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爱弥儿》

2021-11-29 14:52 作者:小燕子贝克  | 我要投稿

读书笔记(1)

                                       ——《爱弥儿》(法) 让-雅克·卢梭

                                                            作者:老贝

                                         2021年11月29日星期一(V1.0)

本篇文章仅为个人愚见,如果作者有新的看法会一直保持更新,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意见。

 

情节梗概:卢梭虚构了一个叫“爱弥儿”的孩子,通过自己教育爱弥儿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夹杂着自己对政治制度,宗教的思考。本书从孩子刚出生时的牙牙学语开始,到成年后结婚生子结束。在为爱弥儿选取伴侣时,卢梭还大致描写了妻子“索菲娅”应有的品质与培育过程。

 

卢梭的思想主要体现为“顺应自然”,在培育过程中注重保护孩子的天性,他认为当时的教育扼杀、扭曲了孩童的性格,使得培养出来的成人都“狡猾,虚伪”。我觉得卢梭所说的在当时是很有道理的,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天的教育并没有很好的让人健康发展。我们只是学习了知识,并没有培养对应的能力,我们会解数学题,会得高分,但是我们的思维并没有很好的锻炼,我们所学的大多只是应试技巧,因此总有人说:学这么多数学有啥用,买菜又用不到。而往往很多人在工作后便不再运用到数学,都“还给”了老师。

 

卢梭认为,不应让孩童过早的接受“教育”,孩子并不理解这些知识背后的含义。对孩子讲所谓的“寓言”,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孩子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作家丰子恺曾问自己的孩子最喜欢的是什么?孩子说是逃难。

这恰恰体现了孩子是很难理解我们所想要他们理解的内涵。


   因此,我们应该带孩子去领略自然。我们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机械的个体。我认为,小学阶段不应该安排太多的理论知识,安排些“郊游”之类的活动最好,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观察小动物,是大是小,怎么运动的;探究泥土的成分,是软是硬,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看看花草,研究花瓣的模样和露珠汁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构建了思考的框架,表面上看他们好像什么都不懂,但是在探究问题的时候他决不会比其他孩子差。

 

关于宗教的看法,卢梭借恩师之口讲出宗教的理念。跟新教其实已经很类似了。作为一个教士(讲述者)自身去思辩上帝与世界的关系、我与上帝的关系、我与世界的关系。内里隐含了对当时教廷的不满。当时的宗教是有点循环论证在里面的,卢梭就是要批判这种现象。

 

我认为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这并不是说节制生存必须的欲望,而是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欲望,欲求而不得,人就会失望,伤心,这是痛苦的本源。我们需要从小就培养这种能力,人是没有满足的时候,当他获得了什么东西,他就会渴求更多。吃穿用度皆如此,当我们能够知足,即使失去(无法得到)也不伤心,人生才能幸福。卢梭能如此早提出这个观点我认为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相较于教会所说的“七原罪”,卢梭的观点实际的多,也符合的多。

 

卢梭认为,农民是粗野的、女人是要依靠男人的……等等,部分观点我不太赞同。卢梭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部分观点在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他代表了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所以既有开明的一面(支持解放天性),也有其局限性(强调阶级歧视)。我认同他对开放人性的看法,但是反对他对两性地位的描述,每一个人都应当是生而平等且相互独立的个体。

 

卢梭还认为,城市是“被污染”的,乡村才是有着人们美好品质的地方。这点我也不认同,城市正是更发达的体现,城市不过像一把放大镜,把好的坏的一起放大了。卢梭还认为“人口分布越均匀的国家越强盛”,这更是非常低级的错误,人群的集聚恰好代表了国家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工业(经济)中心,是城市化的一个体现。卢梭在讲述“索菲娅”是如何被培养的过程中更是鲜明的体现了在当时的男性心中女人该有的样子,是典型的“Gender Bias”(偏见),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在书的后半部分(772页-802页),卢梭带着爱弥儿去各个国家游历,其中关于社会契约部分我不是很了解,没看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知道的大佬在评论区说下。

 

 


读书笔记——《爱弥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