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饮食霸权与殖民心态——读《Taste of Control》

2023-06-04 06:33 作者:恩醯NX  | 我要投稿

《Taste of Control: Food and the Filipino Colonial Mentality Under American Rule》

by  René Alexander D. Orquiza

20世纪上半叶,殖民主义大行其道。太平洋上“大而肥的牡蛎”菲律宾难逃被美国锁定的命运。美国士兵在菲律宾快速致富,享受廉价又周到的佣人服务;马尼拉的美国妇女们早上九点就开始麻将派对,除了午睡,一整天都在密集的社交活动和俱乐部生活中度过;奢靡富足的生活里唯一不悦的就是“缺乏独创性、不卫生的食物”和“用手吃饭,没有餐桌礼仪,原始的木勺、椰壳碗炊具”。即使马尼拉中国厨师协会可以提供家庭厨师,但这些中国人脑子里满是“神秘的东方事物和鸦片幻想”,他们嘴上答应着“好的,夫人”,转身回到厨房便继续按照自己意愿做菜。于是,一场改变菲律宾饮食体系的帝国殖民活动就此展开。

1926年,一则Del Monte食品公司广告中展示了樱桃罐头从加利福尼亚农场到菲律宾家庭主妇篮子的过程。然而,如同《香蕉、沙滩与基地》一书中讲的那样,广告中全然不提采摘樱桃的菲律宾劳工,更不用说,向一个遍地新鲜水果的热带国家出售水果罐头本就很矛盾。本书就是通过六个短小精炼的章节,揭示了食物是如何成为殖民帝国统治的理想工具的。

前三章以美国视角出发,详述了美国官员、士兵、教师和随行人员在菲律宾创建餐饮业的过程。餐厅的建立与美国人对热带地区、殖民暴力和种族等级制度的焦虑密切相关(第1章)。为了保证白人的身体可以在“不卫生的环境中”保持健康,这些餐馆、酒店和小卖部将本土食物和菲律宾劳工边缘化。菜单(第2章)提供德国猪肘和牛排来建立和维系帝国间的网络。旅游指南(第3章)也明确指出在热带地区生活的饮食禁忌来鼓励旅游业,对菲律宾潜在农业资源的描述也鼓励了仿效美国西部的野猫投资,这其中就包括引入罐头加工厂,将水产养殖商业化。

后三章转向了菲律宾视角:食谱(第4章)就是菲律宾人争夺美国烹饪霸权的一种回应。当美国作者勉强为菲律宾食材涂上一层层的奶油和蛋黄酱时,精英女性撰写的食谱则宣称西班牙化的节日菜肴和本土食材是国家美食的精髓,同时,美国的菲律宾人也通过食物表达了新生的民族身份认同。教学大纲(第5章)和广告(第6章)的解读也能看出,改变饮食是参与美帝国文化的最直接方式。菲律宾教师开展了一些项目,将食品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职业教育鼓励男孩辨别供本地消费的作物和供出口的作物,而家政学(domestic science)则教导女孩,厨房是 “现代女性的舞台”。学校的种植竞赛和烹饪俱乐部通过分享食物培养了一种民族认同感。但是,正如Del Monte的广告那样,这种民族身份与书名中的 “殖民心态 ”密不可分。广告将进口食品描述为劳动者的燃料和达到美式审美标准的秘密。比如,兰花冰激凌将自己推销为 “美肤霜”,在广告中配上一张白皮肤年轻女子的脸,暗示美白才是理想肤色。

全书结构清晰,通俗易懂,将食物放在殖民主义的大框架下进行审视,可以看出饮食帝国主义对菲律宾社会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菲律宾农民的持续斗争、对大米进口的依赖以及污染马尼拉湾的一次性食品包装等等。在美国,尽管生活着大量菲律宾移民,但菲律宾美食却鲜为人知。 读完全书,对“You are what you eat”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食物,不只是果腹,更是认同。


饮食霸权与殖民心态——读《Taste of Control》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