市听了部下的劝告,因害怕项羽而悄悄逃往胶东就职。田荣很生气,在即墨追上田市,并把他杀了,还杀了济北王田安。于是田荣自立为齐王,占据了即墨、临淄、博阳的土地。
项羽听说后,非常愤怒,就发兵攻打齐国。齐王田荣战败,逃到平原,被平原百姓所杀。项羽趁势烧了齐国城墙,所到之处鸡犬不留。齐国人因此聚义反叛项羽。三弟田横就聚集了齐国的散兵游勇几万人,在城阳反击项羽。汉王刘邦趁机带领诸侯王击败楚国,进驻彭城。项羽听说后,放弃攻打齐国,回兵攻打彭城,由此跟汉王刘邦打响了许多战役,两军在荥阳相持。田横有了喘息的机会,就收回了齐国的城邑,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田横当了丞相,专擅国政,政治上无论大事小情,都是田横说了算。
三年后,刘邦派郦食其前往齐国劝田广和田横归顺。田横愿意归顺,撤除了驻扎在历下(就是山东济南)的军队。汉将韩信却带兵向东攻打齐国。齐国才开始派华无伤、田解驻扎在历下阻挡汉军。刘邦派来使者,双方就罢战了,还一起喝酒,派使者跟刘邦讲和。韩信拿下赵国、燕国后,采纳了蒯通的计策,带兵过了平原,靠突袭攻破了历下,很快打到临淄。田广、田横非常愤怒,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他们,就把郦食其扔锅里煮了。田广逃到高密。田横逃到博阳,守相田光逃到城阳,将军田既驻扎胶东。楚国使者龙且带兵营救齐国,跟齐王田广在高密会合。韩信和曹操的祖先曹参一起打败敌军,杀了龙且,捉住田广。汉将灌婴活捉了田光,然后带兵打到博阳。田横得到情报说田广死了,就自立为齐王,迎战灌婴,灌婴在嬴城下大败田横。田横逃到梁地,投靠了住在那里的彭越。彭越是楚汉之间的中立派。韩信杀了龙且后,派曹参进兵在胶东大败田既,派灌婴在千乘杀了齐将田吸。韩信扫平齐国,请求自立为齐王,刘邦同意了韩信的请求,立韩信为齐王。
多年后,刘邦灭了项羽,自立为帝,封彭越为梁王。田横害怕被杀,就带着手下五百多人逃入海岛居住。汉高祖刘邦听说后,认为田横兄弟曾经平定齐国,当地有声望的人都归附他们,他们住在海岛上不受汉朝管束,日后造反的隐患很大,就怕使者传达旨意,赦免了田横的罪过,征召他在汉朝做官。田横乘机推辞说:“我把皇帝的使节郦食其给煮了,现在我听说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汉朝的得力干将,我害怕,不敢接受征召,请求继续当老百姓,守在海岛上。”使者向刘邦传达了田横的话,刘邦找来郦商,对他说:“齐王田横马上就到,你部下的人马有谁敢动他一下,就把谁灭族。”然后刘邦又派使者拿着节杖对田横详细描述了刘邦下诏指示郦商的情况,说:“田横进京的话,往大了说能封王,往小了说能封侯;不来的话,就发兵杀了他。”田横就带着两个门客乘坐驿站的马车来到洛阳。
在离洛阳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到了尸乡的驿站,田横对使者说:“臣子见皇帝要先沐浴。”以此为由留在了驿站。田横对两个门客说:“我田横当初跟汉王刘邦都是面南称孤的人,现在汉王当了皇帝,我却要作为亡国奴而面北称臣,这已经是奇耻大辱了。况且我煮了别人的兄长,还要跟死者的弟弟同殿称臣,即使郦商害怕皇帝的命令而不敢动我,难道我就真的无愧于心了吗?况且皇帝之所以想见我,不过是想看一看我长什么模样。现在皇帝在洛阳,我砍下自己的头,使者带着头、骑着马跑三十里的工夫,我的脸还不至于腐烂,还是能看清楚模样的。”于是田横自杀,门客带着田横的头,跟着使者骑马告知刘邦。刘邦说:“唉!竟然有这样的人!出身平民,兄弟三人先后为王,这难道不是贤能吗?”刘邦为田横的死而哭泣,拜田横的两个门客为都尉,派兵两千,用祭奠诸侯王的礼节安葬田横。
田横安葬后,两个门客在田横墓旁挖了一个洞,都自刎而死,追随田横死去。刘邦听说后,非常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良。刘邦听说田横手下还有五百人在海岛上,派使者前往征召。使者到了岛上,五百人听说田横死了,也都自杀了。刘邦这才知道,田横兄弟果然深得人心。
韩信攻破齐国的做法,确实太缺德了,所以传统相声《后补三国》中,就有曹操是韩信转世的设定。而龙且转世成了马超,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田广转世成了张闿,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及所带家眷。这二位算是报了前世的仇。
诸葛亮之所以提起田横,就是以田横比刘备。刘备和田家兄弟一样,为了复国大业披肝沥胆,即使打不过对手,也绝不屈膝投降。同时,诸葛亮也借田横这一历史人物讽刺了孙权,因为孙氏集团中确实有不少投降派,论气节,他们无法与田横手下的五百壮士相比。果然,孙权被激得勃然大怒,说:“我不能以整个东吴疆域和十万精兵受制于人。我决定了!除刘豫州外,谁也挡不住曹操。但刘备刚刚战败,还能挡得住曹操进攻吗?”诸葛亮说:“刘豫州虽然在长坂被击败,但手下生还的士兵和关羽部下的水军精锐加起来有上万人,刘琦部下加上江夏的士兵也有上万人。曹操的士兵远道而来,非常疲惫,我听说他们追杀刘豫州的时候,轻骑兵一天之内能追三百多里,这就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这也是兵法上的大忌,叫‘必撅上将军’。况且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而荆州百姓是受曹操兵力的威胁才投降的,并非心悦诚服。现在将军您如果真的派猛将带领几万士兵,跟刘豫州同心协力,打败曹操就是必然结果。曹操战败后,一定会回到北方,这样以来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强盛,就能跟北方政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败的关键,就在您今天的选择了。”
