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逆向坍塌:面包房行动》新品节Demo收集鉴赏整理

2023-08-21 16:24 作者:手推车攻略组  | 我要投稿

汉字数字标题为大类,阿拉伯数字标题为词条,数字标题均为笔者自己加的,方便区分。

分割线下方蓝色为笔者吐槽/分析/注释,并非官方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请注意分辨。

本专栏包括“收集鉴赏”内所有内容,部分内容已转换为文字版方便阅读和引用。

一:“三女神”计划

1.锡安空间

指“三女神计划”中三名观测对象“洁芙缇”(G-179)、“诺耶露”(G-214)和“露尼西娅”(G-264)所拥有的共同意识空间,形成原因不明。

 

二:ELID

1.感染者

ED Infected,即特殊的E.L.I.D感染者,也被称为“生骸”。

指那些感染E.L.I.D后没有死亡,发生了基因链重组的感染者。他们的身体组织变化,丧失理智,且攻击性极强。

因为个体不同,基因链重组的方式也不同,这也导致了ED Infected之间的个体差异。

 

【自2070年始,罹患E.L.I.D.(广域性低辐射感染症)并重度病变的野生动物占比逐年增加,因其独特的外貌特征,此类生物多被称为“生骸”】

这是追放中的设定,那时“生骸“还单指ELID野生动物,现在已经扩大到可以指ELID人了吗?

三:地点

1.矿水城

北高加索中部城市,位于高加索山北麓、库马河和连接顿河畔罗斯托夫与巴库铁路的交界处,属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曾经是高加索地区著名的矿泉疗养区和生态度假区,有北高加索铁路干线经过,铁路直接通连矿泉疗养区。常住人口一度达到8万人以上,建有大型客运机场。

后因为北高加索地区出现大片污染区而逐渐落败,人口急剧下降,目前已成为荒城。

 

曾经有度假区,后因出现污染区废弃。那温泉演示的那个游乐场是不是很适合放在这里呢?

2.卡拉恰伊区

位于北高加索山脉,位于厄尔布鲁士峰及山前地带的较西和较北部,主要语言为俄语、阿巴扎语、诺盖语,目前处于罗联的军事控制下。

辐射浓度为中等,因此仍滞留当地的居民多有不同程度的辐射感染。

目前残存人口不足2万人,正在罗联和国际救援组织的帮助下逐渐撤离,前往绿区或专业医院治疗。

卡拉恰伊区内曾拥有丰富的矿石资源,山区内有多家矿厂,但由于离污染区过近以及当地的人口外迁而逐渐废弃。

3.污染区

指在《欧洲坍塌辐射污染恢复及振兴联合开拓协议》中,需要被净化收复,但净化工程尚未完成的地区。

罗联将污染区分为“白区”、“绿区”、“黄区”、“红区”和“黑区”五种类型,其辐射污染等级递增,具体划分如下:

白区:指坍塌辐射污染的直接和间接危害已被完全排除,再次被临近污染源污染的概率也极小的地区。白区通常都有着周到的预警和防治措施,在对后续污染区的净化收复计划中担任大本营的重任。

绿区:分为两类,一种是辐射污染轻微,但并没有重要到被致力治理成白区的广大地区,通常也作为白区城市的卫星城;另一种则是在收复计划执行后,通过净化降低了污染等级,已经可以被正常利用的地区。将大部分污染区变成绿区是《开拓协议》的最终目的。

黄区:指在《开拓协议》的规划中,双方计划在第一第二阶段收复,但目前还未被收复的土地。拥有高于安全值的辐射浓度,人类在此行动需要周密的防辐射保护,人形可以自由行动。

红区:指在《开拓协议》的规划中,在第三阶段需要罗联和新苏联配合共同推进的重污染地区。红区内几乎没有生命体,只有ELID会在此行动,且会出现“昙花”景观。

黑区:指在《开拓协议》的规划中,最后阶段将要攻克的地区,多是坍塌辐射源头的所在地区。黑区内的辐射浓度超过现有仪器上限,连ELID都无法在内行动。

 

