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

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研究者可以将人的各种不适,详细划分为病症。但这些细致的分类,只是建立了一个分析结构。能否解决,如何解决,万里长征这才只迈出一步。
年轻人怕的两种心理疾病,抑郁症和社交恐惧。谈之色变,实际上,恐惧已经压倒了病症本身,往往是负向的心理暗示让人抬不起头。
怕自己表现不好,这种心理最正常不过。期望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两个事物。自己看自己有超越性,别人看你,不贬低你就不错了。文人相轻太局限,人人相轻还差不多。有种说法,骄傲和自卑是划等号的。你越臭屁,就越脆弱。这个理论聊下去只能阐述出个阴阳守恒的原理,没什么意思。人不可能不骄傲,不自卑,也不存在终极理性的平衡人。所以,与人交流的担忧时常存在。
问题在,想表现好自己,有两种选择——虚伪与真诚。虚伪者,表现出欢快可爱,逗得大家满堂喝彩,其乐融融,他们不一定快乐,很多时候只是例行公事。再心智失常者,谄媚。装高大上,装学识,装举止,说最义正言辞的话,做最正经的事,收获掌声。谄媚的例子,顶有名的是《人间失格》的太宰治。读一读他如何表现乖巧,就知道这背后的痛苦了。
与此相反的,是从内心思考何为真实,如何待人处事。追求掌声,本身可能就不正确。人应该追求真诚的自我,不摆架子,不喧哗,与人相处做事自然踏实。因为认真付出,而不经意收获赞美。可惜,大多数人不会拿出真诚的自我,真诚者处处碰壁,于是心生颓意。我们说一个孩子不敢交流,问题实际上不在孩子,而在虚伪的大众。
不断练习的作用。没有人不怕拒绝,失落,只是练的多了,身体适应了,就看开了。善交际者,活泼者,多是练出来的,没人生下来就是哪吒,三头六臂,风火轮金项圈。除去天生性格,还有成长环境。有小时候活泼的,长大了木讷的。也有小时候呆板的,长大了活泼的。父母的影响,我爸是个耍宝高手,乐天派,所以我心里也没那么多小铲子。经常和我爸看赵本山小品,他哈哈大笑,我也哈哈大笑。等到我和小柚子看电影,我放声大笑,她起初觉得夸张,后面也放开了自我。一个好友,理性思维极强,他父母都是严谨的知识分子,家中不设电视,饭毕各自做研究。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他有极强的理性思维,以及不喜交流,一个道理能讲清,不会花十句话和你来往。
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就不愿意尝试有挫败感的社交了。忧愁交流者内心多浮有一连串可爱的小泡泡,这些泡泡遇人即破。他们是娇嫩的花,环境越严苛,绽放得越美丽。只不过,这种美丽只能从其他方式去欣赏,社交只会摧毁这种美。
社交本身,就是一个鱼龙混杂体。个人有个人的算盘,臭美的,喧哗的,腼腆的,观察的。你有所期望,自然会去行动。表演者都在向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主,仆,旁观者,多是这样的结构。要把一切都看淡了,那确实说不出几句话了。
一群玩家聚起来自然有的聊,一群粉丝聚起来也瞬间热闹。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社交的礼仪,客套话,繁文缛节,都是让人排斥社交的原因。
我父亲擅长社交,所以我大致了解社交的用处,不愿去刨弄。世间知己者不过一二,莺莺燕燕的人群流动,多是喧嚣。想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如认真做事,自然寻遇共鸣者。我更感谢我父亲,因为在他的视野上,我有了摆脱人群吵杂的勇气,可以在静谧中释放磅礴的激情。
对于大多数轻微的,正常抗拒的,我更倾向于觉得,这是自己还有余地保留心中的城堡。等没办法了,被逼得与人打交道,种种担忧自然就无关紧要了。林冲走投无路还是上了梁山,你有得选而已。
严重的,问题就不在当事人了。情感缺失,教育失职,他人眼光,俗恶舆论,才是让他们说不出话的元凶。
和抑郁症一样,药物并不能解决疾病的源头。最有效的,也是歌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