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动画暴力与否——从评论讲开》

动画暴力#喜羊羊#北斗神拳
文字|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封面|Annie Spratt
“我觉得青少年儿童看这种动漫(《北斗神拳》),未必比看《喜羊羊》等动漫造成的犯罪率要高。因为这动漫虽然看上去暴力,但他告诉我们做过的孽是一定要还的。后者却没有任何犯罪的教育意义,只是把一些很暴力的事情像烧锅煮卡通化,使不懂事的青少年儿童觉得这事无所谓,而‘北斗’等告诉我们杀人不是闹着玩的……”
《北斗神拳》讲述了核战争后,暴力与武器就能统一世界的时代中,拳四郎与各黑暗势力的斗争。《喜羊羊》讲述了卡通化的绵羊与狼们斗智斗勇的欢乐日常。
上面这条评论是我在某音乐软件截下来的。
《北斗神拳》是暴力的吗?《喜羊羊》是暴力的吗?
卡通、美化的与赤裸、血腥的,那种更易使孩子染上暴力因子?
如果一直在这两个选项中打转,誓要分个好坏,是颇为好笑的。需要看到,无论卡通美化的,抑或赤裸血腥的,都只是表现形式的差别而已,是浅层的。深层的是动画作品主旨,它们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情志。判断一部动画是否暴力,从根本上讲,要依据作品深层的主旨,而不是其表现形式。
具体到引评所说的《喜羊羊》,它里面的小羊们哪怕被炸弹伤到,也只是毛发焦卷,吐出几口黑烟后就能恢复健康了。在形式上自然是非暴力的,而在主旨上,作品也无意赞美这种小羊们对大灰狼的“报复”反击。
所以《喜羊羊》并没有传播暴力。
作出这样简单的判断,还需要写这么多,似乎很幼稚。但要知道,我并没有资格判断动画“暴力”与否,这个资格在家长。
试看诸如“那些小人又是出血,又是断臂,怎么能给孩子看”、“那些小人笑着用铁锅砸人脑袋,怎么能给孩子看”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论,就能知道,部分家长对“暴力”的界定,要更严格。敲脑袋,骨裂淌血自然不行,只长起个包也不行。非“暴力”,几乎等同于没有打打闹闹。
那么,这部分家长们自己对“暴力”的界定便是如此吗?
不是的。
他们清楚作品所表达的主旨,也明白“暴力行为”仅是一种浅层的表达形式,但他们害怕孩子还未理解主旨前,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前,就去模仿浅层的“暴力行为”。孩子们都没念懂动画人物们的信念,就学着为信念而“战”了,这是部分家长所担忧的。
所以判断动画“暴力”与否,看似裁决权在家长,其实更在孩子们的理解力。
回到题目,判断动画暴力与否,貌似是要回答一个艺术问题,但具体到部分人对动画作品“暴力”的批评,其实是个教育问题。

《北斗神拳》我小时候看过一两集,貌似前面几集就有把人打成碎块的场景。
文章粗陋,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