这个黑区的设定有点奇怪,和少前2已有的黑区设定“常住人口接近于无,有大量ELID-Infected游荡。”冲突了。

对了,希望云母能把《欧洲坍塌辐射污染恢复及振兴联合开拓协议》的原文放上来,不然的话路人估计阅读起来有点费劲。

四:概念

1.硅化

指生物或植物感染了E.L.I.D之后,变异细胞代谢时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硅元素并在体内堆积所导致的现象。

研究证明,感染E.L.I.D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会被吞噬,蛋白质分子键断裂,同时骨骼结构改变,钙质富集加剧,骨骼硬度高速增加。

硅化过程总体来说,就是由碳基生物逐渐向硅基生物转变的过程。虽然大部分生物会在分子键断裂后早早死去,但也有部分感染生物最终基因链发生重组,成为丧失理智、攻击性极强的ED Infected(感染者)。

2.逆向坍塌

指分子坍塌与重塑技术,由南极联邦通过对遗迹的研究开发得到。

根据分析大致可得,遗迹文明使用一种坍塌液使物质分子间的引斥力被内部阻断,并有序坍塌,使其量子化,同时利用存储装置记载分子原有的排序方式,这个过程被称为“坍塌”。而逆向坍塌则是根据已记载的物质分子模型,使分子回归有序排列,重新建立引斥力,使得该物质最终被重组。

坍塌和逆向坍塌技术使得物质可以被任意地拆解和重组,甚至是远距离传送,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南极联邦和罗联的研究重点。它的出现颠覆了目前的基础物理认知,而人类至今无法完全理解这项技术。

目前南极联邦利用逆向坍塌技术制造出物质穿梭机,以此远距离提供部分物资支援。

3.人形

指外表与人类极为相似、同时Al极高的机器人,可以从事日常服务或简单的作战辅助,又称“自律人形”,于2033年进入试验阶段。

2054年,IOP推出第一代战术人形。

2092年,绝大多数存量人形已经普遍升级到第六代人形技术,装备碳基仿生皮肤、碳纤维骨架和第四代齐纳协议下依靠联网AI进化树系统的第五代云图系统。

 

唔……“可以从事日常服务或简单的作战辅助”,这好像是早期人形的定义吧,二代人形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地作战了,但是到了六代在罗联的军队中反而看不到人形了,难道说军用人形最终还是走下了历史舞台吗?

另外“存量人形”这个说法有群友跟我说是暗示人形已经不再生产,我问过少年,少年说如果方便的话可能会在剧情里解释。

4.对人权限

指战术人形对人类的攻击权限。

为防止战术人形对人类造成的意外伤害,在所有人形底层逻辑中,需遵守“不得对人类进行攻击”的基本规则,关闭其对人攻击权限。

此权限在战争中可以被高级别军官账号开启,以保证人形战斗力。但开启此项权限往往需要经过审核批报,并受到监管。

5.辐射

指由于遗迹外部阻隔层被破坏,遗迹内特殊物质(多为坍塌液)所发出的粒子流。

此种辐射使人类开始出现广域性低辐射感染症(即E.L.I.D),由于其无法治疗、死亡率极高,因此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冲击,各国对E.L.I.D病症的研究紧急启动。

6.非辐射感染源

指不含有辐射粒子,但仍能检出高浓度辐射含量的个体。

一般指重度E.L.I.D感染者,其硅化后的器官含有极高浓度的辐射粒子,但不会外溢。

 

噗嗤,这倒是打脸了一个说法,我经常看到有人说晚期ELID感染者自带辐射,走到哪哪里变成红区,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7.心智

又称“心智云图”,指一项实现自律人形心智数据备份的技术。

2057年,16LAB研究所成立,由l.0.P.提供资金,名义上隶属于42Lab。

同年,42Lab立项研发“心智云图”项目,目标是将自律人形的心智数据进行云备份,从而保证在人形素体损伤的情况下,心智数据仍得以保留,人形在重新制造时可以继承备份心智,降低损失成本。

2060年底,“心智云图”技术开发成功。

五:罗联

1.净化塔

指用来净化辐射污染区域的逆坍塌设备,主要用于黄区的净化工作

罗联通常将其与长城列车组合使用――将长城列车首尾相连,包围划定好的区域,再通过建立大量净化塔对其进行净化。

 

这东西怎么放在罗联词条里,那南联怎么净化的?

