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与痰饮的关系

有网友问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会不会同时出现,我们已经学过中医体质学,我们知道九种体质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但是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不会同时出现,因为痰湿体质是湿热体质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体质。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湿邪与痰饮之间的关系。

何谓湿邪?临床上如何辨别内湿和外湿?
湿为长夏的主气,因长夏多雨,湿气较盛,故湿为雨季的正常之气。若湿气过盛,就可使人致病,临床上称为“湿邪”。
湿邪是一种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湿邪之病,一般来说,多见于长夏暑湿季节,但其他季节也可出现,它可以随着各种时令之气侵犯人体,临床见症有寒湿、风湿、湿热、暑湿等。我们可以看到湿虽为长夏的主气,但有时也不受季节的限制。

湿邪致病,由于发病部位及症状表现的不同,临床上又把它分为外湿和内湿两大类。
外湿证:是由长夏雨湿季节,或久居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或因劳动汗出,穿着湿衣,阻遏阳气,致使体内水液不得蒸发,水湿停聚而为病。
外湿症可分为风湿和湿痹。
风湿(表证)证多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而热不解,恶风、头身重困、四肢酸楚等;
湿痹(着痹)症多见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伸屈不利,或肌肤麻木不仁等。因湿从外来,故称外湿证。

内湿证:多由脾阳不振,过食生冷、甜腻之物,或茶酒成癖,故使脾失健运,不能行其津液而湿从内生。其中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留于皮肤则发为水肿;留于肠间则生泄泻;停于胃中则消化不良而纳呆、胸脘痞满、恶心呕吐;留于胸膈则成痰饮;若流注于下焦则足跗浮肿、大便溏泻、淋浊,妇女多见带下。因湿从内生,故称内湿证。
外湿和内湿虽有区别,但在发病过程中,常常互相影响。外伤湿邪,阻遏阳气,体内水液输布失常,脾阳被困,则湿从内生;而脾阳不振,阳气蒸发无力,也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而发病。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什么?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浊即秽浊。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于阻遏阳气,使清阳不升,营卫不和,故多见头痛如裹,身体沉重,四肢倦怠。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使阳气不能输布,而见麻木不仁,关节痰痛重着。因湿邪秽浊,常常出现面生污垢、眼眵多、舌苔垢腻、大便溏泄、小便浑浊、妇女带下、湿疹流水等。又因湿邪重浊向下,易伤人之下部腰、腿、膝等处,以身体沉重,四肢倦怠等为其特征。
(2)湿性粘腻,留滞难去。因湿性粘腻,故湿邪为病,常常阻滞气机,致使气机的升降失常,其症多见胸脘痞闷、口腻纳呆、恶心呕吐、肢体困倦、关节疫痛、固定不移、伸屈不利等。由于湿性粘滞难去,故其致病往往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3)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侵袭人体,最易损伤人的阳气。尤以脾病最为明显。脾是运化水液的主要脏器,若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水湿停聚,临床上多见便溏或泄泻、尿少、水肿、腹水等。
总的来说,湿从外来的,以肌表经络之病居多;湿从内生的,以脾虚居多。
其临床特征表现有: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固着不移、胸闷、恶心呕吐、口不渴、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舌苔垢腻、脉濡或缓等。这些可作为辨别湿病的依据。

外感六淫的疾病中, 常常有人将自身的不适认定为湿气重,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我是不是湿气重呀? 那么湿气重究竟是些什么表现呢?
湿有重、浊的特点。其中, 重是指湿邪引起的症状有沉重感,比如头重,身重等。所以湿邪会导致人,因为头重、身重,而特别想睡觉,或称为嗜睡。而浊是指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比如舌苔腻,大便黏稠等。
因此, 湿气重的表现, 必须有重、浊的特征。尤其是舌苔腻,大便黏,是必不可少的症状。 如果舌苔薄白,大便也成形而不黏,无论有其他什么症状,都是不能辨证为有湿气。

