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好人也会变成野兽

2022-06-21 21:46 作者:是被窝发明了人类  | 我要投稿

看了不少人的评论,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并不对劲。大家似乎都在着眼于犯罪者是否应该获得原谅,得到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而我并没有太关注在这点之上,因为在我眼里,问题并非出在大众对犯罪者的歧视。


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合理的思维回路:大家对犯罪者充满歧视,甚至许多人都不愿意给他们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是大众对犯罪者的偏见,以免想重新来过的人没办法重头再来。

但是大家仔细想想,现实中最大的难题到底是什么呢?

是如何分辨一个人到底是真的想要从头来过,还是只是装装样子。


我就坦白说吧,这是个没法可解的问题。它不存在一个完美的解。

因为从根源上来说,即使平时是好人的家伙,也可能会在某个瞬间变成野兽。从来不存在这样绝对的判别方法,能让你看出来一个人是否会再犯。

毕竟许多犯罪者在犯罪之前,也有着足够良善的面目。


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对一个人长期的行为观察,然后给他下一个判断——在大概率上,这个犯罪者是不会再犯罪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做到如此,这也就是润子所说的信任。因为谁也没法保证他不会重新再犯,所以才只能信任,而不是担保。


而我在最开始说的,问题其实并非出在大众对犯罪者的歧视上面。这是因为在我看来,问题其实是出在,大家都把自己想的过于美好了。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幽暗的地方,只是可能你的运气比较好,控制力比较强,所以活在现在也没有落入那种境地。在电视剧里有着许多对回归社会的犯罪者充满恶意的人,在现实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痛打落水狗——但是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可能成为那样的落水狗。这并不是共情方面的问题,而是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

如果对着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回归社会的犯罪者,内心充满着恶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常的。因为一个人如果能被轻易地调动起内心的恶意,那么这只能代表他内心充满了恐惧——他并不是害怕那个犯罪者本身,而是在害怕自己内心幽暗的那一部分。所以他要表现得愤怒、憎恨,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内心。

但是谁都是如此。都有着深不见底的东西存在。


我觉得许多人之所以歧视回归社会的犯罪者,一方面固然是现实方面的考虑,觉得跟这些家伙住在一起风险很大,另一方面的话,我是觉得大家都把自己想的过于美好了。

犯罪者在犯罪之前,他也很可能只是个普通人。


那么,跟犯过罪的人住在一起,与还没有犯罪的人住在一起,到底哪个风险更大呢?两者之间的区别也许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在结尾处,我想谈一下那个让许多人纠结的地方。

剧中的老爷爷,自己的女儿在16岁的时候被人杀了,然后犯罪者如今已经刑满释放,还结了婚,有了孩子。任何一个正常人看到这一段应该都会义愤填膺吧,觉得完全不公平。

但是,我们毕竟不是那个受害者的家属,那么,为了我们心里的这个道德天平,我们是否有资格去审判凶手呢?

而如果我们能够贯彻自己内心的公平,每个这样的犯罪者都付出同样的代价,死掉也好,无期徒刑也好,总之是让旁观的人觉得心里爽了。那么,在这样的法律下生活,犯罪情况会不会更严重呢?

因为如果杀一个人是绝对死刑,那么对于犯罪者来说,他便没有收手的空间了。杀一个是死,杀两个也是死,投降也是死,那还不如奋手一搏。这样会不会有更多更多的人受害呢?


现实就是有诸多难处啊。


就像剧中老爷爷说的那样,是否要接受罪犯回归社会,并不单是家属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所有人的问题。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权衡与思考,最后做出选择。

而这并不是学校的考题,有正确与错误答案之分。谁也不敢说怎样的选择就是正确的,所以在这部剧中,润子所提出的,才只是“选择信任”。

这是她个人的选择。


而这也已经弥足珍贵了。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从来不自己做选择。

这也是这部剧尤为珍贵的启示意义:它能让一部分观看的人重新思考,自己要做出怎样的选择?












(顺便一说,我其实是为了这一幕来看这部剧的。)



好人也会变成野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