2.罗克萨特联盟

全称为罗克萨特主义合众国联盟(Union of Rossartrism Nations Coalition),简称罗联(URNC)。

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因民生和重建问题,罗克萨特主义被提出,并成为了国际的公认的价值思想。

2064年,联合政府罗克萨特主义合众国联盟成立。

2066年,新苏联政府与罗联政府签订协议,新苏联开始并入罗联。

2075年,罗联与南极联邦因“游轮事件”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为期十年的南罗蜜月期。

2089年,罗联与南极联邦开始第一次南极战争。

六:南联

1.狐狸小队

隶属于米德,是因“面包房行动”而成立的临时执行小队,由卡尔·明德菲尔上尉带队。

狐狸小队负责在高加索地区对目标的实际搜索、接触工作。实际行动中,小队八人以伪装身份进入高加索地区,并分为两队对目标进行情报获取和搜索。

第一分队(狐狸2-1)队长为卡尔·明德菲尔上尉,第二分队(狐狸2-2)队长为安德森·金中尉。

2.物质穿梭机

是使用微波能量随时进行物质坍塌传送及重塑作业的机器。

南极联邦逆向坍塌设备已经完成了小型化,单兵化的实践。除了海军和空军设备装有逆向坍塌设备外,南极联邦著名的TASA部队成员亦全员配备有单兵逆向坍塌设备。

3.利刃小队

隶属于塔萨,是因“面包房行动”而成立的临时接应小队,由塔萨队长杰文上尉带队。

利刃小队负责保障狐狸小队的撤离路线,并在前期建立安全屋,安排不同情况下的撤离点,并在必要时候提供支援。

4.塔萨

南极内防军中的精锐部队,亦是空军最具战斗力的地面作战单位之一,隶属南极空勤第一特种作战群。

全称战术空降突击部队(Tactical Air Shock Army),简称塔萨(TASA) 。以惊人的作战方式、严酷的选拔训练以及高居不下的阵亡率而闻名。

2090年TASA六队利用空中胶囊空降于敌后,以十六人的数量从后方向罗联南美集团军第八装甲师进行渗透,在快速破坏了对面的指挥通讯中心后,以引导“手推车”远程炮艇和NB-90物质穿梭舰火力的战术几乎全歼了这支部队,战斗结束撤出时TASA六队仅仅付出了两人轻伤的代价,从而名声大噪。

在“面包房行动”中,负责接应狐狸小队与利刃小队的撤离。

 

这个渗透斩首指挥部,摇空军全歼一个装甲师的战绩很酷炫。不过我最好奇的还是TASA为什么会以“高居不下的阵亡率”而闻名,很难想象这个词会和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的最精锐的特种部队联系起来。

5.米德

南极最高情报机构,负责南极联邦所有对内和对外的情报任务。

全称南极联邦军队情报管理总局(Antarctic Union Army Main Intelligence Directorate),简称米德(M.I.D),隶属军队,拥有对南极空勤第一特种作战群的调动和指挥权。但需要注意的是,战术空降突击部队(即TASA)不归米德管辖。

2092年,米德截获了罗联发现实验体“G-179”洁芙缇相关动向的情报,因此派遣八名特工以其他名义进入高加索地区,与实验体进行接触,目的是将实验体带回南极,行动代号“面包房”。

6.面包房计划

“面包房计划”是南极联邦为了接应协助一名代号“面包房”的重要人物从高加索地带、罗联军事区撤离而进行的秘密行动。

2092年,南极情报部门米德截获罗联情报,秘密派遣8名特工以其他名义进入高加索地带,在隐蔽的情况下尽快寻找和定位“面包房”,完成撤离。

计划由卡尔·明德菲兰上尉领导,8名特工分为两组进入卡拉恰伊区捷别兰达市以西20公里的山区,进行先期侦查与监视,在与目标接触后,由TASA第三分队进行协助撤离。

7.南极联邦

全称为南极联邦(Antarctic Union),简称南联(A·U) 。

最初是为了进行南极遗迹科考而建立的城市,该科考项目由约纳斯博士和李德明博士共同主持,目的是勘测南极冰盖下发现的巨大空洞中的遗迹文明。

2045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出于自卫考虑,南极立即宣布空洞城市独立为国家,并保持中立,同时关闭所有进入空洞城市的方式,进入20年静默期。

