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吗

小说创作的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
我记不清自己是在B站哪个视频下面亦或是哪个网站的评论区看到这句话了。即使我费了很大功夫去百度,贴吧上一次又一次地搜索这句话,却依然是一无所获。不过,从我看到这句话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小说的黄金创作时期”真的过去了吗?
说起我国的小说创作巅峰,大家首先会想到哪个时代?明清的四大名著?金庸琼瑶的仙侠爱情?但是很明显,这些作品的创作时期离我们零零后都略显遥远。由于实在是查不到这句话的出处,我只好大胆推测这个人说的“黄金十年”大概是2000年到201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这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网络文学快速兴起的时期。诸如唐家三少的《斗罗》,天蚕土豆的《斗破》,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皆是始创于此,并延续至今。
记得当年其实还发生过一件事,那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方便面口味只有单一的红烧牛肉面这个僵局被“统一”打破了,其新款的老坛酸菜口味一经推出,便引发了极大轰动。然而,“统一”的好日子没过几天,几乎是一夜之间,市面上所有叫得上口的方便面品牌都推出了老坛酸菜的口味。甚至有的品牌相较于原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间,似乎方便面又回到了那个永远是清一色口味的时代。

而小说创作同样面临这样尴尬的处境,《斗破》《斗罗》火了,作者登上了中国当代作家富豪榜,然后所有人就都去写玄幻了,并且风格相较于原作也几乎是如出一辙。第一个写出类似储物空间的创意大家还会觉得很有意思;第二,三个可能就没有新奇感了;第四,五个就审美疲劳了,即使后面的内容再有意思,也很难在看下去了。那么怎么创新呢?写反套路,反套路写多了就又成了套路,那就再写反反套路,周而复始,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永远没有真正标新立异的话题出来,几乎所有人都在恰旧饭。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轻小说的昌盛地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前看到有日本网友整理06-16年10年期间4000多位商业轻小说家中,有超过五分之一都在出版第一本书后便选择了沉寂,06年半数作家衰减期是三年,而16年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了两年。大量类似的小说,相似的题目与内容,以及web文库中相对纸质书更加低廉的价格和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似乎都是造成实体书作家们衰败的必然事实。其实这方面,中日作家都挺像的。


甚至除此之外,中国相较于日本还有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中国人太多了,其中有才华的人也太多了。你很难在其中出类拔萃,而不突出的职业作家,在未来几乎就只有饿死一个结局。它不像其他工作,很难转行到对口的其他职业。而相比大量的投稿,底下的审核机构更是造成了中国小说鱼龙混杂。起点中文网素有新人埋没之地的戏称,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大触坐镇其中,一个新人没有引流没有推荐,落在一群好坏混杂的作品里面。若不是朋友的推荐你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趣的文章。
而小说创作的动力是什么?除开用爱发电不谈,倘若一个人真的要以创作小说为业,靠写小说吃饭,能稳定地更文,他是需要钱的。而文学作品相较其他又是一个相对难变现的行业。今年的文学作品抄袭官司激增,更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抄袭已经产生了产业链,而作者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官司又难打,琼瑶老师打赢官司尚且需要找中国文化部哭诉,而这必将会极大地打击作者们创作的积极性。
但文学创作的时期真的过去了吗?这自然也是有些杞人忧天了。可以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创作被注入了新的鲜血,文学创作的时代没有过去,也不会过去。为什么总是有人说现在创作难了,写的好也难出名了,这的确是事实。可这和那些只会羡慕那些大作者赚钱,然后自怨自艾,却看不到他们辛辛苦苦码字的人有什么不同。当他们年更百万的时候,我们又在做什么,在打游戏?在放松?
正如昨天我和一位同学谈论这件事时,他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只要你想,只要你做,不论什么时候,都是黄金十年。”
PS:头图是我自己拍的哦!快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