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记明朝忠贞侯秦良玉
明朝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皇太极率女真大军南下,永平等四座城池失守,京城危在旦夕,崇祯皇帝下诏各地将领入京勤王。然而当时兵祸连连,天下纷乱,各方将领皆自顾不暇,踟蹰不前。石砫土司秦良玉却挺身而出,捐出家产以换军饷,率领麾下白杆兵奔赴京城,解救围城危机。京城百姓纷纷赶到城门迎接军队,只见为首的是一位人高马大、英武健硕的女将军,披坚执锐,气势雄壮。她就是大明石砫司总兵官、白杆兵主将秦良玉,字贞素,时年五十五岁,仍纵横沙场,气吞万里如虎。
这位巾帼大将,是中国正史中唯一被写入“将相列传”的女性,也是历史上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子。


谁肯沙场万里行
万历二年(1574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布政司忠州。秦家是蜀地大户,不仅是书香门第,而且有习武的传统,早年曾集合乡勇,编练民团,还参与过嘉靖年间平定四川叛乱之役。父亲秦葵是一位贡生,还立过战功,他教育子女不仅要学习诗书,还要修习兵法、练习武艺:“天下将有事矣,尔曹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者,方称为吾子也。”秦良玉从小和兄弟们一道学习刀枪骑射武艺,少年时便有一颗挂帅出征的雄心。她曾自比为晋代筑守襄樊的韩夫人与唐代娘子军的主将平阳公主,对父亲说:“使儿得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秦葵大为赞赏。秦良玉常常与父兄论述带兵之道,在修习兵法上有很高的悟性,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
1595年,二十一岁的秦良玉与石砫土司马千乘成婚。夫妻俩在军事上找到了共鸣,惺惺相惜,一起组建、训练了后来战功赫赫声震海内的“白杆兵”。秦良玉帮助马千乘进行战备革新,给军队大量装备火枪,将冷兵器更新为热武器,秦良玉还设计出了适于山地作战的白杆长矛,长矛与火器火枪协同作战,让白杆军如虎添翼。经过夫妻二人的数年苦心经营,白杆兵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一支劲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秦良玉很快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出征,在沙场上初露锋芒即大放异彩。1599年,播州杨应龙叛乱,攻陷泸州等地,兵逼成都,明廷调遣精锐明军前去西南围剿。马千乘奉命率领三千石砫军参战。秦良玉则自告奋勇要求从征,自带干粮领着五百精兵出发了。次年正月,秦良玉与马千乘兵分两路共同佐战,击退了叛军,还接连攻克七座敌营。四月,明军进军至贵州桑木关。叛军凭恃此地易守难攻,据城不出。复杂的地形令进攻的明军一筹莫展,却恰好使善于山地作战的白杆兵派上了大用场,可谓是“专业对口”。白杆兵以近5米长的白杆长矛攀挂城墙,敏捷地登上了敌城,攻下叛军敌营,大败杨应龙。马千乘率兵擒斩叛军八百余人,秦良玉率兵擒斩一百余人。“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播州平定后,夫妻俩被评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白杆兵的神勇表现,恰恰证明了秦良玉卓越的军事才能。此战让秦良玉名满天下,四川总督李化龙特地赠予秦良玉一面金牌,上刻“女中豪杰”,表示敬意。李化龙还形容秦良玉“剑眉鹿目,姿容秀美,体魄雄壮”,十分崇敬这位巾帼英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613年,马千乘受到诬陷,因谗言入狱,不久病逝。而马千乘和秦良玉的儿子只有九岁,于是明廷命秦良玉代领夫职,继任石砫土司。秦良玉此后兢兢业业地治理地方,整顿当地军务,安定了人心,独当一面领导白杆兵。