2075年,南极联邦与罗联因“游轮事件”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为期十年的南罗蜜月期。出于人道考虑,南极开始帮助南极周边城市展开基础建设。

2078年,南极周边国家脱离罗联加入南极阵营,南极联邦正式成立,南极威胁论成为主流论调。

2084年,罗联通过《针对南极限制法案》,导致南极政府号召南极公民返回南极。

2089年9月,南极联邦以保护胞民为由,发动“斩蛇行动”,第一次南极战争开始。

2092年,南极情报部门米德截获罗联内部消息,得到实验体“G-179“洁芙缇的出现情报,“面包房行动”开始。

 

2045年进入20年静默期……再次出山却是2075年?

七:其他

1.晶条

指在北高加索地区的非官方流通货币,又称“坍塌晶条”。

是受到辐射影响后的矿物晶簇,多为淡蓝色,一般出现在黄区,因此开采困难。其辐射含量安全,拥有较高的工业价值,在黑市流通颇广,常作为私下交易的标的物。

 

150一抽.jpg

这个坍塌晶条我没记错的话……少前2里的时候说的是,暗商发行的等价物,而且每个暗商还都不一样,不能通用。而这里感觉已经升级成了通用的高级货币了。

八:人物

1.坎普菲

坎普菲·坎贝尔上校,年龄49岁,任TASA部队总指挥,隶属于南极联邦特种作战司令部。

与卡尔·明德菲尔上尉、菲利普·马丁教授关系密切,在菲利普夫妇失踪后,收养了他们的儿子蒙德。

2092年,派遣米德特工、TASA小队前往卡拉恰耶地区执行“面包房行动”,并担任计划总指挥。

2071年组建了TASA的前身,南极空勤突击队,由于出色的表现部队很快扩编至三百余人,形成了现在的TASA突击队。其麾下有四支战斗中队,均由南联作战部队中最精锐的人员挑选组成。TASA迄今为止都是罗联极为畏惧的特种作战力量,以惊人的作战方式、严酷的选拔训练以及高居不下的阵亡率而闻名。

 

又讲了一次高居不下的阵亡率……另外TASA竟然只有300人吗???

2.安德森

安德森·金中尉,年龄34岁,南联军官,隶属于米德第7局,资深外勤特工。

与卡尔·明德菲尔上尉为同期密友,后两人一同加入米德进行情报任务。

在2086年完成地面部队服役后被米德招募,在第一年的外勤任务中多次完成高难度任务并负伤,获得过南联二级优异服务勋章。

2092年,任狐狸小队副队长,带领第二分队前往卡拉恰耶地区执行“面包房行动”,并成功与目标”面包房“接触,后在撤离过程中遭遇罗联袭击,下落不明。

 

这老哥不出意外的话……估计是出了意外,默哀三秒

3.菲利普

菲利普·马丁,物理学家,原南极联邦物理研究所所长,曾参与南极联邦对遗迹技术的开发解析工作。

23岁时就被邀请进入南极联邦物理研究所,对于超级计算机微观模型建立以及逆向坍塌理论公式推演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人对分子流态迁约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

为人爽朗,和同实验室的海伦娜·奥贝斯坦于2068年结婚,两人在2070年生下一子蒙德。

绷不住了,这个我要专门讲一下,我!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有人说!追放的小萝莉!是蒙德他妈!我™——

首先,结论是,蒙德他妈绝对,或多或少的和小萝莉海伦娜有关系,但是第一她们绝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第二蒙德妈应该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她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小萝莉,下面细说,为了方便区分,蒙德他妈我就直接说蒙德妈,海伦娜单指追放中的小萝莉。

第一,在13年原版面包房中蒙德的母亲叫“米凯茵”,追放在前,既然改了,而且头发和眼睛是一样的颜色,就说明是有关系。海伦娜很可能是用了蒙德妈的基因做出来的,但是应该只是借了部分基因而不是克隆。因为海伦娜是完全免疫体,克隆的话就说明蒙德妈也是完全免疫体,完全免疫体是没法在正常的社会中生存的。而且应该不是蒙德妈自己做的,因为南极在2045年就封闭了,作为科研人员,蒙德的父母冬眠的时间会少一些,看他们三女神计划时期还挺年轻,所以应该是在南极长大的一代,南极又一直封闭到75年,追放74年开局,完全错开了。怎么可能有机会做海伦娜,就算做了,又怎么跑到敖德萨的呢?

