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天,家长带孩子做这几件小事!美好且有意义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如何让孩子在感受
自然美好、家庭温馨氛围的同时
还能了解
传统文化知识、接受生命教育呢?
这几件小事带着孩子做起来
一定会让孩子受益良多
了解清明的起源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 追忆故人

尽孝寻根、缅怀英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核心礼俗,这一天人们都会怀着一份浓浓的思念之情以各种方式祭奠逝者。
带着孩子一起打扫墓地、清理杂草,让孩子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孩子尊重故人的情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品尝清明美食

古代清明节是一个“美食节”,有很多时令美食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上市,清明节带着孩子品尝本地的传统美食,和孩子一起感受“舌尖上的清明”吧。
青团子
清明节吃青团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加入了野菜汁的青团,吃起来糯韧绵软,清香扑鼻。
馓子(sǎn)
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以米面为主料,“馓子”用油炸过,吃起来香脆,馓子古代叫“寒具”,是从寒食节禁火的风俗流传而来。

清明饭
将处理好的野菜碎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加入红糖搓匀蒸熟。
野菜薄饼
薄饼里包了各种野菜,有些地方则会选择芹菜和韭菜,寓意勤劳、长久。
踏青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时,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再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寓意“放晦气”,以达到“除病消灾,带来好运”的目的。
带着孩子到户外放风筝,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愉悦心情、锻炼身体,疾病自然也会远离啦。
四月清明,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游、观赏春色的大好时节。旧时,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
带着孩子去郊外走一走,感受春暖花开,大自然是一座知识宝库,孩子置身于大自然中可以学到无数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
陪孩子看电影或做手工

平日里大家虽然忙于各自工作,但对亲人的思念始终埋在心底,家长可带孩子看几部温情的电影,透过银幕里的暖心故事,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推荐以下两部关于亲情的电影:《寻梦环游记》 “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只要你记住他,他就永远不会消失。”是一堂最好的死亡教育课。

《飞屋环游记》以笑泪交织的面貌面对死亡这一沉重的主题,告诉大家不要遗忘那些离别的亲人,时刻挂念、惦记,他们就会永远留在心中,不会真正与我们告别。

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不妨带着孩子去户外捡拾一些吹落的柳树叶,发挥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一场乐趣无穷的树叶拼贴画大比拼吧!无论是风景、动物还是身边的器物,都可以哦~

也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书,是拉近亲子关系的好方法。清明节让阅读点亮生活,让书香浸润日常,感受阅读的点滴乐趣,共享阅读的美好时光,种下幸福的种子,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守候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