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为啥管明成祖朱棣叫太宗?电视剧终于考究一回了

看《大明风华》会发现一个事,就是朱棣被称为太宗皇帝。这是咋回事,朱高炽电视剧称为仁宗没毛病,那朱棣咋就成太宗了呢?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历代皇帝的庙号是有很严格的规定的,一般只有开国皇帝能被称为“太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等等,这个国家的第二任皇帝,是没有资格称为“祖”的,即使在唐朝,李世民那么牛,也只能称之为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还是大家并不熟悉的那个李渊,但是这件事在明朝出现了很大的例外。
因为明朝不仅有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明成祖朱棣。大家都知道朱棣是一个极其小心谨慎的人,他本身上位的过程就非常不正常,特别害怕别人说他的皇位来源不正统,所以他在位期间,不仅修谎称自己的生母是马皇后,而且还派遣郑和到处下西洋去寻找建文帝等等,他生前都用这些办法来掩饰自己的心虚,岂敢用明成祖这个庙号呢?

如果朱棣自己用明成祖这个庙号,岂不是表明了自己反叛自己的老子朱元璋?所以他绝不会犯这个低级错误。果然,历史记载中,朱棣去世之后,当时给他的称号就是明太宗朱棣。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朱棣在历史上的庙号就是明太宗
但是一切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大家都知道,嘉靖皇帝接的是明武宗的班,但他不是明孝宗的亲儿子,他是明孝宗亲兄弟的儿子,当时明武宗突然去世,但是他没有儿子。全国没有皇帝,这在古代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时的臣子在所有皇室子孙中挑中了嘉靖皇帝,本以为这个小孩很好对付,但是没想到,这个仅仅十几岁的孩子却拥有一身政治权谋的本事。
按照当时的礼节,群臣要让嘉靖皇帝认明武宗的爹当爹,认明武宗的太后为自己的亲奶奶,当时嘉靖就不同意,因为他不但要认明孝宗当爹,还必须要把自己的亲爹亲妈认成叔叔阿姨,你说气不气?

由于朱厚熜没有从小就受到大臣们的教育,所以朱厚熜想当然的认为皇帝就应该是乾纲独断,而不是和大臣们商量着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于是载嘉靖元年就爆发了大礼议之争。
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认为嘉靖既然已经即位皇帝就要改认明武宗的父母为父母,这样两人就由堂兄弟变成了亲兄弟,而嘉靖皇帝坚持认原来的父母,这就产生了矛盾。
表面上大礼议之争是宗亲之争,实际上是皇帝和大臣们的权力之争,如果说嘉靖皇帝在这个时候服软,那么以后他就无法驾驭这群大臣,嘉靖皇帝也是聪明人,他并不是真正的想为父母争个头衔,而只是为了手里的权力。
大礼议之争持续了三年,最后以首辅杨廷和致仕结束,宣告嘉靖皇帝的胜利。
这还不够,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明世宗生母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九月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从历史记录上证明自己的地位。

这还不够,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明世宗生母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九月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从历史记录上证明自己的地位。这些还不够,由于嘉靖皇帝是小宗入大宗也就是世系发生了变化,为了能够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让同样是世系发生变化的朱棣为自己正名。
在明代正德朝以前是七庙,正德以后为九庙,也就是说太庙能够供奉九位皇帝,而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他前面共有十位皇帝,除去建文帝和景泰帝,太庙实际已经供奉了八位神主。
按照“九庙”原则太庙实际上还有位置,兴献王入太庙也不存在将谁“祧出”一说,我之前也错误的认为将朱棣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是为了防止兴献王入庙而将朱棣祧出。
实际上将朱棣的法统升级,以成“万世不祧”确实是为了防止朱棣被祧出,但是有可能导致朱棣被祧出的并不是兴献王附庙,而是朱厚熜本人。
朱厚熜死后附庙,必会导致一人被“祧出”,而朱棣法统升级后,自己附庙后被祧出只能是明仁宗朱高炽,朱棣则安全了。
从此明太宗就成为了明成祖,世人也因为嘉靖皇帝的这次更改习惯称朱棣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