至于同一个人的说法就更扯淡了,74年蒙德都四岁了,你看海伦娜那个样像是4岁孩子的妈吗?有人要讲时空穿越,我们要知道,RC世界对于这个是非常谨慎的,就连飞升了的M4目前都没有这个能力,只有掌控了锡安的洁芙缇一人能做到而已。而且就算是洁芙缇,也只是把记忆送回去,并不是本人回去。海伦娜要真有遗迹学者的记忆,还用得着在那白毛白毛的叫吗?

那海伦娜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就要看看蒙德妈的姓了,奥 贝 斯 坦,大家都很熟悉吧。虽然没带冯的贵族姓,但是冯这个东西到了现代其实无所谓了已经,想加就加想去就去。因此我们暂且认为蒙德妈和威廉是一家的。海伦娜现在来看很有可能又是威廉的最新力作,如果蒙德妈在前往南极前留下了基因备份或者是足够能提取出DNA的东西,那威廉日后“借来”用用应该不成问题。当然这段结论大部分都是猜测,具体如何还要再看追放和面包房怎么讲。

但总之,我希望不要再有人说海伦娜就是蒙德妈了,这个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另外也用不着把蒙德和威廉甚至指挥官攀亲戚,蒙德妈在奥贝斯坦家族里的什么位置都不知道,胡扯些什么呢。

13版中关于蒙德父母的暗示

                                         


4.威廉

威廉·冯·奥贝斯坦教授,年龄未知,生物学家、遗迹学家,兼任罗联科学技术部院士。

生性冷漠、傲慢,心思缜密,除学术交流外,拒绝与他人发展私人关系,没有亲近的同僚。除了生物、遗传、遗迹学之外,对于人工智能、克隆、医学等领域也表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平。

 

真·老朋友了,RC世界唯一指定真男主,没什么好说的了,希望您早日去世

九:三女神计划

1.三女神计划

“三女神计划”是为了全面激活遗迹设施而对GAVIRUL胚胎的重新培育项目,也是人类史上又一次GAVIRUL重现计划。

同时,这也是第一次,和目前仅有的一次南罗双边科学家共同合作研究的遗迹项目。

该计划由罗联生物学家威廉教授牵头,南极联邦物理学家菲利普等参与,于2078年展开。

共有三枚胚胎存活,威廉教授将这三名观测对象命名为“洁芙缇”(G-179)、“诺耶露”(G-214)和“露尼西娅”(G-264),并进入三年观测期。

十:遗迹

1.完全免疫体

指对广域性低辐射感染症(E.L.I.D)完全免疫的个体。

经过对已知完全免疫体的解剖和生物组织分析,发现他们的组织器官完全适应坍塌辐射区,但反而会因为匮乏坍塌辐射而出现免疫错乱和器官衰竭。

目前已知的第一位完全免疫体是川崎和纱(也称德尔塔三号)。

十一:中立

1.东部污染治理联合会

为顺利完成污染区治理工作,由民间团体组成的监督性组织。

通常以第三方身份与治理负责方进行合作,协调完成前期难民撤离工作,评估治理方案的可行度,并最终对治理情况进行监督。

与当地政府合作密切,已配合完成多地的治理工作。

2.难民救助计划

难民救助计划是联合国难民署牵头,由国际救援组织、罗联和南联共同实施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

计划旨在帮助黄区及战区内的平民前往绿区生活,并为E.L.I.D感染者提供必要的身体检查与治疗。

国际救援组织派出大量人形小队进入黄区搜索剩余平民,并负责将符合辐射浓度条件的普通感染者送往最近的罗联或南联检查点,由罗联及南联负责其后续的生活与治疗;对于中度及重度感染者,则由国际救援组织的医疗小队在绿区外围进行初步治疗,待情况稳定后再送往检查点。

