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站西洋通史实录之加洛林王朝

2020-02-18 08:26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加洛林王朝

一、查理·马特改革

687年,奥斯特拉西亚的赫里斯塔尔·丕平[明强1] 成为全法兰克王国的唯一宫相,是法兰克王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715年,其子查理继任宫相之位,719年成为全国宫相。

查理·马特上台后法兰克王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内部:贵族叛乱,不服从查理的统治。外部:阿拉伯人已经扩张到西欧,并占领了西班牙。准备从西班牙进攻法兰克王国。

(一)查理·马特改革

主要内容:推行比较规范、严格的采邑[明强2] 制。

查理·马特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明强3] (缴纳租税、交出盗匪)。土地仅限终生使用,不得世袭。受封者如不履行义务则收回采邑。封主或封臣一方死亡也收回采邑,分封关系终止。继承人如果愿意继续以前的关系,必须重新进行分封。

(二)采邑制改革的影响?

①  (后世影响)确立了西欧一种新的社会惯例,将服军役与获得采邑紧密的联系起来。

②  (现实意义)查理·马特通过大规模的分封,扩大了自己封臣的数量。同时封臣还为其提供重装骑兵,查理·马特的军事力量迅速扩大。

(三)普瓦提埃战役

公元732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击败阿拉伯人的军队,维护了法兰克国家的独立。从此名声大震,被称为“马特”(锤子之意)。

-----------------------------------------------------------

二、加洛林帝国的兴衰

①  747年,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成为全法兰克唯一宫相[明强4] 

②  751年,丕平称王,建立了加洛林帝国(加洛林来源于查理曼的拉丁语读音)

③  丕平献土与教皇国的形成[明强5] 

④  查理加冕与加洛林帝国的形成

⑤  查理曼的治国措施

⑥  查理曼之后帝国的衰亡

⑦  大地产制的确立及依附性农民阶级的形成

 

矮子丕平加冕时,教皇亲自为其进行“涂油礼”。这表明教会与矮子丕平至少就登基之事达成利益共识。

8世纪中叶罗马教会自身也是危机重重。其中主要的危机是来自伦巴德人。民族大迁徙中日耳曼人的一支伦巴德人在6世纪中叶时已经占领了意大利北部。然后对意大利的中部和南部不断渗透。8世纪中叶伦巴德人不断威胁罗马。751年伦巴德人已经兵临罗马城下。

当时的教皇首先向东罗马求救,希望看在同为基督教兄弟的份上,出兵。无效。  然后又带领罗马的信徒举行大规模的宗教仪式,教皇赤脚、肩扛圣像,将香灰洒在他周边痛哭的罗马居民身上,希望以此来感动上帝,赐予他们和平。也没有效果。  第三招,向矮子丕平求救。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的支持,同时也为今后获得教会的帮助决定出兵帮助教皇,在754和756两次远征伦意大利,击退了伦巴德人。然后把东罗马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辖区以及罗马附近的五城区献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教皇国一直从丕平第二次远征意大利756年存在到到1870。(1870年意大利统一,教皇国灭亡[明强6] 。)

公元768年丕平三世去世,其子查理在771独揽大权,统治了整个法兰克王国。查理继位后随即发动多次对外战争。据统计在位46年间发动的大规模对外战争50多次。

如774年击败伦巴德人,控制了意大利的北部。查理在称帝之前,他不仅是法兰克人的国王,还带着一顶伦巴德人的铁王冠。还是伦巴德人的国王。

然后向东进攻德意志的萨克森人,一直推进到斯拉夫地区。

778年,查理又开始进攻为阿拉伯人控制的西班牙。在西班牙的战争整体来说先胜后败。在占领了巴萨罗纳后又被阿拉伯人击败,后撤退至比利牛斯山的山口“朗塞瓦尔”时,他的后卫部队就遭到当地土著人“巴斯克人[明强7] ”的袭击,双方战斗极其激烈。最终查理的后卫部队全部战死。其中一个指挥官叫做罗兰。此事件经过渲染。成为中古法国英雄史诗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罗兰之歌》。

公元800年左右,法兰克将帝国版图扩张到与西罗马帝国欧洲部分大致相当的范围。公元800年的圣诞节,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此后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明强8] 。

思考一:为什么公元800年[明强9] 的圣诞节将查理加封为“罗马人的皇帝”?而查理本人则是法兰克人,并非罗马人。

罗马教会与罗马教皇一直宣传“双重权威论”。一种是精神权威,体现者为教会和教皇。另一种为世俗权威,体现者是罗马皇帝。按照教会的说法,这两种权威都来源于上帝,都有着神圣的起源。但教会强调精神权威要高于世俗权威。所以皇帝的帽子要经过罗马教皇的手才能得到。   此时查理头上的王冠象征着西欧最高的世俗权威而非西罗马帝国。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明强10] 。

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中记载:“是罗马教皇将这顶帽子带到查理头上的,早知道这样查理是不会戴这顶帽子的。”

问:查理本人到底愿不愿意戴上这顶帽子?

 

⑤查理曼的治国措施与政治建树?

