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8 经验分享

最近几天视频看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视频录的比较仓促,很多点没有讲清楚。这里以文字的形式再发一版,全文约7000字,大家可以在闲暇时间分段阅读。
从个人的基础来看,我出身末流211的科班,本科期间打过一点ACM,混了个铜牌。
此外呢,我高中期间学习非常苦手,昨天学的今天忘、语文课文背不下来,每天被班主任罚不许进屋在教师外边背课文
至于考的四门来说,数学我是计算白痴,稍微复杂一点的计算就麻爪了,但是推理类的题目我意外的表现还可以;英语我的基础还不错,具体后面会细讲;政治之前从来没碰过,但就我的学习方法来说,类似于英语单词的、完全杂乱无章的知识点,我记忆起来轻松一点,但是后期肖四那种大坨大坨的则是完全背不动;408虽是科班,但是科班的知识,在我的角度看来,之于考研408来说完全是副作用(在408节会讲)
希望下面的学习经验能为各位提供一些浅薄的帮助吧
先讲讲大头数学
一是我的学习路线:
先说基础阶段:
3~7月份基础阶段:3~4月汤家凤基础课+1800,4~5月李永乐线代基础课+1800,5~6月余炳森概率基础课+讲义(没做1800).
这个阶段,我每天上午睡到九点,十点去教室,买好面包饮料,一口气学到晚上七八点左右(当然不光是数学,学完数学稍微看看408和英语单词)。
这些学习路线我想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了,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方案,最终的选择结果也是基于个体极大异化的。老师选张选武这种争论,这里我给出几个选老师的建议:
如果你不喜欢看书,不喜欢钻研每条定理及其证明过程;或者记忆力比较差,可以试着选择武。1.从证明的角度来说,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定理的证明过程,虽然对后期解题不会有太大帮助,但是会一定程度上检测你的证明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这里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指P->Q这种逻辑命题等涉及到逻辑学或者是离散数学的知识. 在我看来,我的考研路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本科经历,一是离散数学,它弥补了我高中时期缺憾的证明技巧以及对命题理解的不足. 二是ACM经历,通过这段经历我真的所谓“开窍”了,也就是学习、做事真的过脑子了,而不像高中时期靠本能学习、做题.)。 2.从记忆力的角度来说,武的课程会帮助你更近一步地理解本质,加之联想记忆的方法(下面会讲),会尽最大可能弥补你记忆力方面的不足。
如果你是那种擅长记忆的类型,具体来说,给你一道题,你错个两三遍之后就能一直记到考研那天,我建议你选张。他的书籍和课程很好的将考研可能出现的题型、以及未出现但可能考察的题型都浓缩到了一起。
以上集合的划分没有很好的把全集划分成两个互斥的子集。但我想表达的是,在我的角度来看,考研人大概率,都一定能划分成记忆力好和记忆力差两种类型之一(从我的学校的样本来看,大家的记忆力都远强于我)。我并不能身体力行地为记忆力好的老哥们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而那些记忆力差的伙伴们,我想我摸索出的方法可能会帮助你们提高一定的效率。
然后是强化阶段:
武的讲义、李永乐的讲义、余炳森的讲义、660、严选题、每日一题。
强化阶段已经是暑期了。每天我的作息是8~12,14~1730,19~2130.这种作息从7月持续到了10月。而10月,口罩来啦。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联想记忆,方法论会在下面讲。
最后是冲刺阶段:
每天一套卷子。在中期搭建的坚实框架基础上,用每套卷子打磨自己的框架,拆手脚架,大道至简。蒙对的题、做错的题、做起来困难的题,是计算不会,还是知识点又忘了?找准原因,继续联想。我认为强化计算的一个方法,就是掌握各种可行的trick,重视一题多解,最终在考场上一眼看出比较简单的计算过程。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当你觉得做卷子变得比以前吃力了,这就是你的记忆体系变模糊了。可能是某个知识点好久没碰了,也可能是一类题用思维定式做多了,忘记了其他方法。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去过一下各个老师的冲刺课。我在最后阶段,分别看了武、李和张的冲刺课(一遍,时间在12月初),效果尚可,大家可以试试。这个阶段,大家不要吝惜时间,坚实的基础大于你不加总结的做一百道题。这段就不加在方法论里了。
