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8 谭嗣同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8、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激进派。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清朝南京候补知府。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深感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主张变革封建制度,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他先后在湖南参与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一八九八年被清光绪帝任为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杀。
他对资产阶级在封建制度下受压抑强烈不满。他认为“三纲五伦”等封建伦理是“上以制其下”的网罗,“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醋焉矣”[1],必须“冲决网罗”。如不虚除三纲五伦,变法不过是侈谈,根本无从变起。他在《仁学》中说,“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认为仁 通 平等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封建的三到五伦是“不仁”,“不通”,“不平等”。他主张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他强调“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民办事者也;赋税者,取之于民以办民事者也。”[2]即要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代替封建等级观念,他说的“平等”是为资产阶级争政治地位。他说的“民”即资产阶级自身。
他认为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主张,都是“乡愿”[3]思想。他抨击所谓“忠臣”、“大儒”,都是统治者的走狗,主张对大汉奸曾国藩千刀万剐。他驳斥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谬论,指出“世俗小儒,以天理为善,以人欲为恶,不知无大欲,尚安得天理?”[4]认为“圣人”也是计功讲利的,公开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
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他极力宣传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认为“天地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世界处于“旋生旋灭,即灭即生”[5]之中。另一方面他却错误地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并又从西方自然科学中搬来“以太”这个概念,说“以太”也是宇宙的本源,把“以太”说成是无声无臭、无体积无重量、不能被人感知的东西。其属性和“仁”、“兼爱”、“灵魂”、“心力”完全相同。这种唯心论的观点,表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拿不出自己的思想武器和封建主义作斗争,“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6]
谭嗣同虽然在揭露和批判封建统治和主张变法上有所贡献,但是却不敢触动儒家祖师爷孔丘,并和孔孟之道划不清界限。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于所谓“正在上位人之心”,根本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甚至主张用神秘的宗教来改造人们的意识,以拯救世界。他痛斥清朝反动统治的罪行,但又幻想依靠光绪帝这个傀儡来开创新的历史篇章;他痛斥帝国主义侵略,但又希望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他搞变法;等等。结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给后人留下了极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著作有《谭嗣同全集》。
注:
[1] 《仁学》。
[2] 《仁学》。
[3] 即满口仁义道德,实际却不肯做好事的人。
[4] 《谭嗣同全集》。
[5] 《仁学》。
[6]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