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笔记】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下编 第六章6 第二节

2023-02-03 23:46 作者:牛奶味的zoey  | 我要投稿

第六章 汉语语法教学中常常会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有关“能说/不能说的问题” 11~21

11. “他愿意给你吗?”跟“他肯给你吗?”两个问句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两个问句意思上有差异,差异出在“愿意”和“肯”的不同。“愿意”和“肯”都含有“乐意”的意思,但有差别。

        ①在他人请求或要求的情况下,乐意做某事,用“肯”和“愿意”都可以,eg:我叫他把汽车玩具给小红玩儿玩儿,可他怎么也不愿意/肯。

       ②如果并非在他人请求或要求的情况下,而是自己主动乐意做某事,则用“愿意”,不用“肯”,eg:遇到有困难的人,他总愿意主动帮助人家。*遇到有困难的人,他总肯主动帮助人家。

        因此,“他给你”这一行为动作如果是在“你”或别人请求、要求“他”的情况下做出的,那么可以用“愿意”和“肯”,如果不是在“你”或别人请求、要求“他”的情况下做出的,完全是“他”出于自愿的,那么不能用“肯”,得用“愿意”。

12. “我会游泳了”跟“我能游泳了”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两句中的能愿动词“会”和“能”都可以表示“能力”,在英语里都可以用can来表示,但它们在具体表意上有些差异。

        ①如果强调原先不具备某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一般用“会”;如果恢复了某种能力,或者强调已经有的能力进一步达到了某种程度或水平,用“能”,eg:他会游泳了。他伤好了,能/*会游泳了。他一分钟能/*会打300个字。

        ②只是客观地说某人在某方面有特长、善于做某事的时候,“能”和“会”都可以,但表意上仍有不同:用“能”时侧重从量上强调所具备的能力,用“会”时侧重从技巧上强调所具备的能力。eg:

        他真能唱,唱了三个小时都不知道累。

        他真会唱,和大明星唱得不相上下。

13. “你怎么来的?”和“你怎么来了?”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是为什么?

        “你怎么来的?”是问“来”的方式,而“你怎么来了?”是问“来这里”的原因或目的。二者表达上的差异与结构上的差异有关。

        在“你怎么来的”中,“怎么来的”是的字结构,“怎么-来”是状中偏正结构。

        在“你怎么来了”中,“怎么-来了”是状中偏正结构,“了”是动态助词结构。

14. “他下了课就来了”,也可以说成“他下课就来了”,意思基本一样。可是“他吃了饭就来了”,表面看似也能说成“他吃饭就来了”,但意思变了,这怎么解释?

        汉语里的述宾结构所表示的事件或者说行为动作,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含有明显的过程,如“吃苹果、喝咖啡”都有“起始点——持续过程——终止点”,②不让人感到有明显的持续过程,起始点也就是终止点,如“敲碎一块玻璃”。

        “他吃了饭就来了”和 “他吃饭就来了”中的“吃饭”属于情况①,带“了”的意思是“他吃完/过饭就来了”,不带“了”的意思是“叫他干活不来,叫他吃饭就来了”,含有一种不满意的意思。

        “他下了课就来了”和“他下课就来了”中的“下课”属于情况②,带不带“了”意思一样。

15. “我教书教了一年”和“我教他教了一年”,结构是一样的,但是前者可以有“我教了一年书”的说法,后者则没有“*我教了一年他”的说法;反之,后者有“教了他一年”的说法,但没有“*教了书一年”的说法。这该怎么解释?

        两句话都是拷贝动词句,而且在动词“教”后面都是一个名词性宾语,还有一个表示时段的数量成分“一年”。但二者有差异——充任宾语的名词性成分在语义上性质不同。

        如果作宾语的是一般名词,其词序为:动词-了-时量成分-宾语,eg:教了四年书;喝了一小时茶;学了两年英语。

        如果作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其词序为:动词-了-宾语-时量成分,eg:教了他四年;陪了老头子一辈子;埋怨了我半天;等了奶奶两小时。

        作为动词拷贝句式,任何性质的名词都可以进入,所以“我教书教了一年”和“我教他教了一年”都说。

16. “我女朋友”等于“我的女朋友”吗?为什么?

        二者不相等,存在区别。

        假设“定-中”偏正结构为“XY”,其中用不用“的”,需记住两条:

        ①如果X和Y这两个成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或紧密,经常在一起,那么中间可以不同“的”,否则要用“的”。

        ②二者关系虽然密切,但是为了强调,也可以用“的”。

        定中偏正结构中“的”起两种作用:一是表明修饰语和中心语二者关系疏远、松散,二是表示强调。

         A:“这位是……” B:“这是我女朋友。” C:“你是不是酒喝多了?她哪里是你的女朋友?她是我的女朋友。”

        A1:“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还没成家呢?要不要我给你介绍一个?” B1:“好啊,我希望我的女朋友不要求很漂亮,只要心地好就行。”

       例句中,B答话中不用“的”,意味着“我”与“女朋友”之间已经亲密无间了,距离很近;C说话中用“的”,起强调的作用。B1之所以用“的”,是因为“我”与“女朋友”之间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距离远。

        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中间用不用“的”也遵循以上准则。在英语中,形容词修饰名词只有A+N一种形式,但是在汉语中,有“A+N”和“A+的+N”两种形式。不是任何形容词修饰名词都可以采用这两种形式。eg:热水/热的水;冷饭/冷的饭;*热肉/热的肉;*冷鱼/冷的鱼。