这段时间,因为出不去宿舍,作息就变成了每天早上8点起床,捅完嗓子眼9点写卷子,12点吃午餐,吃完睡大觉,3点起床,心情好了做一套408,心情不好做一套英语,晚上看看政治和408边角料,11点上床emo,emo到2、3点累了睡觉,五小时精致睡眠,8点起来接着重复机械的一天。
二是我摸索出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我的方法论,我称之为联想记忆。简而言之,它的执行方法为,遇到一道不会的题,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数学方面的白痴,提出一系列关于这道题的问题,哪怕是“什么是函数有定义”、“什么是函数有极限”之类。然后,耐下性子去解决这一个一个问题。
这种方法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执行起来会遇到两个大的阻力。一来,你会觉得这种方法是在浪费时间,有这个时间不如多做两道题。此言差矣。这种方法会帮助你及其牢固地巩固记忆。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输出,而不是不断地输入。二来,即使你接受了前面第一点的所有论述,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因为过于痛苦而坚持不下去。输出知识确实太痛苦了,因为思考本身就是痛苦的。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把所有知识点穿成线之后,这种联想的过程就会越来越顺利。加油,成功就在彼岸。
基础阶段,我们囿于知识、题型之不成体系、体量不足,联想记忆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每天只做复盘工作:也就是,中午晚上吃饭的时候、晚上睡前,自己给自己讲一下今天所学的课程、做的题目。
强化阶段,题目见识得更多了、知识点的理解更深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一本精做的习题册,以其为蓝本,开始总结、归纳、记忆。这个阶段,高数我以每日一题为蓝本、线代以李的讲义为蓝本、概率以余炳森的讲义为蓝本,构建出了自己的框架并且不断的根据它去联想、加深自己的记忆。
这里单独讲一下选择武每日一题的愿因。其他科目不选,是因为其他科目,我没有找到老师有在做类似的内容。
每日一题,在于质而不在于量。每天精做一道题,会帮助你在一段时间里维持一个比较扎实的记忆,这对于知识联想穿线是极为重要的:在短时间内大量突击练习册,我认为之于学习意义不大。可能大家一上午奋战之后,会长吁一口气:啊,我今天上午好努力呢,做了这么多题。实际上,其中的错题对于我们巩固、修缮知识框架的价值,很大概率都会被这种虚假的自满心掩盖掉。换言之,在连续做完一个章节的习题后,我们都会被这一巨大成就的疲劳感、虚假的满足感所欺骗,从而陷入了只重视自己『已经会的题』,而忽略了『做不出的题』的虚假学习中。
一个联想记忆的例子,我在视频BV1Lh4y1y7La的04:13略有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总结一下,数学一庞大的知识体系,就要求我们基础一定要打得牢、打得深,这样后期做起题来,就无比灵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深基础就等价于坚实的记忆。强化记忆的方法就在于不断输出,我给出的方法是联想记忆,大家当然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更好的方法。
接着是英语。
通过上面的视频链接,大家可以看到我是有做过一些视频翻译的。作为一个小山沟里的孩子,自然是没什么好的英语学习条件的,不过是每周去补习班学学英语,背背新概念英语的课文之类。但是翻译视频的过程,不足了我匮乏的英语语料库,因此奠定了我英语比较坚实的基础。毕竟语言的学习,就是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磨砺,最终熟能生巧,形成的一门技能。这与我们打游戏、做针线活等等类似,作为一项技能,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个高峰,只不过,目前我们的英语教育极度不平衡,这也就导致我们每个人技能水平的差异。