行政方面:

中央:主要有两个会议“国王枢密会议”、“贵族会议”。“国王枢密会议”主要由国王的亲信组成。“贵族会议”主要由地方贵族、教会贵族还有国王重要的封臣组成。这表明查理时期,地方贵族参与中央决策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地方:主要单位仍是伯爵辖区[明强11] 。伯爵由国王委派或任命(本身就是当地强者)处理地方各项事务。边疆则设立一些边区(所辖范围比伯爵广)长官称作侯爵。

中央派往地方的巡查官员称作“巡按使”。职责监督地方官员。

文化方面:

查理曼高度重视文化教育。要求宫廷和修道院都要开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明强12] 。而且下令组织人员积极搜寻古典文献,本人也带头学习古典知识。其推行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被后世高度评价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值得注意的是:查理大帝在文化教育领域所采取的措施,背后的基本动力是宗教。  他提倡大家学拉丁文,目的在于人们更好的阅读《圣经》。在查理大帝时期能够识字的人很少,甚至是某些教会人士,知识文化水平也极其有限。查理大帝看到了这种情况,他认为要纯洁信仰、使更多的人虔诚的信仰上帝首先要掌握拉丁文与相关文化知识。结果使古典文化与知识在当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促进了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

 

总结

从整体上看,加洛林帝国仍然是一个暂时的军事联合体。是军事征服的结果。查理曼虽然本人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为稳固统治也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但帝国本身在行政、税收制度、军事、法律等方面都无法与相对成熟的罗马帝国相比。[明强13] 这也就决定了帝国的命运只能与查理本人的才干联系在一起。

 

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此时的加洛林帝国已经分崩离析。840年,路易的长子罗退尔(又译:洛塔尔)继位,但很快遭到其他兄弟的反对,然后为争夺最高权力相互混战。843年,三兄弟(罗退尔、秃头查理、日耳曼路易)在凡尔登缔结《凡尔登条约》。条约核心内容规定帝国三分:

罗退尔:中法兰克,这一地区的南部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自中世纪开始,一直到近代就成为法、德两国反复争夺的地区。最后被两国瓜分。

秃头查理:西法兰克,此后辗转演变为今天的法兰西。

日耳曼路易:东法兰克,此后辗转演变为今天德意志的西部。严格来说, 日后德意志又继续向东扩张。

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加洛林帝国的最终解体。

 

思考:加洛林帝国对于后世的影响?[明强14] 

①  作为中世纪西欧的基本制度:封建制度,也是从加洛林帝国逐渐成长起来的。

②  《凡尔登条约》奠定了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版图基础。

 

补充:加洛林王朝时期社会经济史

①  加洛林王朝时期,采邑制度进一步推广。特别是伴随着征服活动,这种制度也就推广到更广大的地区。分封更加普遍[明强15] 。

②  采邑制在事实上的世袭化,日益普遍。严格意义上因此词汇发生变化“采邑”变为“封土”(即世袭化的采邑

在采邑制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地强化。(比如说在查理大帝时期,普通的农民和隶农、奴隶在法律上的界限日益模糊化。因为普通农民手上有的权利,奴隶也有。比如说在庄园法庭中状告自己的主人,认为主人对自己不公,没有遵循惯例。(最初普通农民有这项权利,现在身份不是很自由的人也有这项权利)总而言之,加洛林王国时期在西欧社会已经形成一个法律地位高于奴隶但身份仍然比较低下的非自由阶层——农奴[明强16] 。

农奴的法律身份虽高于奴隶,但是身份仍然是不自由的。法律地位仍然是低下的。

 [明强1]史称丕平二世。他母亲的父亲(外公)称作丕平一世。丕平一世曾经当过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

建立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则称作“丕平三世”。

 [明强2]以服役为条件,终身占有的土地称作采邑。

 [明强3]查理明确要求受封者必须服兵役和其他义务,他要求自己的封臣给自己装备重装骑兵。

 [明强4]宫相是有其实无其名的国王。

 [明强5]矮子丕平早已不满足于现状,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王。公元750年,派使者寻求罗马教皇之意。获得教皇支持。

注意:教皇想为教会找到一个强大的世俗政权作为依靠。但不是政教合一,而是制度各成系统。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明强6]教皇国虽然消失,但“教皇”如何处理一段时间内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1929年罗马教皇与意大利政府签订《拉特兰条约》。教皇承认意大利政府,意大利政府同意体面安排教皇。在罗马城的西北角划一块地方由教皇管辖,这就是梵蒂冈城国。目前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主权国家。

 [明强7]信奉基督教

 [明强8]查理曼:尊称,伟大的查理。

 [明强9]公元800年,作为政治实体的西罗马帝国早已经消失。

 [明强10]后面德意志奥托一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也同样是一种象征意义。

 [明强11]有一种说法并没有确切数据,查理时期有400左右的伯爵辖区。

 [明强12]查理曼个人传记作者艾因哈德就是当时的知名学者

 [明强13]行政:地方长官伯爵、侯爵权力过大,通常中央无法管控这些地方豪强。

税收:没有统一的赋税系统。如查理大帝王室宫廷开支仅靠查理庄园的收入。

军事:没有常备军,战时仅靠封臣组建。

法律:各地不统一。

 [明强14]正使因为加洛林帝国(800-843)的历史贡献,查理大帝被誉为“欧洲之父”。

 [明强15]比如查理大帝和虔诚者路易时期,国王的很多高级官吏,甚至教会主教都成为国王的封臣。

 

“采邑制度”在查理大帝和虔诚者路易时期之所以得到推广,是因为帝国版图的扩大使得对很多地方的管理,需要通过自己的封臣来进行。接受采邑的封臣在自己的位置上行驶自己的使命。“公”与“私”在那时是一体的。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没有“公”与“私”的观念。

 [明强16]农奴的社会成分复杂,包括原农村公社的自由农民,隶农、奴隶等。他们经过若干时间的融合,到了加洛林王朝时期出现了“农奴”这一依附性社会阶层。


B站西洋通史实录之加洛林王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