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子力学谈恋爱
“量子力学说任何东西都有波粒的二象性,也就是说我既是波又是粒子。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叫测不准原理,即对一个粒子如果位置测得越准,速度的偏差就越大,反之亦然。
波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每个小局部基本上就体现了整个波的整体特征,但你又无法完完全全像看一个粒子那样感觉真正观其全貌,因为它可以弥漫于无限,而观测者也浸润其中。”
很多女生说自己缺乏安全感,常常需要询问对方,你爱不爱我,或者通过一些“作”的行为,期待得到积极的回应,以此确定爱的存在。
而实际上,问出来的答案,也许只是一个声带的振动,而非一次心流的涌动。真正感受到被爱,便不会发出到底爱不爱的疑惑。需要反复确认的东西,本身就暗含不确定。
“任何测量其实都是对整波的一个相互作用,是它受到扰动后的反应,测量时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它,而原来的它是什么其实你无法完全知道,因为你一测量它就不是原来的它了,而不测量你又无法感知它的存在,就算你身在其中、或近在眼前,如果没有交互,那么它好像就没有存在过。”
查手机也一样,最理想的情况是,一方秉持“拿去,随便查”的坦荡,一方坚定“不用,懒得看”的信任。
有时恰恰是“不干扰”,让事情有了转机。无条件的信任,让本来蠢蠢欲动的心,重新回归一潭死水。
而即使是“正义”的“干扰”,有时却会把事情推向深渊。“身正不怕影子歪,你没事情,就应该给我查手机。”“你口口声声说相信我,就不应该查我手机。”这就样,原本也许好端端的关系,真的就因为“干扰”,改变了原本的走向。
又比如,面对爱人倾心他人,这对很多朋友来说,都是晴天霹雳,不愿接受的事实。
对于既定岁月静好的打破,往往都会本能的立刻“干扰”。
而在双方浓情蜜意时的刻意打断,通常事与愿违,甚至反向的,俩人的感情因为外界阻力而更为坚固。就像叛逆期的孩子,“不管是对是错,和妈妈反着来,就对了。”
那么倒不如,“不干扰”。
等这对神仙眷侣热情消退,光环消失,看清了彼此的真面目。
再出牌。
如果他俩历经蜜恋,对于牙膏先挤上头还是中部还能举案齐眉,保证一天忙完凌晨回家还能夜夜笙歌。
那反而该认真思索先前的感情,是不是本身出了问题?是不是,你也有问题?
“你自己就是这个波的全部特性,但你却又无法真正抓住它。你的任何执念、你的任何刻意的度量都对它是种干扰,干扰后它不再是原来的它,甚至连你都不是原来的你了。而它究竟是什么?你无从知道,也不用知道,因为其实你就是它。”
引文摘自:
黄铮《测不准的爱情 -- 佛、量子力学、逻辑和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