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专访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田双全
田双全,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研工部部长)
1.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贵校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实现了哪些突破?请详细介绍。
我校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以“做大先生”为目标要求,坚持严格遴选、精细培训,打造了一支师德与业务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700余人,博士学位导师占比79.97%,40岁以下导师占比38.99%。导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5人次,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等省级人才125人次。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校专业教指委委员7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21个。同时,各培养单位还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精湛专业技能的事业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
2.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围绕“人才质量提升”方向,贵校在研究生培养上实施了哪些创新举措?研究生培养特色又是什么?
我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理、工、文、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多年以来,研究生培养坚持走“商”“工”融合特色培养道路。为实现商工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建立了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五育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体现多学科交叉,培养环节重视实践运用,学业指导要求导师团队运行,研究方法鼓励多学科融合。“产教深度融合的MPAcc‘财经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3.学科专业调整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贵校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工作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学校坚持“服务需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提升质量”的学科建设思路,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庆市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以“经管一流、理工精品、文法艺特色”三大学科群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学科结构优化工作。一是经管优势学科更强,第五轮学科评估排名应用经济学并列重庆市第一,工商管理学排名重庆市第二,且双双连续获批重庆市一流学科;二是理工类硕士学位点大幅度增加,其中城乡规划学、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工程管理等学位点已首次招生;三是工科类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ESI学科数位列重庆市属高校第二;四是“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取得突破,智能商务、智能金融、智能会计等获批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
4.今年的招生计划又是怎样的?请具体介绍。
今年我校学硕14个一级学科拟招生521人,26个专硕学位授权点拟招生1140人,其中,全日制1531人,非全日制130人。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准。 除体育、定向就业专业、有工作年限要求的专业外,我校其他所有专业均可接收推免生申请。我们也有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专业不限。 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等可查看《重庆工商大学202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https://grs.ctbu.edu.cn/info/1022/9421.htm)。
6.今年贵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有什么新变化?
(1)招生专业。较之2023年,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停招资产评估、会计(非全日制)。项目管理只招定向就业人员。 (2)学制。MBA(非全日制)学制由两年调整为三年。 (3)报名。报考我校设计硕士(专业代码135700)的重庆市考生,报考点必须选择重庆工商大学(报考点代码5012);其他省市考生可自行选择报考点。同时,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初试中,我校设计专业(专业代码135700)的业务课二考试科目——专业基础(830)不再要求考生使用专门画具(如绘图板、专门画纸、彩笔等),考生仅需使用考点统一提供的文具在研考专用答题纸上按要求作答即可。
7.贵校有哪些奖助学金?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完备,研究生奖助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等,具体奖助办法、奖助标准及条件要求以最新的学校文件为准。 奖助学金可参考下表:
8.对于今年报考贵校的考生,有哪些备考建议?
近年来考研竞争日益加剧,对考生来说,选择与努力同等重要。研究生报考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要根据个人兴趣、能力、拟报考学校的优势、将来的职业定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做出理性抉择。 此外,以往有的考生常采用报考录取分数线较高学校,落榜了再申请调剂其他学校的策略,但在考研竞争加剧的形势下要充分考虑到调剂失败而无书可读的风险。因此,报考适合自己的学校及专业,才是最明智、最稳妥的策略。
9.对于今年被贵校录取的考生,有哪些生活/科研建议?
建议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社团组织,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人脉关系。参加学术讲座、研究生会、文化艺术活动还是志愿者工作都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途径,能为个人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时间,重视身心健康。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注重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建议同学们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想法,在交流中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