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人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叫做心理活动。
二、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 描述
2、 解释
3、 预测
4、 控制
三、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独立,冯特采用“实验法”,研究的先是动物。
四、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1、行为主义:
(美国)华生(“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是心理学“第一势力”,主张人类后天的一切都是条件反应的建立,“刺激-反应(S-R)”是其经典公式。
2、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是心理学“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3、人本主义:
(美国)罗杰斯和马斯洛,主张人本善,认为人是正常的,是心理学“第三势力”。
4、认知心理学:
纽厄尔、西蒙、奈瑟尔(著有《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这三位是其代表人物,主张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S-O-R”是其经典公式,其中“O”表示认知。
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指实事求是)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性原则(指有约束性)
六、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个案法(长时间的研究)
2、观察法(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获得的材料真实自然的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例如:陈鹤琴、陈立)
3、调查法(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
①问卷法(量化—用数字研究)
②访谈法(质化—用文字研究)
4、测验法(比问卷要求更为严格)
5、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七、心理发展的含义:
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心理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八、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他认为适应的过程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即同化(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可以解释)和顺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解释,要去学习新东西);
他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有“泛灵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四个阶段。
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苏联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论”。其中“最近发展区”出现于任何时候、告诉我们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是儿童潜能发展的标志、“跳一跳,摘桃子”是学前教育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九、中学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知发展:
重点讲思维的发展,中学生此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和抽象逻辑推演时期。
2、社会性发展:
①情绪情感方面:矛盾性,成熟与幼稚共存
②自我意识方面:发展和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
3、在人际关系方面:友谊关系日益重要
十、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十一、奠定了个体发展差异的基础的是微观的环境和教育(家庭(其中家庭在微观中起决定性作用)、学校、当地的习俗等);对个体发展起根本制约作用的是宏观的环境和教育(国家和社会层面)。
十二、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例如:女孩生理发育比男孩早)
格赛尔(美国)的“成熟事例说”,他有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十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2、按照年龄分,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十四、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
人的一生发展趋势(或讲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是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
十五、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又叫最佳期/敏感期),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奥地利洛伦茨发现“母亲刻印”
2~3岁是学习口头语的最佳年龄;4~5岁是学习书面语的最佳年龄;4岁是音乐培养关键期。
十六、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刺激和感觉感受器。
2、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一切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是个体所有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剥夺实验”说明感觉对人重要。
3、感觉的分类:
4、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反比例关系;
感受性说的是能力、敏感性;感觉阈限说的是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指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
指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
指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阈限
指最小差别量
5、感觉的变化:
(1)感觉适应:
明适应(从暗到明,感受性降低);暗适应(从明到暗,感受性提高)
(2)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同时作用);继时对比(先后作用)
(3)感觉后效(又叫感觉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4)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例如:鼻子不透气,吃好吃的东西如同嚼蜡)
(5)联觉(例如:视觉引起温度觉),指一个感觉引起另一个感觉的体验。
十七、知觉:
1、知觉的概念:
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
个别属性
不借助知识经验
二者均为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产物;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
知觉
整体属性
依赖知识经验
2、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分类: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2)根据人脑认知事物的特性分类(即根据知觉的对象分类):
3、知觉的特殊形态—错觉(错觉是不正确的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对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无错误影响。
4、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例如:人换了衣服仍然可以被熟人认出来)
(2)理解性(例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3)选择性(指背景和对象的关系,例如:双歧图和两可图)
(4)恒常性(讲人的生理属性)(例如:一个人不会因为距离远近而被人认为他变高矮了)(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十八、中学生感知的发展:
1、感知的有意性不断增强
2、学生感知的准确性日渐提高
3、学生感知的概括性和逻辑性逐渐发展
十九、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观察的概念和品质:
(1)概念:观察黑丝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2、观察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前: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到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2)观察中:做好周密的观察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观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等。
二十、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特性,先指向后集中。
2、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指向性功能)
(2)维持功能(集中性功能)
(3)监督与调节功能(对自身的行为,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
3、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设目的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例如:“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的集中性,例如:学生上课听讲、同时记笔记,但始终在学习)
(3)注意的分配(指“一边…一边…”)
(4)注意的转移:是一个主动过程,由有意注意引起
(5)注意的分散:是一个被动过程,由无意注意引起,例如:“走神”
△无条件反射(为了生存,先天的):吸允反应、“吃梅生津”
△条件反射(为了适应,后天的):“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由客观刺激物引起)、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引起)
二十一、记忆:
1、记忆的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从一般心理学视角);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从信息加工视角)。
2、记忆的过程:
(1)编码,也就是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例:别人问你早餐吃的什么)、有意识记(指有目的性的)
②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识记分为:机械识记(指死记硬背)、意义识记(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遗忘,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分为暂时性遗忘(例如:“提笔忘字”、叫不出熟悉的人的名字)和永久性遗忘(指对识记内容没有复习巩固而造成痕迹的消退,如不重新识记,就永远不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德国)艾宾浩斯绘制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特点是遗忘速度先快后慢,遗忘内容先多后少,前20分钟内遗忘速度最快,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及时复习。
