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硕经验分享】2020双非一战上岸央财金专,努力才会逆风翻盘


我是双非应届考生,辛苦一番后很庆幸自己能一战上岸,虽然分数不算很高,最后总成绩排名在录取人数的前40%,但我自己已经很满意了。
一路走到现在有很多感触,其实并不是埋头努力,拿着指定参考书从早背到晚就能考到理想的成绩的,我身边有不少同学一味地封闭自我,自己学自己的,起早贪黑也没能抓住各科复习的重点和高频考点;也有盲目自信的,报名了顶尖学府却不付出辛苦。
考研相较于其他考试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非常需要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或者专业机构的借力,当然肯定有不少大神是真的靠自己的实力考上的,但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要想一战上岸不再去付二战的辛苦,必须要广泛搜集各路信息,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至于刻不刻苦,则更像是与自己的博弈,陪伴你的只有你自己,而能打倒你的也只有你自己。有的人刚开始准备的时候激情满满,有着满怀抱负和一腔热血,但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并不是绝大多数,甚至到了考场还有考完数学,下午专业课考试就放弃不来参加的。
在我看来,考研是高考之后最为公平的考试了,甚至没有高考中存在的户口所在地限制,全国统一划线统一录取,唯一的风险就是只能报一所学校,考不上的话调剂则必须降一个档次,很是困难。所以择校是至关重要,可以有野心,但起码实力要配得上。
我从大二下就开始了解考研的一些信息,正式开始复习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的,至于为什么选择中央财经大学,首先我的考虑是北京地区金融专业的实习就业资源在国内算是top,离家近并且很熟悉;
我的英语基础很好,六级实打实的裸考560多,所以选择了英语一;数学我也认为是有付出就有回报,并且能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学科;专业课的话中财的初试难度并不是高不可攀,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时事热点均有涉及,并且公司理财的难度属于中等(我比较怵专业课的计算题)。
另外,中央财经大学有过复试淘汰自己本校学生的历史,也有过不少双非的毕业生成功入学中财的例子,相对还是不怎么歧视出身的。
综上考虑,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中财。其实我在八月底之前对自己的选择一直没有十足的把握,家人怕我再像高考那次一样承受失利的打击,一直劝我报考一个北京地区的普通财经院校或者非京地区,但我好像是那种愈战愈勇的类型,机不可失就更想拼一把,也希望我的一点经验可以帮助到大家。
鉴于我们今年网络复试实在情况特殊,复试经验我就不赘述了,毕竟往年都是到北京现场复试,而且复试成绩占比也高。其实初试成绩我并不在复试名单的前50%,后来复试成绩比较高然后总成绩排名又提高了二十几名。在家的这几个月也是凯程一次次的模拟复试让我在最后实战的时候发挥的很自如。
那现在我就着重说一下我的初试经验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专业课
去年3月开始,我是先看了米什金版本的货币金融学,并没有一开始就看李健版本的金融学。原因有二:一是我当时在网上买到的网课是讲的米什金版本,二是外国老师的教材会列举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非常适合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去理解知识。
暑假前一直只是停留在看课本的阶段,毕竟大三下几乎满课的状态让我并没有全身心投入进去。暑假开始后我开始学习李健老师版本的金融学,配合自己在网上买的各种资料,一遍构建知识框架一遍开始做各个学校初试的真题。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九月底报名,报了名以后就有一股子破釜沉舟的冲劲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关注了凯程的公众号并且发现了凯程的热点课,真的眼前一亮。
因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其实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并不存在什么不理解、学不会的情况,但一涉及到时事热点,我自己是没能力去整理归纳,学习起来很是吃力。
然后就报名了凯程的50天最后冲刺,利用最后两个月的时间跟着凯程的老师又过了一遍金融学的重要考点,跟着老师的讲解过了两遍中财的真题,并且系统的学习了老师讲授的热点课。
除了热点课,凯程在最后的两次模拟考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全真模拟的试题,就连考场、考号、答题卡也是和正式考试一样,缓解了我不少紧张感。
公司理财方面,我也是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先学习的罗斯的版本(原因一样,比较好理解),在暑假开始刘力版本的学习。
一开始只是套用课本上的公式去做课后题,理解的并不是很到位,导致我在过了两边课本以后开始真题时并不顺利。
到了冲刺集训营以后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注意到了很多自己在看课本的过程中没注意到的细节知识,比如可转债的价值计算等等,通过及时查漏补缺,我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提高了很多。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凯程有一次模拟考的试题中出了一道关于“初次融资和二次融资的资产负债表的设计”,当时模拟的时候我一个字也没写出来,因为在此之前我总觉得这个知识点也太偏了,没仔细记忆解题过程。
最让我惊喜的是,我在20初试的卷子上竟然见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10分的计算题,真的感觉自己“赚了”。其实中财在公司理财方面的考察非常忠于课本,经常会有课本上的例题或者课后题的影子,所以一定要把刘力版本和王汀汀版本的例题、课后题至少认真过两三遍!