诸葛亮所说的“必蹶上将军”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大致意思是说,轻装急行,昼夜不息,虽然能加倍速度日行百里,但队伍必定散乱。因为队伍中强劲者先到,疲惫者落后,只有十分之一人马能赶到战场。仓促应战,必致失败,三军将帅都有被俘的可能。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被诸葛亮说的“大悦”,马上派周瑜、程普、鲁肃等人领水军三万,跟随诸葛亮拜访刘备,共同对抗曹操。但《三国志》的叙事特点是多角度叙事,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传记中会呈现不同角度的叙述。因此在《蜀书》中已经被诸葛亮说服同意合作的孙权,在《吴书》中却还在与大臣们开会讨论。这也能理解,没有什么重大决策是一把手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上会流程必不可少。
有人说,当时中国这个军阀混战的国家已经面临着即将被北方政权重新统一的大好形势,但在诸葛亮、鲁肃的等人的挑唆下,中国重新洗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分裂局面。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促成孙刘联盟的诸葛亮和鲁肃无疑都是罪人。
然而,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即使孙权投降,即使曹操乘胜追击灭了刘备,当时中国也同样不会统一。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被镇压,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叛军也被铲除,当时河北有袁绍、公孙瓒、刘虞,四川有刘焉,荆州有刘表,淮南有袁术,这些都是士族的代表。如果这些人中有谁全心全意拥戴王室,那么汉朝政府权威的恢复和国家的统一都是有可能的。可惜的是,这些士族并不愿意拥戴王室。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离心势力之成长”。
两汉地方行政长官,即郡太守。其地位本就很高,秩二千石,平时能得到皇帝召见,升了官就能位列朝廷公卿。郡太守能在自己管辖的郡内提拔官员,也能自由主持地方政事,还能自由支配地方财政,甚至兼管地方军政。郡太守不但权位重,而且任期长,就像先秦时期的诸侯王一样,二者的区别仅仅体现为诸侯王可以世袭,郡太守不能。
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督查行政的官员,就是刺史。西汉刺史秩六百石,任期满九年就能迁为郡守、国相,地位低但权力大。刺史每年八月就到制定地区巡察,年末回到京城汇报调查情况。东汉时期,刺史秩增至二千石,只安排计吏回京汇报调查情况,自己不再回京,因此连地位都日益提升。汉灵帝在位期间,地方变乱纷起,宗室刘焉建议把刺史改为州牧,让州牧具备了地方行政实权。关东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各路太守拥兵自重。中央大权堕落,地方政权纷纷崛起,割据势力由此形成。相伴而生的就是“二重君主观念”的产生。
由于郡吏是太守自主提拔的,所以郡吏对太守的忠诚度与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度高度吻合,所以当时很多人都称太守为“府君”,甚至对其以死效忠。除非曾在中央任职,否则地方官吏的心目中,乃至道义上,只有一个地方政权,而并没有中央的观念。所以曹操的势力在长江以南是吃不开的。这一点从荆州士人、百姓追随刘备逃难中就可见一斑。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统一北方,是得民心的结果。但在长江以南的荆州和东吴,得民心的恰恰是刘备和孙权。所以即使孙权投降,刘备被灭,其残余势力也会像田横手下五百壮士一样守义不辱,与曹操抗争到底。这样一来,结果就是造成更大的牺牲和伤亡。孙权与刘备的联合,虽然有对各自皇帝梦的追寻,但大方向上是心系百姓的。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要义也是根据民心所向而定战略,并非为满足个人野心而搞分裂。《隆中对》明确指出,刘备有望完成大业的前提是其“信义著于四海”,孙权可以为援的前提是其“国险而民富”,百姓吃饱了饭,自然拥护孙氏集团。而刘表辖下很多人包括诸葛亮都依附于刘备,刘璋又是个“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的人。曹操的民心得在北方,孙权的民心得在江东,而刘备自然要在失民心得荆州、益州树立自己的威望,才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三。孙权也只有通过抵抗曹操才能保住自己在江东百姓心中的威望,也只有联合刘备,才能具备与曹操抗衡的一战之力。
赤壁之战是民心所向的结果,必须打。也只有打好这一仗,才能让荆州和江东的百姓继续过上安稳日子,才能在三股势力的制衡中维持短期和平。赤壁之战的打响,已经将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也避免了民心不安造成的动乱隐患。所以,赤壁之战的打响是必要的,也是符合道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