(3)记忆的第三个基本环节
(1)再认和回忆(从一般心理学角度)
(2)提取(从认知心理学角度)
△再认:指过去的材料出现了,可以认识、识别出来。
△再现:指过去的材料没有出现。
3、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分类)
①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信息保持的时间有0.25~2秒,听觉瞬时记忆可以保持至4秒,容量大,形象鲜明、易消失,以图像记忆为主。
②短时记忆:信息的保存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内,容量在7±2个组块(即区间为5~9),以听觉编码为主。
③长时记忆:信息保存时间在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以语义编码为主。
△瞬时记忆经过注意成为短时记忆,再经过复述、加工成为长时记忆。
(2)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根据记忆所加工的内容划分)
△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动作记忆(又叫运动记忆,例如:对骑车、游泳的记忆等)、情绪记忆(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形象记忆(例如:见过的人和物、闻过的气味)、抽象记忆(例如:公式、定理)。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或主动地提取过去的经验,例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
△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不需要有意回忆,例如:残词补全、词干补笔、知觉再认
二十二、中学生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目的性逐步提高(有意注意的作用日益突出)
2、注意的内容日益深化(不仅能看到表象,也能看到本质)
3、注意的品质不断改善:
①注意范围不断扩大
②注意稳定性逐步增强
③注意分配能力不断增强
④注意转移能力得到发展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防止干扰
②讲究教学艺术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明确学习目的
②重视教学设计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3)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刚开始上课时:教师组织教学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
②学生开始认真思考课堂内容时,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运用直观材料或有趣的谈话使学生转入无意注意
③下课前: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有意注意
5、中学生记忆的特点及记忆力的培养:
(1)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记忆的整体水平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又叫敏感期/关键期)
②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③意义识记的方法占主导地位
④抽象记忆迅速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①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直观形象法、分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②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复习(及时复习)
③采用多样化复习方法(合理用集中复习、分散复习,综合运用识记、再认、回忆进行复习,要劳逸结合)
④掌握再认和回忆的策略(再认助忆法、联想回忆法、推理促进法)
二十三、智力
1、智力的概念:
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一般性认知能力,核心是思维,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因素组成。
2、智力的主要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4)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是天生的30岁后开始下降、晶体智力是后天的)
(5)阜南的智力层级模型
(6)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7)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3、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量量表是比那-西蒙智力量表
4、智力的影响因素:
(1)先天因素:遗传
(2)环境因素:
①社会(国家政策、社会经济)
②个人
③学校
④家庭(父母的情感关系、经济条件、教养方式、受教育水平)
5、智力发展的三种形态:
(1)稳定发展
(2)先快后慢发展
(3)先慢后快发展
6、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13、14~16、17岁)初二到高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二十四、思维
1、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大核心特征。
2、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和阶段划分:
①动作思维:又叫感知动作思维,是最原始的,依靠感觉、知觉、动作
②形象思维:又叫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例如老虎的形象
③抽象思维:又叫词语逻辑思维,依靠概念、词语
3、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即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二者不可分,先抽象再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逻辑思维逐步发展(5岁萌芽、6岁开始发展)
(2)问题情境思维有质的飞跃(提问趋于探究性、提问具有开拓性)
(3)思维发展尚存矛盾性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及培养
(1)八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2)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
①培养中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
②将辩证逻辑思维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③在研究性学习中内化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中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6、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1)想象的概念: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
①根据有无目的性: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例如:做梦、走神)
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不是原创)和创造想象(是原创)
7、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学生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想象内容逐步现实化、想象的创造性不断提高。
二十五、气质
1、气质的含义:
是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具有天赋性
2、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多血质和黏液质相结合为最优)
高级神经
活动类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行为特点
气质类型
举例
兴奋型
强
不平衡
\
攻击性强、易感情用事、精力旺盛、缺少正常与人交流能力
胆汁质
普希金、李白、李逵、张飞、孙悟空
活泼型
强
平衡
灵活
活泼好动、好交际、粗心大意、缺乏耐心
多血质
赫尔岑、郭沫若、适合干销售、幼师、外交
安静型
强
平衡
不灵活
安静、不好交际、沉默寡言、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
黏液质
适合干会计、教师,沙和尚、克雷洛夫、矛盾、林冲
抑制型
弱
\
\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自制力强、优柔寡断
抑郁质
适合用鼓励式教育、对其态度要温和,果戈里、杜甫、林黛玉
二十六、性格
1、性格的概念: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对人、对事物、对自己的基本特点。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成分
△性格有好坏之分,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2、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①对别人、集体、社会态度的特征
②对劳动或工作的态度特征
③对自己态度的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类型
(1)依据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类:内向型、外向型
(3)依据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分类:独立型、顺从型
(4)依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5)依据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分类: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2)气质的变化慢,可塑性小;性格的变化快,可塑性大
(3)气质不关乎道德、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关乎道德、有是非善恶之分
(4)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可以渲染性格特征、影响性格形成或改变的速度
(5)性格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
(6)气质和性格是密切联系的
二十七、人格的形成(可参考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回答,模版是一样的)
二十八、情绪
1、情绪的概念:广义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2、情绪与情感的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适应生存与发展)
(2)动机功能(在实施之前,激活提高活动的效率)
(3)组织功能(在实施中,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消极情绪的瓦解作用)
(4)信号功能(通过表情实现的)
4、情绪的状态:
(1)心境:维持一段时间、情感体验微弱、面对所有事物(心境有弥散性)。
(2)激情(处于情绪两极)
(3)应激(是出乎意料、使人高度紧张的)
5、中学生情绪的调节
(1)情境关注策略(情境选择和情境修正)
(2)认知关注策略(注意转移策略、认知重评)
(3)反应关注策略(合理表达情绪、合理宣泄、积极暗示、放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