        可以用认知语言学象似性原则的距离准则作出解释。具体来说:①不用“的”表明A所表示的性状和N所表示的事物在人们的观念/认知域里联系紧密;联系不紧密甚至难得有联系,就得用“的”将修饰成分与中心语组合在一起。②A和N联系紧密的,用“的”是为了表示强调,以凸显A所表示的性状。

        比如“水”,这是生活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水有冷热之分,在人们的认知域和生活理念中,水就总是跟冷热紧密相连,反映在汉语里,可以说“热水”、“冷水”,而无需用“的”,用“的”表示强调。至于“鱼、肉”则不同,长期以来,它们不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在人们的理念中,鱼、肉并不总是和冷热紧密相连,反映在语言上,当冷、热修饰鱼和肉时,就得用“的”。

17. “他的胳膊比我还粗”这句话里的“还”可以换成“更”;可是“他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这句话里的“还”却不能换成“更”。这是为什么?

        这两句话的相同点是:都是比字句,而且在格式上都是“甲+比乙+还+怎么样”。但二者表示的意思明显不同。

        “他的胳膊比我还粗”,说的是现实的两个事物的比较,表示二者都是粗的,但相比之下,“他的胳膊”粗的程度要超过“我的胳膊”。

        “他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说的并非是现实中两事物的比较,即并非真的要将“他的胳膊”去跟火柴棍儿相比较,而只是一种虚拟的夸张的比拟。因此,前者是现实的比较格式,后者是虚拟的夸张比拟格式。

        在现实的比较中,“还”可以更换成“更”,但是虚拟的比较中不行,“更”只适用于现实的比较。

18. “书包里是三本书”和“书包里有三本书”,一般认为都是存在句,差别只在一句用“是”,一句用“有”。那么二者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用“是”的存在句有排他性,排斥“书”以外的事物存在,表示书包里除了“书”以外没有别的;用“有”的存在句无排他性,不排斥“书”以外的事物存在,即除了书还可能有别的。

19. “我送一本书给小李”跟“我送给小李一本书”在表达上有差别吗?差别在哪里?怎么解释这种差别?

        这两句话都是表达““我”通过“送”这一行为,达到将一本书的归属权由“我”转移给“小李”的目的”这样一种意思。但是,二者由于语序不同,在意思表达上也有区别。

         在“我送给小李一本书”中,说话人“我”采取了“送”这一行为动作,且“书”的所有权也一定从“我”转移到了“小李”那里。在“我送一本书给小李”中,说话人“我”采取了“送”这一行为动作,但是“书”的所有权不一定从“我”转移到了“小李”那里。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可以在语法上得到验证:

        ①加后续句“小李不要”:我曾经送一本书给小李,小李不要。*我曾经送给小李一本书,小李不要。

        ②如果要添加“了”,添加的位置不同。“我送一本书给小李”中,“了”只能加在“送”之后,不能加在“给”之后;“我送给小李一本书”中,“了”只能加在“给”之后,不能加在“送”之后。

        我送了一本书给小李。*我送了一本书给了小李。

        我送给小李一本书。*我送了给一本书小李。

        ③“我送一本书给小李”中,动词“送”之前可以加上“想/要/想要”一类词,加了以后句子单独站得住,“我送给小李一本书”中,动词“送”之前加了这类词,单独站不住,得有后续小句。

        我想/要/想要送一本书给小李。

        *我想/要/想要送给小李一本书。(我想/要/想要送给小李一本书,可是我先生不同意。)

        句子语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

20. “木头桌子质量”和“羊皮领子大衣”,就词类系列和内部结构关系来看都是一样的,课时我们可以说“桌子质量”,但不能说“领子大衣”,这是为什么?

        这两句话在层次构造、句法结构关系上是一样的,它们都属于复杂的句法结构,都是由简单的句法结构通过扩展而成的。从扩展的角度看,两句话扩展的渠道不一样:

        ①“木头桌子质量”是从“桌子质量”通过更迭性扩展,即由“木头桌子”替换“桌子”而成的。桌子/质量→木头桌子/质量。

        ②“羊皮领子大衣”是从“大衣”通过组合性扩展,即由“大衣”与“羊皮领子”进行组合而成的。大衣+羊皮领子→羊皮领子大衣。

        正由于动态的扩展渠道不同,所以“木头桌子质量”可以说成“桌子质量”,而“羊皮领子大衣”不能说成“领子大衣”。

21. “把”字句的反复疑问句,是否可以用“把没把/把不把~”这样的问法?例如:“你把没把伞带来?”、“你把不把书还给她?”

        普通话中,一般不这样说。

        在普通话中,动词或形容词可以采用诸如“看不看/看没看”、“红不红/红没红”这样的问法,至于介词,则有不同情况。

        ①像“把、被、从、当、往、以、由、和”以及“对于、关于、经过、通过、本着、除了”等,不能有这样的反复问法;可是像“在、到、用”以及“按照、根据”等,又可以采用这样的反复问法。eg:她明天到不到北京开会,还没决定。

        ②像“和、跟、同、与”,这是一组引介行为动作伴随着的同义介词,“和、同、与”不能采用反复问法,例如我们不说:*你和不和他合作编教材?但是“跟”可以有这样的用法,例如:你跟不跟他合作编教材?

        ③像介词“对”,可以有这样的反复问法:你到底对不对她好?但是“对他表示谢意”、“对我们有启发”、“对这件事不满意”则都不能有相应的反复问法,eg*对不对他表示谢意。

        总之,介词能否采用反复问法,不能一概而论。

【笔记】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下编 第六章6 第二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