六年后的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后金努尔哈赤侵略辽东,大败明军,朝廷下诏全国援辽。秦良玉与麾下白杆兵再赴国难,而这次的敌人是十七世纪世界最强骑兵——女真八旗军。秦良玉亲率三千将士,偕同率领三千石砫兵的兄长秦邦屏、秦邦翰与弟弟秦民屏,出征辽东。在驰援辽东的路上,秦良玉遇到了前来北京朝贡的朝鲜使团。朝鲜使者对这位英武的女将军印象深刻:“能文墨,熟兵书,马上用八十斤双剑,年可三十五六许,气势颇壮!”秦良玉主动领兵奔赴战场,一腔报国热血,令使者惊叹不已。
秦家兄弟带领石砫兵,参与了惨烈的“浑河血战”。白杆兵与浙军并肩战斗,以寡敌众,表现极其英勇,几乎全军覆没,却虽败犹荣。后金军伤亡惨重,也令以往横行肆虐战无不胜的八旗骑兵深深敬畏,清朝人魏源称浑河之战为“辽左用兵第一血战”。除了秦民屏率少数部队突围外,两千白杆兵在浑河岸壮烈殉国,两个哥哥都战死沙场。秦良玉死守山海关,抵挡住了后金军队的进攻。浑河血战的慷慨壮烈,震撼了明廷上下,天启皇帝朱由校感慨:“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兵部尚书张鹤鸣评论:“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秦良玉因此次战功获封石砫司总兵官、二品武官、诰命夫人。
不久后,秦良玉参与平定西南地区土司奢崇明的叛乱,弟弟秦民屏亦英勇殉国。秦家三兄弟皆牺牲沙场,秦良玉领兵力战、拒敌于关外,可谓一家英豪,一门忠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秦良玉曾与传说中的花木兰一样“归来见天子”,在平台受到皇帝的召见。《明史》记载:“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崇祯皇帝赐予秦良玉钱币牲畜美酒,还为她写了四首诗表彰这位英雄的功绩:“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这些荣耀,褒奖的是秦良玉的忠勇无畏——崇祯二年,后金八旗军经河北进入北京,围攻京城。“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接到勤王命令后,秦良玉急率五千白杆兵奔赴京城,屯兵宣武门外,对峙后金军队。又主动请缨,仅用五天将沦陷的四座城全部收复。在这五天,秦良玉衣不卸甲,在数支明军中冲锋在前,率领白杆兵和八旗铁骑正面厮杀。骑兵对上枪兵,后金伤亡惨重,狼狈撤离。在这有名的“遵永大捷”中,秦良玉居功至伟。
围城危机解除后,百姓们听说当年死战浑河的白杆兵来了,纷纷赶到城门迎接。白杆兵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迅速安定了京城的民心。崇祯皇帝极为感动,给予了立下大功的秦良玉极高的礼遇,在平台召见她,并赐予她高级官员的礼服“蟒袍玉带”。秦良玉从此名震朝堂,成为了明王朝的英雄。


何必将军是丈夫
围城之战后,崇祯命秦良玉率兵守御川地,防备起义军 “流贼”。1634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四川。花甲之年的秦良玉与儿子马祥麟各自领兵夹击张献忠部,大获全胜。此后秦良玉多次击败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因功加授太子太保,封忠贞侯。由此,秦良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凭军功封侯的女性。


根据秦良玉留下来的铠甲推算,她的身高约为1米85。
1644年,明朝灭亡,天下大乱。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拉拢收买各地土司。秦良玉心存故国,不为所动,愤然拒绝招降,严令部下:“石柱有敢从贼者,皆族株之!” 并分派士兵在边境严防死守。《明史》中提到:“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叛军招抚了所有的土司,却没有人敢去石砫。直到张献忠死,石砫也未被征服。
秦良玉一家满门忠烈,家人皆为国事抛头颅洒热血。秦邦屏三兄弟先后于浑河、平叛之战捐躯沙场,侄子秦拱明1631年牺牲在云南。儿媳张凤仪1633年战死河南。1642年,爱子马祥麟受命镇守湖北,在坚守襄阳之战中壮烈殉城,死前给秦良玉:“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秦良玉则回信:“好!好!真我好儿也!”英雄家风,可见一斑。

秦良玉最终未能等到南明政权复国。1648年,为国事戎马一生的女将军,怀着不能继续匡扶社稷的遗憾病逝,终年七十五岁。然而将军余荫犹在,她留下的白杆兵——这支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功勋累累的雄师,依旧护卫着石砫,石砫成了乱世中百姓的避难所,使人们免于战乱的侵扰。石柱白杆兵此后一直坚决抵抗外敌,无论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起义军,还是所过之地寸草不生的清军,多次发起进攻皆对这小小石砫奈何不得。
忠勇正义的秦良玉最终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天下一统后,清军曾在石砫为秦良玉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纪念这位纵横沙场的巾帼大将。清王朝还曾出资为她修建祠堂。而清朝人所修的《明史》把秦良玉写入了将相列传,这是明王朝的独一无二,更是五千年中华的独一无二。
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说:“独如良玉者实难多得,特笔加褒,为女界吐气,即为男子示愧,有心人下笔,固自不苟也。”
南明史专家钱海岳评价:“良玉以巾帼效命疆场,古所未有也,迹其忠忱武略,足愧须眉已。”
康有为也说:“以敬姜之德、班昭之学、秦良玉之勇毅、辛宪英之清识、李易安之词章、宋若宪之经术,列于须眉男子中,亦属凤毛鳞角。”
在众多古老传说中,“巾帼英雄”一直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封建社会给予女子的机会本就少之又少。北魏花木兰、东晋韩夫人、隋唐娘子军、北宋穆桂英、南宋梁红玉,诸多女子英豪壮怀激烈的人生故事代代相传,在戏曲舞台与话本演义中被反复演绎。然而大多数巾帼轶事,或为艺术夸张,或为虚构传说,皆当不得真。唯有真实存在于晚明乱世的秦良玉,在国家危亡时挺身而出,为自己危在旦夕的家国,义无反顾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她的精神将一直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如今在民间,秦良玉被百姓尊奉为女武神,画成门神,成了不朽的传奇,继续守卫中华大地,守护千家万户。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也是红妆翠袖,然而青史丹心。英雄将会一直一直被铭记,英雄精神将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她是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英雄。


