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搭设了中国卫星的通天轨道!

每一颗卫星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轨道
每一位卫星测控专家
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轨道计算方法
这种方法是个人的研究成果
更是国家的核心机密

李济生一生
都在寻找各种最佳的计算方法
把卫星定轨精度
从2公里提高到500米、100米、1米
到最后的厘米级
为中国卫星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当人们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时
27岁的李济生异乎寻常的冷静
庆功大会上
他面前的饺子一口也吃不下去

一位老专家的问话萦绕耳际
“咱们的卫星虽然上天了
轨道也计算出来了
但你知道轨道精度是多少吗?”
李济生把目光投向了茫茫太空
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测控
此时连“定轨精度”的概念都没有

从零起步
李济生踏上了追求中国卫星轨道精度的漫漫之路

他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数据着手
设想了一个个轨道鉴定方法
又一个个地自我否定
那些时日
在戈壁滩上那间简陋的工房里
昏暗的灯光几乎每天都亮到太阳升起
推导公式
编制软件
分析计算结果
……
李济生苦苦寻找确定轨道精度的方法

他在“0”和“1”的海洋中求索
我们无法描绘出那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几年时间里
李济生忘我地搜寻国内一切能找到的相关书籍
深钻细研
利用出差机会四处拜师求教
结合每一次发射任务分析累计资料

1975年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测控观察发现
卫星近地点高度在逐渐升高
这和理论分析背道而驰
截然不同的结果
让李济生一头扎进这个谜团里
他借助一台手摇计算机
开始了不分昼夜的计算
几个月后
谜团解开了
卫星姿态控制喷气管所产生的
0.7克作用力是罪魁祸首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0.7克作用力
使卫星轨道近地点每天升高了300多米
找到症结
李济生并没有就此罢手
他又开发出了“按交点周期积分法”的卫星定轨方案
进一步使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达到了1公里

然而
李济生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
他要把卫星定轨精度提高到百米量级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10年时间里
李济生相继建立了
轨道计算解析法
“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摄动”
的动力学模型
研究开发了新的卫星定轨系统
……

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
逐渐从公里级提高到500米、200米、100米级

当得知美国卫星定轨精度达到米级的消息后
他又坐不住了
1984年
李济生跨进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空间实验室
在进修的两年里
李济生与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日夜相伴
回国后
李济生主动辞去了软件室副主任的职务
带着两个年轻人
一干就是4年多

直到1991年
卫星定轨精度从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级
如果装备先进的测轨设备
可以达到1米
……
李济生总结几十年的实践经验
出版《人造地球卫星精密轨道确定》一书
是我国第一部卫星定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

悠悠通天路
延伸着无数航天工作者的飞天梦想
承托着他们执著的“牧星”追求
(作者:朱泽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