我们已经学过中医体质学,其中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就都是湿气重。
湿热体质的舌象特点:舌质偏红,苔黄腻。红和黄代表身体有热象,腻就是湿气重。
痰湿体质的舌象:舌象一定是胖大的,舌苔偏厚。长期熬夜、舌象会呈现典型的痰湿壅盛,久久不退,湿气重,苔腻,脉滑。
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湿邪,下讲我们讲讲痰饮。

痰饮这个概念,在中医学里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病的名称。最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痰饮”病的名称,古称澹(或淡)饮。后世发展了痰饮的病理学说,分为痰证和饮证两类。
二是指致病因素而言。痰和饮都是由于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运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的病理产物。它产生后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些脏腑组织,引起各种疾病,如咳喘、饮证、哮证或癫狂等病证,所以也是致病因素之一。

痰和饮进一步区分,一般将浓稠而粘的叫痰,清稀的叫饮。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一般都可见到较多量的粘稠痰液排出,故多归痰邪致病。渗出性胸膜炎进行胸腔穿刺可取出较为稀薄的胸水积液,则多为饮邪致病。
治疗上前者多以化痰为主;后者多以逐水为主。但因痰和饮都是水湿停留于局部的病理产物,同属一类,有时并无严格界线,临床常统称“痰饮”。
痰饮的形成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或三焦气化失常,或有寒、湿、火热等外邪侵袭的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痰饮。

因肺主宣发,具有输布津液和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失宣降,则使水液运输、排出作用受到障碍,便可停聚而成痰饮;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脏受病或脾气本虚,运化无力,也可使水湿停聚而成痰饮;
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不能化气,也可停聚成为痰饮。
三焦是水和气的通行道路,若三焦气化失常,使水气互结,也可造成痰饮。由于三焦经历五脏六腑,而外达肌腠,所以,痰饮可停于三焦任何部位,引起各种病症。

痰饮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由于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饮致病非常广泛,证候表现也很复杂,不少疑难怪症多从痰论治而取效,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从痰治”的说法。
(2)从临床表现来看,痰饮致病一般多有咳痰量多、喉中痰鸣、胸闷、苔腻、脉滑等症。但也有不见痰液排出,而突出表现为眩晕者,所以又有“无痰则不作眩”的说法。此言虽不很全面,但它提示,对痰饮的认识,绝对不可只凭有否痰液排出和积液存在为依据。
(3)从发病部位来看,饮多发于胸腹四肢,与脾胃的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全身各处均可出现,与五脏之病都有关系,其中与肺脏病变关系最为密切。

因痰和饮停聚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表现的病症也不相同。现列 表说明如下。
痰:
痰停留于肺——咳喘、多痪。
痰蒙蔽于心或痰火扰心——胸闷、心悸或神昏、谵语、癫狂等精神失常症状。
痰停留于胃——恶心呕吐、脘部痞满不舒。
痰停聚于三焦或少阳——往来寒热、疟疾。
痰上犯于头——头晕、目眩。

痰凝结于咽喉——咽中梗塞、有异物感,名叫“梅核气”。
痰停案于胸胁——胸胁服满。
痰流于四肢——四肢麻木、疼痛或肿胀。
痰留滞经络、筋骨——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发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
饮:
饮泛于肌肤——水肿(溢饮)。
饮停于胸胁——咳喘、胸胁胀痛,呼吸、咳嗽引痛(悬饮)。
饮停于膈上——咳喘不得平卧(支饮)。
饮来于肠间——腹满、肠鸣沥沥有声、食少,或有腹泻等(痰饮)。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痰饮是体内湿邪不得运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的病理产物。痰饮是湿邪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证候。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湿热体质是体内有湿邪兼有热象;而痰湿体质是体内有湿邪聚而成痰,痰湿体质表现出现的证候可能是热痰,也可能是寒痰,也可能是湿痰。所以痰湿体质是湿热体质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体质,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不可能同时出现。还是那句话,人的体质不同,所以病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