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突破:东南大学零电阻复现成功,见证历史!
东南大学零电阻复现成功
东南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在110K(约-163℃)以下成功观测到了零电阻现象,这可能是它存在超导电性的一个重要证据。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制备的LK-99样品在110K以下测量到零电阻现象,对250K左右出现的电阻骤降现象,孙悦表示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测量方法有关。(图片来源:原论文)
又一个重要进展,复现LK-99材料的实验结果公布了。8月3日凌晨,东南大学物理学院超导研究团队三名学生侯强、魏伟、周鑫还有施智祥教授公布了自己的工作,其团队在110 K(-163.15 ℃)以下,常压观测到LK-99 复现样本在常压110K以下检测到了0电阻,arXiv 论文正在提交。
该团队一共测量了6片样品,但仅在一片样品中观测到了零电阻现象,其它样品大多呈现出半导体行为。另外,团队测量了该样品的迈斯纳效应,但并未观测到这一样品存在完全抗磁性。因此认为如果零电阻是超导造成的,那么超导组分占比较低。
他们对样品进行了四引线法的电阻率测量。四引线法是一种测量样品电阻率的常用方法,它使用四根导线连接样品两端,并分别施加恒定电流和测量电压。通过计算电流与电压之比,就可以得到样品的电阻率。他们在不同温度下对样品进行了多次测量,并记录了数据。
他们分析了数据,并得出了惊人的发现。他们发现,在高温下,样品呈现出半导体特征,即随着温度降低,电阻率逐渐减小。然而,在110K左右,样品的电阻率突然降为零,并在更低温度下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以下,样品表现出了零电阻现象,也就是说,它可以无损耗地传导电流。这个温度远远高于目前已知的最高超导临界温度(约-243℃),因此有可能是一种高温超导材料。
但孙悦强调,零电阻可能是该材料存在超导电性的一个重要证据,然而并未证实发现了室温超导体。
小结

该团队孙悦表示:”我们其实一共测了有6片样品,但是我们只是在一片样品里面观测到了零电阻。在其他样品,它大多数产现的是半导体行为,此外我们还对我们这块观测到零电阻样品做了迈斯纳效应的测量,就是完全抗磁性测量,但是我们并没有在磁性测量上面观测到这个完全抗磁性。所以我们猜测我们这个样品里面 这个0电阻如果是超导造成的话,他的超导的组分应该是还是比较低的。我们比较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成功的在这个LK 99材料下面观测到110K以下的零电阻,但是呢这并不是室温超导的证据。他是否有室温超导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测量,我们的团队还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希望有更好的结果向大家汇报。”这是东南大学的科研团队在高温超导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为物理学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截止目前进展

1、东南大学物理学院超导研究团队孙悦凌晨在b站(科学调查局)发布的成果为,110k,零电阻。符合高温超导(>77K)的标准,不属于室温超导。
2、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武浩、博士生杨丽,在常海欣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此前韩国团队发现的室温超导材料“LK-99”的首次复现验证,成功首次验证合成了可以磁悬浮的LK-99晶体,该晶体悬浮的角度比Sukbae Lee等人获得的样品磁悬浮角度更大,有望实现真正意义的无接触超导磁悬浮。
3、曲阜师范大学:在常温到50K(-223.16℃)范围内检测,电阻仍然较大,无零电阻特性。
4、俄罗斯方面,俄罗斯科学家Iris Alexandra成功制备出了具备常温抗磁性的LK-99晶体,而常温抗磁性正是超导晶体的标志之一,其结果在twitter上发布。
5、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在 arXiv 上提交了一篇论文,其结果支持 LK-99 作为室温环境压力超导体。这可能也是相关研究中,第一个证实了「常温常压超导体」理论可行的。
基于上述成果,进行梳理,从抗磁、单悬浮到110k,零电阻是有很大的推进,基本可以判定磁悬浮产业和高温超导产业属于受益范围。总而言之,根据目前的实验结果,LK-99可能是一类具有抗磁性的材料,但还不能下结论说它是韩国团队所宣称的室温超导体,具体性质还需要后续更多的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