难民救助计划自2085年签署起,已陆续转移难民达百万人,即使在罗南关系恶化后也未遭受阻碍。

3.国际救援组织

为帮助污染区和重污染区的难民前往净化区,出于人道主义目的,由一群具备军事技能和训练的志愿者自发建立的全球规模的非盈利性组织。

主要负责将难民护送至绿区进行统一安顿,由于辐射污染关系,救援组织小队大多由人形组成。

2075年,国际救援组织成立。由于难民救助活动可以为罗联增补人口,维持净化区内的人口流入,因此罗联政府默认了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帮助。

2090年,规模横跨欧亚大陆和大西洋,并拥有9000名雇员和28000名注册会员。

 

“由一群具备军事技能和训练的志愿者自发建立的”,“救援组织小队大多由人形组成”,怎么样,很适合追放后的指挥官吧。不过说是创始人那就有点夸张了,75年才追放后一年,指挥官总不至于这就闲到开始全球远征了吧

以下内容为“机密文件”内容



南极战争事态简述

《第一次南极战争爆发期间的国际难民流向》

罗克萨特主义月刊,2092年11月

 

在第一次南极战争爆发前,罗克萨特主义联盟建立并维持了一个以欧亚大陆安全区为主体,触及非洲南部、南美洲南部的全球政权。

尽管在战争爆发前,罗联已经提前对邻近南极的地区增派兵力,并采取措施向北方疏散当地平民,但是战线的迅速北移还是让大量罗联公民滞留于南极控制区。南极联邦的军事力量是一支装备精良但规模较小的武装力量,因此在第一次南极战争期间,主力兵力多集中于与罗联交战的前线。而在后方的南联控制区,亲南联分子组建了武装民兵组织维持当地治安,南联扶持的临时政府则主导行政管理。由于南联和罗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早在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抵达高峰,在南联占领区内对于罗联公民的迫害几乎是公开事实。在匮乏第三方势力和国际组织协调的地区,罗联公民的生存处境越发艰难。

针对罗克萨特主义者和罗联公民的系统性迫害导致了南美洲和南非洲的第一次大规模难民北逃。2092年中期,在国际难民援助组织的协调下,罗联和南联在战线地带开辟了数条安全通道协助难民北逃。同一时间,在罗联腹地,针对亲南联人士的背景调查和政治审查也各大白区中进行。大批在“蜜月期”中展现出倾向性的人群遭到逮捕。受此影响,欧亚大陆核心地带也出现了小规模的外逃难民。逃难者通常采取偷渡方式――先抵达罗联边陲地带,再寻找机会进入黄区向南联控制区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国际难民援助组织返回南联控制区的车队也为逃难者进行协助,导致在部分地区,难民组织与罗联地方防卫势力关系紧张。

到第一次南极战争前结束前,国际难民援助组织记录的罗联北逃居民约为180万。而由于缺乏相关记录,从罗联核心区逃离的亲南联人士数量已不可考。据战后估算,脱逃人数为6万左右。

 

这下算是……落实罗南都不是好东西咯,搞政治迫害那真有点……就,梦回冷战是吧?不过还好,没坏到骨子里,想润的还是可以随便润的。

不过话说回来,怎么还是你这个罗克萨特主义月刊?这世界上没有别的刊物了吗?(恼)

另一个蛮奇怪的问题是这篇文章明明是2092年11月的,为什么到了最后已经开始说94年战争结束前的事情了?


内高加索战区单位编制a、b区域

档案编号:■■■■

档案来源:罗克萨特主义联盟高加索军区总参谋部

保密等级:机密

档案标题:内高加索战区单位编制

档案日期:2090年1月2日

 

内高加索战区对南联军事任务较轻,对边境地区的难民管控和ELID生物防扩散任务较重,因此多采用边防军主力部队轮值、地方居民部队常驻的边境防御部署模式。本地区部队番号和人员多继承于罗联苏联加盟国的二线与民防单位。

以下为2090年起的单位部署计划。

 

内高加索司令部.

