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美学学会诸贤齐聚黄鹤楼白云阁观赏品论孙恩道水墨人物画展
群贤毕至白云阁 指点笔墨评山人
——湖北省美学学会诸贤中秋节齐聚黄鹤楼白云阁观赏品论孙恩道水墨人物画展并展开“行动中的美学”研究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十日(即农历八月十四),上午阴霾满天,阵雨不断,午时过后,天朗气清,艳阳高悬。四时许,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博导范明华先生带领部分省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武汉)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向东文,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梦林,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李军,中国(武汉)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设计系主任、副教授周斌,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导丁利荣,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吴海伦、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裴瑞欣、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院讲师赖俊威、武汉大学美学在读博士陈瀛、武汉大学美学在读博士李根蔓、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黄华林等一起驱车蛇山脚下,沿盘山道蜿蜒而上,至停车坪,早有黄鹤楼南楼画社秘书姜国辉在此恭候,弃车趁兴登观光游览车,盘山而上,至白云阁美术馆。
范明华教授带领参观团队前往画展展厅
黄鹤楼美术馆(白云阁)负责人王传伟已在门首恭候。寒暄片刻,即入展厅。少倾,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李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詹才来亦来与诸贤相会,共话笔墨艺术。
李磊(右二)与大家一起观展
李磊向艺术家孙恩道探问创作体会
对唐代美学和绘画素有研究的范明华教授俯身细细揣摩作品《击鞠图》
把魅力的图像和深刻的体味用手机记录下来
展厅内,学者们沿着展线细细观赏作品,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交流探讨,时而凑到画前仔细研读,看到精彩处频频举起手机拍照,看完展览大家又进行一番交流。
范明华教授向同行者讲解作品的内涵
此次展出的是画家孙恩道近几年创作的人物画作品,绘画题材和形式多样,其中有多幅表现古代士人特别是魏晋名士生活的作品,范明华教授认为这些作品在笔墨、造型、画面氛围和精神旨趣上都给人以一种超然物外的生趣、变趣、清趣和雅趣,用笔流畅多变,人物造型准确简练且尤其重视风神态度的刻画,画面的书写性、文学性和趣味性都特别突出,画面构造自由灵活,有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畅快淋漓的美感。但“有趣”或“有趣味”似乎还不能概括这些作品的特点,真正高雅的趣味并不是好玩,而是一种真趣,即它是以“真”——真实、真诚、真性、真情为基础的,唯其“真”才有趣,唯其“真”才能免于俗,唯其“真”才能汪洋恣肆,自由无碍,信笔画去,皆成一片生机。历史上的所谓“魏晋风度”或“名士风流”,其美学内核可以用一个“真”字来概括。孙恩道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一些表现魏晋名士和古代士人生活的作品,可以说正是表现了这种注重“真”的审美品格,用笔用墨直抒胸臆,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画得既真实又真诚,而且表现的是一种不拘于俗的真性情,很值得观者细细咀嚼、品味。
李军教授(右二)、丁利荣教授(右一)、博士赖俊威(左二)与画家孙恩道交流
画展中另一批作品是描绘盛唐时期的题材,李军和丁利荣两位教授认为画中仕女的丰姿和飒爽,将盛唐的宏大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值得一提的是,画家孙恩道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文学意味深厚,耐人寻味。大家认为孙恩道的人物画在当代艺术中是少见的,非常值得一看,并建议这次展览结束后能够到北京等其他城市巡展,以显示湖北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实力。
向东文教授(右二)向画家孙恩道(左二)询问创作构思,王梦林教授(左一)、李军教授(右一)也一起交流
博士李根蔓(中)、裴瑞欣(左)与画家孙恩道交流
此次展出作品共50余幅,学者们却用了近2个小时,观赏后画家、学者与黄鹤楼领导在一起合影。这次活动并没有结束,范明华教授提议大家观赏后再仔细琢磨、研究,形成文字,记录心得,将此行作为一次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学术活动来认真对待。
(注:画家孙恩道因出生在家乡白云山下,号“白云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