我最近有在学习日语,当然是最基本的,动词只学了敬体形的程度。日语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了英语学习的过程。这里我从掌握一门技能的角度来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英语的建议,而不是从应试角度(可以忽略不看):
首先打下扎实的语法基础。然后你的瓶颈体现在词汇量和阅读速度(词汇量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可以弥补词汇量的不足),这时候需要大量阅读英语文章进行训练。当你突破了这个瓶颈,所谓的语感激发出来,阅读文章就不再需要语法知识,一步一步拆解句子了。
我不能为英语基础不牢固的同学们给出快速将英语提升至自己想要的水平的方法。但是我会尽我所能提供一些应试技巧。
其一,把考纲单词背诵牢固是一个快速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也是后面所有进步的基础。我们背单词、做真题的核心,一是为了分析出题人的出题思路,以后再有类似的题目可以留个心眼;另一方面,则是检验自己单词背诵这一关是否合格。文章是由单词、句子、段落一步步形成的。当你的阅读速度达到一定阈值,你会发现文章读起来没那么困难了。因为,当阅读速度过慢时,分析完当前的句子,前面的句子又忘记了;分析完当前的段落,前面的段落又忘记了;该做题了,文章讲什么又想不起来了。
其二,积累一些熟词僻意。近几年的英语一,approach这个词基本都是以动词“处理”的含义出现的。这是英语命题组的一种仁慈:他们经常做的一件事是,把文章中超纲的词汇替换成考纲中类似含义的词汇。这有时就会导致文章显得很生硬:有些段落,文采潇洒非凡;有些段落,突然又词不达意。这么做对于考生的好处是,我们不用费尽心机再去积累那么多的超纲词汇,这也是我想要提的一点:各大词书的超纲词尽量不要去记。这种超纲词一般是在划线单词猜意思的题型中出现的,背了就失去了练习的意义了。
最后讲一下我的时间规划。
3~6月只背单词。(每天2h,初期100/500,后期300/1000. 这个速度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像刚才我讲的,我的英语基础支持我这么做)
7~8月背单词、做阅读(只做阅读)。这个时候背单词的方法变成了对着考纲list过,一天能过500~1000个,具体的方法,我是用的『不背单词』,它能展示当前辞书的全部单词(顺序,非乱序)。一个一个点的话已然有点浪费时间。
这个阶段,我做了20年以前的阅读,已经可以达到平均错5个以内的水平了。
9~10月背单词、做剩下的题型。这个时间,7选5是一个大难题,常有错2~3个的时候。大家不必为了一时的错题苦恼。做英语也是,做数学也是,今天一套题做好了不说明问题,一套题做差了也不预示世界末日到来。沉住气,多做,多揣摩出题人的心思。
10~12月。口罩。心情好背单词,心情不好不背。每天至少两道题(即,两篇阅读或新题型+完型)。开始背黄书的作文。这个阶段在有意识的提高速度。从10月的60分钟做完阅读,进化到了40分钟阅读,65分钟整张卷子(当然最后上战场的时候,由于各种大家都懂的原因,英语发挥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由于口罩,我作文没怎么准备。没看课,黄书作文背了10年左右的量,考前一阳全白准备了。并且英语(以及政治)是比较吃手感的学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至少两道题的量维持手感,考试的时候我已经不怎么能读明白文章了。最后客观55,主管22(还是今年翻译简单抬了一手,作文爆炸了).
然后讲讲专业课408.
跟王道的兄弟们一定听过咸鱼讲过这么一句话:408的核心在于反复多次。大家如果真能沉下心来,反复多次、全面细致地,根据王道诠释的考纲,脚踏实地学习,最后结果一定不会差。408的难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非科班对其的理解难度甚高。想要彻底理解408的每个知识点,哪怕是科班都要花费极大的努力,更别说零基础、非科班的人了。二是,这么多困难的知识点,他偏偏要你每个都记住——一道选择题2分,每个又考的细的不能再细。于是说,408和数学一样,是要花大量功夫去学习理解并且维护记忆的。