 

第42摩步旅b驻地

117摩步团,驻地:格罗兹尼郊区

下辖2个摩步营,1个坦克营,1个防空连,1个自行迫击炮营

184独立伞兵团,驻地:别斯兰

下辖3个伞兵营,1个自行火炮营,1个空降战车营,2个导弹防空

营,1个独立直升机中队

=任务=

维持内高加索区域治安和军事存在,执行内高加索西侧-黑海沿岸的边境管控、军事防御任务,承担作为内高加索区域任何军事行动的第一响应部队的职责,必要时配合进攻部队执行向巴统方向的支援和进攻任务。

 

独立特种山地侦察营“狼人”,驻地:达吉斯坦■■■■基地

=任务=

部队成员将优先从熟悉内高加索地区山脉地形与气象特征的达吉斯坦山区原住民中选拔。主要执行内高加索山脉地区的侦察、搜索及反渗透任务,成员需具备在暴风雪等复杂气象条件下进入高海拔林地进行特种作战的能力。

 

第19机炮师a驻地

114摩步团,驻地:阿尔贡郊区

下辖2个摩步营,1个坦克营,1个防空连,1个自行火炮营

171独立坦克团,驻地:哈萨维尤尔特

下辖2个坦克营,1个摩步营,1个自行火炮营,2个防空连

=任务=

执行内高加索东侧-里海沿岸的边境管控,军事防御任务。平时负责管理训练本地民兵民防单位,战时负责吸纳动员部队快速扩充区域战斗力。必要时配合进攻部队执行向大不里士方向的支援和进攻任务。

       

挺酷的是吧,我唯一有点疑惑的是这个独立特种山地侦察营“狼人”,不会是白糖的那个吧?怎么变成当地部署的单位了?真是的话那我22年基于白糖设定做的分析全部作废,以面包房实际剧情为准

 

 

内参:南联遗迹技术水平报告

《南极联邦的逆向坍塌技术》

联盟安全委员会内参2080年3月第4号

 

逆向坍塌技术为南极联邦独有的成熟技术,基本原理不明,其表现现象也难以用量子力学解释。

关于逆向坍塌现象,目前已知但不限于以下表现:

1.原子级的物质重组

2.空间位置的瞬时变换

(注:亦可能是因为不确定性原理而无法观测时间变化)

3.制造能够吸取能量的空间

(注:并非是能量护盾原理,目前无法用量子力学解释。)

早在2043年,联合国遗迹署信标派的科学家就已发现了逆向坍塌现象,并于2045年初步重现。

逆向坍塌技术是南极联邦在“封闭时代”维持自身运转的根基。通过逆向坍塌技术,南极联邦可以将土壤、岩石、海水和污水逆向坍塌为可直接使用的原材料。因此,南极联邦可以在三战爆发后封闭南极空洞,并度过三十年的静默期。由于技术限制,一直以来南极的逆向坍塌技术存在总质量上限,但通过量产逆向坍塌设备和采取“轮休经济体系”,南极联邦顺利度过了“封闭时代”,并于2075年重返世界舞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南极联邦的逆向坍塌设备已经完成了小型化、单兵化的实践,除了海军和空军装有逆向坍塌设备,著名的TASA部队亦全员配备了单兵逆向坍塌设备。

我方于2064年同样观测到逆向坍塌现象,但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研发与调查。当南极联邦解除封锁并重返世界舞台后,我方在蜜月期内获得数台南极联邦早期的逆向坍塌设备用于科研使用。战争爆发后,通过反复测试和计算,我方获得了相当数量的逆向坍塌技术一手资料,对于南极方面逆向坍塌能力的上限与下限有一定了解,在后续的部队训练中强调并特化了针对逆向坍塌现象的训练,使得南极联邦的战场技术优势逐渐缩小。

 

        今日强罗.jpg

        罗联现在加强的有点夸张了,甚至追放里已经搞出昙花逆向坍塌这种邪门东西了,我想刚接触那会两边交流逆向坍塌技术的场面一定很精彩。

        这篇文章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80年的文章就已经在讲后续南极战争的事情了。



以下为《月刊档案-最新区域定义》内容

黄区
红区
绿区
白区

其中两张是追放曾经用过的黄区和红区,绿区那张是敖德萨卫星城,就白区这个没见过,这也能单独出个机密文件吗......

以下内容为“藏品收集”


以下为“游戏成就”内容

“扑空”,“毫发无伤”,“安心前行”为隐藏成就

以下为“服装收集”内容

“战役记录”和“影像资料”图太多,单独发另一篇专栏


感谢 @典礼上的霸王花 整理文字设定

《逆向坍塌:面包房行动》新品节Demo收集鉴赏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