数学真的是我下功夫最大的一门了,虽然高中的时候数学还可以,但因为是金融本科,大二下半年就没有再接触过系统的数学课,所以直到大三下开始复习,第一轮的过程并不是很轻松。
第一轮我在网上找的视频课,里面有一些基础定理的证明,很适合一轮复习去理解,但暑假一进入二轮复习,我在听了各种老师的强化课程后并不感觉自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做题做的十分痛苦,经常是视频里的题会做了但买的练习册还是不会。
七月中旬在去年一位数学三142分的大神的推荐下我找到了方浩老师的视频课,毫不夸张的说,方浩老师拯救了我的数学。
我并没有做太多练习册,而是把方浩老师的强化课视频里讲到的所有题全部做了两遍,(第三遍只做了错题),然后在开始真题之前做了一遍《660题》进行巩固。
十月开始真题以后,我是直接采取的全真模拟形式,在淘宝买了仿真答题卡,按照初试进行的时间段,一天上午模拟一天上午回顾知识点和错题,两天一个小周期,做完了数学一和数学三的05年以后的全部真题。
到了十一月中旬,各种名师预测卷基本都可以买到了,然后就是狂刷模拟卷,依旧用仿真答题卡,一天一套(做的是方浩的和李林的)。
到了12月我开始放慢自己刷题的速度,开始回归基础知识和自己整理的错题,只会三天一套保持手感,把时间主要用在最后的知识梳理。虽然还是差一点也没上130,但今年数学的难度确有增加,我还是比较满意了。
我最大的经验就是一定注重真题的价值,市面上有些练习册虽然知识面很广但其实有些考点已经很旧甚至很偏了,有些类似复习大全百科全书的数学练习册真的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一一钻研,一轮的时候可以多方面学习了解,但进入二轮,特别是最后阶段,一定要把握好核心考点。
考研数学在出题风格上还是很规范的,而规范就体现在历年真题上。刚开始系统做真题时可能会给你一种“自己做的还不错”的幻觉,那是因为你听的网课里都把很多真题当作例题去详细讲解过了,所以当你掐时间用真题来模拟的时候,得分在130甚至140都再正常不过了。
我当时做方浩老师的模拟题只得了110多分,可见浩哥的模拟题还是很有难度,李林的模拟题出的比较常规,偏基础,我差不多是稳定在135到140左右。最后就是一定要记得买仿真的答题纸,因为正式考试你会发现时间非常紧,所以多模拟才能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
英语
其实我英语基础还不错,所以开始复习的时间算比较晚的了。我在19考研真题出来了以后自己买了一套尝试做了一下,在没复习的情况下只错了两个阅读和三个完型,于是我在八月之前就一直只是学数学学累了就背背英语单词。
八月下旬回了学校我就开始做了05年以后的阅读真题,一天一套,会把文章里所有并不会的生词都标注下来进行记忆,偶尔遇到实在不理解答案逻辑的时候,我会搜网上的讲解视频看一下。
十月开始我增加了除作文以外的其他题型的练习。十一月之前我的阅读一共仔细刷了两遍,十一月便开始作文和翻译的准备。
一开始总觉得自己英语还可以,没有很重视作文,到了冲刺集训营以后每周都有作文的批改,第一次作业大作文我只得了12分,这也一下子让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摸清考研作文的套路,我也在一次次的批改中逐渐完善自己的大小作文的写作,并练习了很多不同的主题。
今年凯程依旧很给力,坐在考场上一看到英语作文的题目,全是我在集训营练过的,下笔的时候基本没犹豫,最后提前半个多小时就答完了。
其实我在英语方面的复习没什么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作文一定不要眼高手低,一定要动笔自己去写。
另外就是,如果你的英语基础还不错,英语方面没必要下太大的功夫,特别是长难句和语法什么的完全可以忽略,非常耽误时间,毕竟能大幅度拉开差距的只有数学和专业课。单词的话则是以真题为主,我就只背了真题里的生词。
政治
因为在数学上下的功夫比较大,政治我九月才刚刚开始。政治我可谓零基础,高中也是理科生,所以我并不奢望自己政治能上80分,只要在70分左右我就可以接受。
九月一开始我就直接看的网上的强化课程,学一章知识点做一章1800题,1800刚做完肖8也就出了。在肖4出来之前一直是抽空刷刷选择题错题。肖4出来以后,直接把后面的答案解析撕下来拿着背,没有背肖8,但同时我也买了其他的押题小册子背了背,总觉得只背肖4有点太冒险了。
还有就是建议不要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忽略了选择题的练习,我就是最后一段时间觉得背不完了就一直背大题,有点忽略了选择题的练习,导致最后的分数才刚上70,也没有很高。
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六七月就开始复习政治,我一个朋友跟我一样九月开始政治的复习然后他考了81分,所以政治的话真的按部就班正常复习就可以了,另外凯程有关于大题答题的思路整理,讲得很好,一定要听。
心态调整
最后说一下心态上的调整吧。尤其是到了后期冲刺阶段,高强度的备考确实会很累,我是会学习5天就给自己放半天假,回宿舍看老友记然后早早地睡一觉,劳逸结合真的很重要。偶尔做题做的不顺利,自己实在心里难受就会给我妈打电话听听她的唠叨和鼓励,其实考研备考过程经常会出现不相信自己的时刻,这很正常,所以多跟比你更相信你自己的人聊一聊,真的受用。
今年受疫情影响,拟录取结果在5月底才公布,收到通知的时候甚至已经感受不到太大的惊喜了,就是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久的汗水终于有回报了。
出身双非又是一战上岸,现在我已经没什么可自卑的了。最后非常感谢我爸妈对我的支持,以及我在凯程的班主任陈佳老师对我的鼓励,希望我的经历能鼓励更多21考生坚定自己的梦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