《明史》原文: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知泰昌时,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朝命赐良玉三品服,授邦屏都司佥书,民屏守备。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诏加二品服,即予封诰。子祥麟授指挥使。良玉陈邦屏死状,请优恤。因言:“臣自征播以来,所建之功,不满谗妒口,贝锦高张,忠诚孰表。”帝优诏报之。兵部尚书张鹤鸣言:“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邦屏既殁,良玉即遣使入都,制冬衣一千五百,分给残卒,而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宜录邦屏子,进民屏官。”乃赠邦屏都督佥事,锡世廕,与陈策等合祠;民屏进都司佥书。
部议再征兵二千。良玉与民屏驰还,抵家甫一日,而奢崇明党樊龙反重庆,赍金帛结援。良玉斩其使,即发兵率民屏及邦屏子翼明、拱明溯流西上,度渝城,奄至重庆南坪关,扼贼归路。伏兵袭两河,焚其舟。分兵守忠州,驰檄夔州,令急防翟塘上下。贼出战,即败归。良玉上其状,擢民屏参将,翼明、拱明守备。
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硃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良玉乃还军攻二郎关,民屏先登,已,克佛图关,复重庆。良玉初举兵,即以疏闻。命封夫人,锡诰命,至是复授都督佥事,充总兵官。命祥麟为宜慰使,民屏进副总兵,翼明、拱明进参将。良玉益感奋,先后攻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诸大巢,蜀贼底定。复以援贵州功,数赉金币。
三年六月,良玉上言:“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粮,累奏红崖墩诸捷。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如总兵李维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闭门拒臣,不容一见。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帝优诏报之,命文武大吏皆以礼待,不得疑忌。
是年,民屏从巡抚王三善抵陆广,兵败先遁。其冬,从战大方,屡捷。明年正月,退师。贼来袭,战死。二子佐明、祚明得脱,皆重伤。良玉请恤,赠都督同知,立祠赐祭,官二子。而是时翼明、拱明皆进官至副总兵。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与翼明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而翼明驻近畿。明年筑大凌河城。翼明以万人护筑,城成,命撤兵还镇。七年,流贼陷河南,加翼明总兵官,督军赴讨。明年,邓死,以所部皆蜀人,命翼明将之,连破贼于青崖河、吴家堰、袁家坪,扼贼走郧西路。翼明性恇怯,部将连败,不以实闻,革都督衔,贬二秩办贼。已,从卢象升逐贼谷城。贼走均州,翼明败之青石铺。贼入山自保,翼明攻破之。连破贼界山、三道河、花园沟,擒黑煞神、飞山虎。贼出没郧、襄间,抚治郧阳苗胙土遣使招降,翼明赞其事,为贼所绐,卒不绛。翼明、胙土皆被劾。已而贼犯襄阳,翼明连战得利,屯兵庙滩,以扼汉江之浅。而罗汝才、刘国能自深水以渡,遂大扰蕲、黄间。帝以郧、襄属邑尽残,罢胙土,切责翼明,寻亦被劾解官。而良玉自京师还,不复援剿,专办蜀贼。
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扼罗汝才于巫山。汝才犯夔州,良玉师至乃去。已,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留马垭,斩其魁东山虎。复合他将大败之谭家坪北山,又破之仙寺岭。良玉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塌天,贼势渐衰。
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恩,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归、巫万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于观音岩、三黄岭,遂从上马渡过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竹箘坪,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溪峒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时摇、黄十三家贼横蜀中。有秦缵勋者,良玉族人也,为贼耳目,被擒,杀狱卒遁去。良玉捕执以献,无脱者。
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翼明既罢,崇祯十六年冬,起四川总兵官。道梗,命不达。而拱明值普名声之乱,与贼斗死,赠恤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