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反动派为什么是“一国三府”?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获得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了。有意思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即将灭亡的危急关头却依然坚持国民党的“优良传统”——内斗,政权进一步分裂。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被称为“一国三府”。这是怎么意思呢?

平津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蒋介石赖以维系统治的嫡系主力部队基本被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桂系趁机准备取代蒋介石,美国也准备抛弃蒋介石而另寻在华代理人。鉴于内外局势越来越不利,蒋介石在1949年1月21日决定下野,桂系大佬李宗仁成为国民党政权的“代总统”。

然而蒋介石并不是心甘情愿下野的,专门为架空“代总统”李宗仁做了两个部署:第一,蒋介石虽然辞去了“总统”,但继续担任国民党总裁。众所周知,国民党反动派的“中华民国”是党国,国民党总裁的实权要强于“总统”。因此担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依然控制着最高权力。

第二,1949年2月15日,阎锡山狼狈地逃出即将解放的太原。虽然已经失去了地盘和主力部队,但阎锡山还是利用蒋介石和李宗仁的矛盾继续保持着影响力。1949年6月13日,蒋介石和李宗仁达成妥协,任命阎锡山为“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控制国民党政权的中央行政权。

而蒋介石以避难的名义将“行政院”及其下属部门都迁往广州,在地理上将“行政院”与“代总统”李宗仁分开。因为前晋绥系大佬阎锡山本来就与桂系大佬李宗仁不对付,又需要依靠蒋介石保护自己,所以阎锡山基本上只听蒋介石的命令而无视李宗仁,从而架空了“代总统”。

这么一番折腾,国民党反动派就出现了三个权力中心:南京的“代总统”李宗仁,奉化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广州的“行政院长”阎锡山。正因如此,人民群众讽刺1949年6月后的国民党反动派政权是“一国三府”。不过“一国三府”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