我忘记了是什么时候、从哪里看到的经验贴,里面讲到了维护记忆的这个概念。我们的大脑不像计算机那样精确,错误率也高,刷新(或,维护)成本(参考DRAM)大。于是,大脑里的“磁盘”常常被新数据覆盖、出现错误。这时候,高效的记忆维护程序显得如此重要。但是,不同年代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不同,其维护方法各有千秋。这就体现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维护方法的重要性。
先讲讲我的学习路程。
4~5月看王道的操作系统课(因为这学期我们考操作系统),同时过了一遍linux 0.11的源码(不建议这么做,见下);5~6月看机组,方法是一边看王道的课一边看课本;6~7月计网,没看王道,看的谢希仁的网课。买本正版书会赠个券,输激活码就免费看了。这里讲一下,计网的知识又杂又碎,考的难度还很大(因为分值低,要体现区分度),希望大家耐下性子去看谢的课。7~8月数据结构,一周多看完了。我仗着有acm基础,耐不住性子,很多关键的、细致的点都没有注意(例如今年数据结构考的几个及其细致,细致到让人恶心的知识点)。不要这么做。这也是我说,为什么科班基础反而成为负担的原因——因为有基础,所以不愿意听,不愿意抠细节,所以寄。
4~8月看视频过基础、只 做选择题;8~10月只看书、并且开始着手大题。和刚才英语的过程类似,大题大家一上手肯定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但是做多了,他的模式就那么几样,熟能生巧,静待花开。10~12月,口罩。心情好看408,心情不好不看。
然后讲几个应试技巧相关的点:
一,408的考纲里,有许多还没有考察过的、及其困难的知识点,例如红黑树。这种知识点,408命题组比较友好,他们第一次出相关题目时,都刻意压低难度;在第2、3次出的时候猛地拔高难度;最后维持在这个难度。以AVL为例,第一次考察这个知识点只是考察了AVL的概念、随后考察了AVL的形态、最后才考察了AVL的操作。大家学习的时候有所取舍。这四门课里,我数据结构学的最少、操作系统学的最多,结果最后成绩最差。适中的两门反而没怎么丢分。
二,难度问题。私以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题目难度较大。原因有三,一来,找不到对应的教材,合理详尽地阐述相关的知识点。408命题组,是在让我们,用他们对408考纲的理解,来回答他们造出的问题。二来,这两门学科工程相关性大,参与人数多,技术变革快,导致的新技术更多。其三,这两个学科所引入的模型,如操作系统的状态机、死锁模型,计算机网络的信道、TCP模型,本身理解难度不低。相较于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窃以为前述两门学科知识点的平均难度更高。
三,怎么去学。
在上一点里,我这样讲:『408命题组,是在让我们,用他们对408考纲的理解,来回答他们造出的问题』。这也是科班的不利条件之一——总用自己过去的理解,挑战408命题组的权威。
首先,考纲说是什么,真题解析说是什么,就怎么记。408的要求,总结成一句话:构建一台命题组心目中的理想计算机,而不去落实到现实中某一台具体的计算机。
其次,对于课外内容,我认为,王道系列教材对考纲的诠释已经足够了(除去刚才说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科目可能哪里没学懂去参考一下别的书籍,但是理解之后一定快速回归考纲。学习linux源码为我带来了大量的麻烦)。再去多学什么,会增添你的记忆负担。对于408,不像数学,我们可能要“难得糊涂”,有的放矢,适当放弃一些难度过高的知识点(例如,乘除法运算器,过难的代码题,难的批爆的PV题)。408叫,计算机『基础』综合,而不是『拔高』综合。『拔高』,那是你明年上岸之后要做的事。
最后,联想记忆的方法更加适用。在理解了基本的知识点之后,408后期的维护任务,就是高强度画思维导图;导不出来了就去做真题,哪里错了继续导。
四,这部分是一点对于命题组的展望。我觉得今年408可能换命题组了,出题的风格和以前差很多。今年考了好多以前没考过的,但是在考纲里的考点;大题更轻计算、重过程。这是和15~22期间408题目截然相反的风格,那段时间里,408追求极致的难度:概念题,犄角旮旯;思维题,脑筋急转弯;大题,过程极其复杂。今年的题可能透露出未来的方向:落实计算机『基础』综合,『基础』,『基础』,『基础』。408的考试就像对一棵树的遍历,只不过现在,方法从dfs转向了bfs。我觉得这是好事。同样地,英语今年大概也换命题组了——更注重对文章的理解,而不是之前在文章里勾勾画画的文字游戏。政治也是。
