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塞上名城,邂逅“榆林之父”——走进余子俊纪念馆
09
March.
2023.03.09
余子俊纪念馆
每座城市都有博物馆,里面汇集、保藏、陈列着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展示着这方水土的历史变化,见证了时光车轮的滚动前行以及故事的不断更迭。在榆林亦有这样一座博物馆——余子俊纪念馆。


蓝天之下,充满科技感的建筑,以榆林特色的红色剪纸建筑点缀,高悬着的“余子俊纪念馆”六个大字充满“荣光”。在这里,不见车水马龙的喧嚣,唯有三三两两的参观者,与时间共情,与历史对话。
重边疆防卫御游牧侵扰
步入展厅,清代名臣张廷玉评价余子俊“尽心边计、数世赖之”的8个字,格外引人注目。庄严肃穆的纪念馆里,余子俊浮雕巍然屹立。让时光把我们带回过去,沿着长城的年轮漫步,从岁月中增进乡情,这一切的故事得从明朝历史和榆林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


明朝期间,由于瓦剌、鞑靼不断举兵南侵,追使明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逐渐形成了“九边十三镇”的防御体系。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延绥镇(今榆林市)作为与蒙古部落交战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正是“九边十三镇”之一,就这样有了“九边重镇”之名。
锻长天铁垛铸大漠金汤
初春的陕北高原,已然略微见春色。在黄土高原上的这块土地,光阴一页页翻过,生命一代代走过,在无数的场景叠加中变得格外悠远而深不可测。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春天,同样是沿着这北上的方向,时任浙江左布政使的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也开启他成为“榆林之父”的传奇历程。


余子俊的到来,给这块饱受兵戈之苦的土地,带来了改变的契机。到任第二年,余子俊上疏朝廷,力排众议,提出改建延筑长城的方案。在他的主持下,仅用了3个月,一条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的长城就全部建成。成化十八年(1482年),蒙古部落再次入侵,这段长城在发挥作用,致使蒙古军队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让北部边境迎来长达20余年的平静。
立三边雄镇建塞上江南
建立榆林城,是余子俊对这座城市的另一个贡献。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榆林曾是榆溪河畔一个被称为“榆林庄”的小村子,余子俊在改建长城的同时,将戍边的重心从绥德转向了边防前沿榆林,修边筑墙、增兵戍守、屯田开垦、凿峡引河、开市通商、倡学兴教……使榆林得到了飞速发展。


如今,漫步榆林古城,“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街景将一座座明清四合院串联起来,浓厚的历史韵味,让榆林宛如一颗“塞上明珠”。而这与余子俊在榆林城建史上“徙镇、移民、办学”所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忧边塞防务彰肃敏精神
成化十二年(1476年),余子俊奉调离开榆林。后又曾因谗言诽谤离任回家,却始终忧心边防事务,回到朝堂后即上疏陈述10件事,后又陈述边防7件事,皇帝大多同意施行。第二年,余子俊病重,还亲自撰写奏稿,陈述救荒息盗的办法,然而奏稿刚刚得到朝廷的允准,他就去世了,享年61岁,谥号“肃敏”。

榆林自古名士多,以人杰地灵著称,千百年来留下丝丝万卷和万千感天动地的故事。时光荏苒,岁月不休,如今余子俊留声过的地方早已不复原来,但亘古不变的是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万里长城盘亘至今,正如余公精神,早已熔铸成榆林人精神的坐标。
阅历史沧桑绽文化内涵
追溯榆林的历史文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里是北方各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争夺之地,留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和史页碎片,成为今天探寻不完、诉说不尽的迷——无数名人将领,在这塞上大地或建功立业,或著作诗画,或抗争命运,或留下传奇。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密码,记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场兴衰。翻开历史的长卷,记忆中的榆林,是一个余子俊力排众议、尽心筑边、抵御外侵,守边护防、建设塞上榆林的历史画卷,更是长城文明的见证,是一所微缩的“长城博物馆”。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雕塑……生动再现了榆林光辉灿烂的历史,引领人们走进浩瀚的文化长廊。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城市踏访,去寻找榆林的荣光与骄傲——走进余子俊纪念馆,看历史,追情怀!
小贴士
门票:免费(需持身份证进入)
开馆时间:9:00-17:00(16:30后不再进入,周一闭馆)
地址:榆林沙河公园东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