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智学——雅各布·波默 神圣的疯癫

2022-08-04 22:42 作者:殳年  | 我要投稿

神智学之所以是一种经验论,是因为它依赖于一种内在经验,这种内在经验即是对神或上帝(a)的一种神圣的、疯狂的、迷狂的直观经验,亦即不经符号性的中介(symbolic mediator)——这种中介在德国观念论那里被称为知性(intellectuality)或者精神(mind),在结构主义话语里面被称为能指(signifier)——而直接获得一种对于对象a(small object a)的体验。然而神智学家的谬误就在于,他们认为这种体验本身是可以直接抵达a的,失败的只是言说这种体验(诳语,方言)的行为;而实际上,这种体验本身并非彻底拒斥符号化,而是符号化的剩余或者符号化的失败($),主体在这种剩余当中看到了自身。

同伟大的客观唯理论者一样(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雅各布·波默,作为一个神秘主义者,以截然相反的方式把握到了同一个对象,即那个神圣的上帝或本原(a),他们的困惑或问题意识都是一样的,即存在者(das was Ist)是如何过渡到存在(seyn)的,亦即一个无法被符号化的背景性场域当中是如何可能有存在者(seiendes)存在着的,换言之,如何涌现出存在者的。同样的问题,在笛卡尔那里表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ontological proof of the God’s existence);在斯宾诺莎那里表现为绝对实体自身的逻辑流溢;而在莱布尼茨那里则是“原初的世界单子如何通过一个神性的闪电抵达各种单子”;康德接过了“物自体”或“表象的超感性基底”这个接力棒;费希特把这个原初实体纳入“人类自我”当中,试图否认这个原初实体的自在存在;而到了谢林,他就像古希腊的阿纳克西曼德那样,把那个原初实体称为“无差别”或者“平衡”;黑格尔则在他的《逻辑学》中称其为“纯粹存在”,纯粹存在就是无,背景性的、无法被符号化、无法被思考被把握的无,恰恰是从这个无当中涌现出了一个可看、可想、可感的世界。如果说从客观唯理论到德国观念论的一众伟大的哲学家们共同构成了科学话语(discourse of science)——当然,到了成熟时期的黑格尔,那个视差断裂的辩证法那里,这种科学话语最终是失败的($)——那么,神智学家雅各布·波默毫无疑问则是站在那神圣的疯狂的对立面,即一种狄奥尼索斯精神的早期涌现。

本原、起源、原初本质、实体、无只能是一个符号化的剩余(a),而神智学家通过一些创伤性的(traumatic moment)时刻来把握到这样一个符号秩序的不一致性。这种神圣体验是微弱的、黯淡的、晦涩不清、无法被言说的;这只是因为a本身拒绝符号化。如果说雅各比告诉我们,既然把握不到那就怂在主观唯理论的科学话语里吧,就当这个a不存在;面对这个威临一切的存在者,我们所能做的只不过是闭上眼睛,任其自然。而雅各布·波默则是通过一种无符号性中介的、因而也是直接性的直观去把握那个不可能被把握的东西,亦即那个纯粹实体或原初质料。然而,神智学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就连这种体验也是失败的,它是一个永远无法被传达、被言说、被精神所把握的剩余,正如谢林所言,“原初实体本身只能保持缄默”。

因此,神智学家和唯理论者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把握到了同样的东西。就此而言,唯理论者是一种科学话语,而雅各布·波默则是一种癔症话语,也就是说,雅各布·波默是一个癔症患者。唯理论通过构建一种符号秩序或话语系统的努力,试图将那个纯粹之物(das Ding)或原初剩余(original surplus)整合到一个符号系统里面去;而雅各布·波默面对它(It),则是一种迷狂的直观体验、精神疯狂的痛苦、胡言乱语、呓语、直接天启,然而这种癔症化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抵达二十世纪乃至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因此,毫无疑问,雅各布·波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代主义者,而不是像某些蠢货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前现代的神棍。


神智学——雅各布·波默 神圣的疯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