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渭之间,且看渭南古往今来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经108°58′—110°35′和北纬34°13′—35°52′之间。东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依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黄龙山、乔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千米,东西宽149.7千米,土地面积13030.56平方千米。古称下邽、莲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陕西省东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3030.5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1月,全市下辖2个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常住人口461.9万人。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渭南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全市东襟黄河与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距古城西安60千米,距咸阳国际空港80千米。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此并站交汇,陇海、西南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等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是中东部地区进入西北门户的交通要道;曾获国家卫生城市(区),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市境内有AAAAA级景区华山风景名胜区。2023年,被评为三线城市。

渭南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华夏之根”的称谓。因其卓著,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渭南市是中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同州梆子、富平阿宫腔、澄城尧头陶艺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古代,渭南地区属于秦国的领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渭南县,成为秦朝的州县之一。随着秦朝的灭亡,渭南地区先后属于汉朝、魏晋、北魏、隋唐等朝代。唐朝时,渭南成为了陕西道的治所,是当时的陕西省会。
在宋代,渭南地区成为了西夏和北宋的争夺之地。西夏时期,渭南地区属于西夏的辖区。而在北宋时期,渭南地区是北宋与西夏交战的前线,曾多次发生战争。渭南地区的战乱给当地的经济和人口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明清时期,渭南地区逐渐恢复了繁荣。清朝时,渭南成为了陕西省的州城之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这个时期,渭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成为了陕西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20世纪初,渭南地区成为了中国的革命斗争的重要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渭南地区的工人、农民和学生积极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渭南地区成为了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
而到今天,渭南市是一个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城市,也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渭南市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而闻名,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名胜景点,如华山、韩城、华阴市、临渭区等。
即使是在市区,仍然有渭南市博物馆这种文化景点可供游览,该博物馆建筑宏伟,展览面积广阔,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内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等。这些文物展示了渭南地区在古代的繁荣和文化发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渭南的历史。

而华山,更是渭南旅游的重中之重。它以险峻的山势、壮丽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
华山的山势险峻壮观,山峰高耸入云,峭壁陡峭。登上华山,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峰、险峻的岭谷和奇特的岩石,给人一种令人惊叹的视觉冲击。其中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峰峦叠嶂、奇石怪岩、古树参天等。尤其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山上的云海和金光璀璨的景象更是令人陶醉。
此外,华山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上有众多的古建筑、古道和寺庙,如悬空寺、金锁关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华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机会。当然,华山作为一座重要的旅游胜地,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游客可以选择徒步登山、乘坐缆车或乘坐索道等方式前往山顶,体验不同的登山方式。
华山以其险峻的山势、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备受赞誉。无论是对自然风光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群,都可以在华山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作为地方特殊,在美食领域,渭南也有自己独特的积淀
例如水晶饼

这份美食背后还有一段故事:清朝末年,渭南同义栈商行的张彩凤大掌柜,对水晶饼传统配方加以改良,使得水晶饼以”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清香适口”而远近驰名。
时辰包子

时辰包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但那时不叫时辰包子,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张坤,他家的包子特别味长,每天争尝名品的食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龙,一过上午时,就买不到包子了。因此人们就给这种包子加上“时辰”两字,尔后约定俗成。其特点为面细皮白“僧帽”状,油渗包底呈金黄,馥郁鲜爽,油而不腻,香味悠长。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属于陕菜系,源自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原同州府治朝邑县),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县的水盆羊肉最为有名,其中尤以澄城的水盆羊肉最为地道,最为悠久,并于2016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饭食以羊腩肉为主要食材。水盆羊肉主要以渭北地区的尤为出名,最有名的要数蒲城水盆羊肉和澄城水盆羊肉。其次有渭南市,澄城县,三原县等。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时代的“羊臐”演变而来。秦汉时称为“羊肉臐”,唐宋时又叫“山煮羊”。
《山家清供》一书中,记述了煮羊肉汤的技巧,指出:“羊作脔,置砂锅内,除葱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搥真杏仁数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烂。”《宋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南北朝时,战争不断,百姓遭殃,有个叫毛修之的人被俘,由于他有烹调手艺,向宋武帝献羊肉汤,味道鲜美,由俘虏变为太官令,以至后来高升至南郡公。经过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各族人民迁移大交流,进入内地居住的多,原有的民俗“渐变旧俗”。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是鲜卑人,其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各民族间互相通婚,使饮食风俗也必然受到影响。关中地处中原腹地,与牧区比较接近,历史上是牛羊交易的理想市场。西安市东羊市、西羊市、牛市巷、骡马市等历史街名,都证明了水盆羊肉的形成和发展。羊肉本属秋冬季节的温补食品,但精于烹制牛羊肉的陕西厨师,为适应人们的夏令需求,创制成水盆羊肉,因多在农历六月上市供应,人们号称“六月鲜”给以赞誉。食用水盆羊肉时,最为地道的是配以大荔特色月牙烧饼两个,一个烧饼夹肉,另一个烧饼用来泡馍,佐以鲜大蒜或糖蒜,调味的油泼辣子则需用羊油泼就才行,则肉烂汤清,肥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
河渭之间,渭南历久弥新。在今朝之下,渭南将展现自己独有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