刚才讲到了真题的趋势,这里就一并全讲了吧。做题的同时去体会出题人的意图也是考研过程中有趣的一环。
英语,窃以为:就阅读来说,04~08用来背单词,不具备研究价值,09~10和23的题目类似,考验英语水平;11~22大部分都是画线找原文的文字游戏,少部分几道主旨大意、情感分析题构成区分度,不考验英语水平,考验你和出题组的心有灵犀程度,出的都是一坨屎。新题型,大概是18最难?完型不记得了,但是是越来越简单的。08、15和23是更换命题组(或者改变风格)的年份。
数学,分为08~16前(不含)、16~20(含)和21~今三段。太早的没做过,不知道。[08, 16)的题以计算为导向,用计算和一些竞赛题作为区分度。[16, 20]的题难度过山车(奇偶年),难的年份偏难怪,特别18、20年,大题需要大量技巧(这里记不太清了)。[21, 现在),难度体现在冷门知识点和以从基本知识点出发的新颖题目。这些题目和需要技巧的竞赛题不同,如果你有扎实的基础,平时训练的时候有深入思考的话,不难做出来。同时,线代的命题组开始在分块矩阵上做文章了。18年开始到现在,选择题出了好多分块矩阵的问题了,类似的问题大家可以注意体会。16,20大概是更换命题组的年份。
最后是政治了。
政治没什么好方法,记下流水账吧。
7月末~10月,三倍速徐涛的课,看完之后做肖1000。政治是每天的收尾科目,一边看一边玩手机,回家、回宿舍路上一边走,一边在心里过一遍。
10~11月,苍盾小程序做肖1000,闲着没事做个随机33题。
11月~12月,肖8肖4,做,背,忘了就看看腿的冲刺课。
刚才也提到了,政治比较吃题感,因为我是以做代学的。其他没什么好方法,嗯学吧。
很多23的考研人总结经验教训可能会提到腿姐的技巧的问题。我对于技巧的看法在于,可以信技巧但不能尽信技巧,如政治三选有7个,数学2A2B3C3D,英语各种技巧课等等。这些都是在不确定的时候,拿出来的玄学技巧。踏踏实实做题,你也会总结出自己的技巧,比如,线代中分块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基本矩阵一样,只是写成分块的形式,等等。以及,考纲内的知识足够应付考试了,超纲的东西不用学,也不需要学。
最后一点碎碎念,补充几个刚才忘记说的问题,以及想对大家说的话。
数学部分,私以为学习难度上概率>线代>高数。概率学起来难,是因为市面上的老师,基本都没能像高数线代那样,把这个学科揉碎;加之,这个学科和高数线代不太一样,有点有悖数学直觉。相信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数学直觉的狂热簇拥。线代次之,则是因为,即便这个学科已经被李永乐揉碎了,即便矩阵操作不像概率中的皮亚诺公理和二元概率密度那么反直觉,我们对于矩阵的各种操作依然是陌生的、不能直接依赖数字直觉的。高数则是学起来简单、考起来难的典型。
不要背负着愧疚感休息。玩就好好玩,学就好好学。时间不会因为你有多么愧疚就对你网开一面。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会累,会难过,会感到枯燥。直面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表达自己,是我们的教育中缺失的一环。学会爱自己吧。考不上又能怎样?拒绝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这段学会学习、学会适应自己思维方式的过程,远比最后取得怎样的结果,珍贵的多。沿途的风景最美丽。
去年985大多爆冷、211水涨船高。口罩的影响,和营销号大肆渲染考研的残酷,是我认为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清楚认识自己的实力是很困难的。有捡漏985者,亦有高分低就者。尽自己所能,想冲就冲,至少自己不后悔。而低就了也不要沉醉在过去。人生没有如果,当今的社会也不会因为你考了个985,在未来就优待你几分(这段话是对我自己说的)。
能点进这个帖子的,目前一定是处于焦虑的状态。不然进入Zone模式的你,不断汲取考研的知识而不知疲惫,哪能有时间驻足来到这里,看我这些,写得七零八碎的文字呢?焦虑是正常的,焦虑来自于对未来的迷茫,来自于对他人的对比。这是好兆头:你在努力变好,你在努力去比别人更强。我想说的是,你只需努力去变得更好,而不需纠结自己要“好到何种程度”;你努力的目标,应该是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强。那个更坚强、更自信、更睿智、熠熠生辉的未来的你,就在明天冲着你招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