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媒介属性与沟通之难

2021-06-07 22:12 作者:搞艺术的小明  | 我要投稿

# 媒介属性与沟通之难

实际上,不同的媒介有着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

## 交流中的文字

邮件,适合留言交流,用于即时性较若,但事件周期较长,且需要附件分析沟通的情况。

微信,适合留言交流,用于即时性较强,但紧急性较弱的信息沟通。

电话,适合解决微妙的分歧,比如通过微信联系,必然存在时滞,而由于打字速度的差异,就容易产生误会,而电话就可以给对方一个迂回的余地,不至于出现把话说死的情况。

见面聊,则是电话的更升级版,由于有了微表情和姿态的介入,人们的沟通增加了维度,也对谈话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引用,通常能够作为举例,来论证某个观点,如果学术交流,则成为论文。再之,当对方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的时候,通常推荐一本书会比文章引用更为高效。

以上仅仅只是文字沟通。

## 交流中的图片

图片还则衍生了表情包,动图等分支。

图片通常要么为了表达实证性的证据,来告知对方某种难以描述的内容。

(比如一个地标建筑的外貌)

而表情包和动图,则产生了歧义,这种歧义除非大家达成了共识,否则使用期间常常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也容易消解沟通的严肃性。(因此在严肃对话中,表情包需要非常谨慎使用。)

## 交流中的视频

相较于图片,表达的指向性会更加明确些,通常用于讲明白一个小叙事,或者某种需要动起来才能理解的内容。

如果需要大叙事,则会引用某个剧集或教学片的链接。

# 沟通之难

魔鬼常常出现在大段时间的深思之中,有的时候,我坐在办公室里完成剪辑任务,由于已经有了肌肉记忆,我的大脑和手,会自动的在视觉高潮完成简单的剪辑,而这段时间,我尝尝神游。

之前一位朋友找我来聊天,又聊起古早的事。

为何避世?

既然避世,为何要成为公众人物?

既然成了公众人物,享受了荣光,为何不承担责任?

于是,便是又陷入到内向人格的解释,以及一些临时想起来的理由的辩解之中,然后在某个瞬间,突然开始思考沟通的事。

所谓“ 沟 通 ”,相当形象,就是把两个人的“信息沟壑”进行“打通”。

而这种“打通”,是需要时间精力成本的,为了减少精力的消耗,最好的办法就是独自思考,自己偷着乐。

但缺点是,容易陷入我执。

于是,便需要把想到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最好有想过类似问题的人,提供别的角度,协助思考——而成为所谓的“公众人物”,就是自己开了一个交流渠道,并且在这个渠道中,扮演一个纯粹的“理性人”,用来更好的思考人生。

随着输出内容的增多,一来可以快捷引用自己过往的发言节约时间,二来也可以吸引到更多志趣相投的人。

本意是理想的,但,缺点是,新关注者很容易脱离语境去讨论某个话题,比如,这篇文章的语境是我进行过许多看起来非常费解的避世行为,如解散了粉丝群,拱手把所谓的商业价值弃置不顾。

而这种缺点,又让人再度陷入了自我辩解的漩涡。

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夜爆火并非好事,来围观的粉丝,好事者居多,慢慢沉淀的博主,粉丝或许不多,但交心的人比例会大一些。

最近看了本书的解析,《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UP主的事,在两种模式下,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做UP主就是为了成为百万粉丝的百大,那么中间求索和妥协的过程,就是痛苦,而到达百大舞台的那天,整件事就走向终结。

所谓的回报,就是功名利禄,这自然是极好的,因为目标遥远,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难达到,于是就有了拼劲和信仰,网站的数据自然是极好的,毕竟有这么多人几乎零成本的在为网站贡献数据。

如果一个人做UP主是为了探索自己,那么,数据变得不再重要,被减少的沟通,以及高效得到的差异角度反馈,成为了最好的补给,激励着UP主不断的发表自己思考的结果,然后不断的获得反馈,以此形成正循环——这相当理想化。

至少,在我短短一年多的UP主生涯里,能深聊的人寥寥,如此来看,现实主义者向商单妥协,彻彻底底的功利导向,流量导向,也是情有可原。

而做视频成了一件相当“不经济”的事,我想讲的,想聊的事,从来不是快节奏。快餐化的几分钟视频能讲清的,甚至我现在打这些字,也是在试图理清思绪,那么,又如何指望倍速观看的粉丝能深入到博主的“精神领域”,完成“沟通”呢?

而文字是个不错的媒介,能筛出愿意阅读长文字的少数人,然后,也可以基于引用机制来进行讨论。(并且快速检索)

我想,我可能并不是个“合格”的视频博主,甚至,不是个博主,我只是个“理想中的理性人”而已。


媒介属性与沟通之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