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知道心理咨询是不是有用?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衡量?
有些问题我们经常被问到:
心理咨询有效果吗?
会带给我什么样的改变呢?
哪个流派的咨询效果好?
明明只是谈话,是什么东西在起效?
好,那我们不多废话,今晚来聊【效果】的话题。
你的感受,很重要
普通人拿什么来衡量心理咨询的效果呢?答案是:你的感受,这是最能衡量你自身健康与幸福感的因素,也是最直接的。
感到尊重与信任
在一名合格的咨询师那里,你应当体验到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的感觉,让你能够将自己心底的话讲出来,而不担心受到评判。
除此之外,咨询师还应当能提供「矫正性的情感体验」,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一些不健康的、有害的关系和情感模式。
成年后进入社会,曾经的那种适应方式无法适应新情境、新关系,因而带来了痛苦。咨询师与你之间,会构建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健康的关系,带给你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一次不一样”。
状况有所改善
这包括抑郁、焦虑情绪的缓解,关于自我的认知变得更积极,我们增进了对自身的了解,自尊心、自信心有所增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咨询过程总是阳光明媚的,心理咨询是一个关乎变革的过程,就像打开伤口用酒精清理一样,在愈合之前,有段时间你反而感觉更疼。
深入挖掘以往压抑下来的问题,同样会令人感到些许不适,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除此之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中,旧的平衡可能也会被打破。

重新建构
从长远来看,咨询效果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我们“辞旧迎新”,重新建构了自己的方法、态度和适应策略。
我们会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看待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有勇气、有能力尝试新的方式和体验。
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化会让我们的人生工具箱变得丰富,以一种更开放、更具弹性的方式适应环境。
心理学家如何看待「效果」
心理学家在评估心理咨询效果的问题上更谨慎、更严格。举个栗子,好比魔法师给一枚硬币施了法术,目的是让这枚硬币能抛出更多的正面。
“施法”完成后,抛100次硬币,结果出现了正面51:反面49的比率,看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似乎“变多”了。
真的“变多”了吗?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想到,即便是一枚没被“施法”过的硬币,随便抛100次,照样能出现正反面51比49的结果,这所谓的“效果”,我上我也行!
由这个例子我们能发现:如果在一种处理后,目标(那枚硬币)的变化都没能超过随机水平,即便不施法、纯靠碰运气,也照样能出现同样的结果,那么你这种“施法”可能就是没用嘛,硬币也没有变成魔法硬币。
反过来说,如果咨询前后的差异巨大、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那我们就有理由说:这种变化不是随机因素能解释的,它可能是我们的干预造成的,也就意味着咨询可能是有效的。

那么,多大的差异算“巨大”呢?还拿抛硬币来说,如果出现55比45的结果呢?有点不好说,随机乱扔也不是出不来这个结果,但可能性肯定要比51比49低一点。
如果抛出60比40的结果呢?嗯,随机的可能性又小了一些,通过“施法”而变成魔法硬币的可能性又大了一些。
显然,正面朝上的次数越多、结果越离谱,这枚硬币是魔法硬币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断言说“施法”有效果的把握也就越大。
魔法师会在数学上分析抛硬币的结果,以确定自己的把握到底有多大,通常有9.5足的把握时(把握十足是不可能达到的),他们就会做出结论:我们的处理是有效的、硬币因为我们的干预变成了魔法硬币。
在临床与咨询工作中,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比如说要在咨询开始前和结束一段后分别测量,以比较两次的差异,但在衡量效果的原理上大差不差——心理咨询所造成的变化要高于随机水平。
哪些东西在起效
五花八门的咨询流派和咨询技术,看得人头大,但实际上,对咨询效果影响最大的是“人”的因素。
最首要的是来访者与咨询师达成的「工作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心理咨询并非是单方面的输出,它依赖于咨访双方紧密契合所建立的关系(Wampold & Brown, 2005)。
这意味着你和你的咨询师能够像同盟一样合作,有信任和共情的基础,朝着共同的目标、用各种方法来应对你带入咨询的问题(Horvath & Luborsky, 1993)。
工作联盟比较依赖你与咨询师之间的匹配度,这也是为什么找到一个“脾气相投”的咨询师那么重要。

其次,关于不同流派、不同技术的效果问题,在心理学界有相当大的争论,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展开,不过在一项大规模消费者调查中(Seligman, 1995),我们能听到广大来访者的声音,他们普遍认为:
咨询是有效的,来访者认为自己得到了帮助;
长程的咨询比短程咨询更好;
各种咨询方法在解决心理问题时的效果不分伯仲。
某些流派,比如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改变人们主观的心理体验,还能直接改变脑本身(Schwartz et al., 1996),大脑会被我们的经验重新塑造。
另外,尽管在一些急重症中,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但心理咨询有一项优势,那就是它不仅仅改善症状,还促进了个人成长,产生更持久的效果并预防复发(Hollon et al., 2006)。
美国心理学会专业实践执行董事Katherine C. Nordal博士曾说过:“数百项研究发现,心理咨询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积极改变的有效方法,与药物治疗相比,心理咨询的副作用更少,停药时复发的情况也更少。”
参考文献
Hollon, S. D., Stewart, M. O., & Strunk, D. (2006). Enduring effects for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285–315.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7.102904.190044
Horvath, A. O., & Luborsky, L. (1993). The role of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in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4), 561–573.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61.4.561
Schwartz, J. M., Stoessel, P. W., Baxter, L. R., Martin, K. M., & Phelps, M. E. (1996). Systematic changes in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c rate after successful behavior modification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rch Gen Psychiatry, 53(2), 109–113. https://doi:10.1001/archpsyc.1996.01830020023004
Seligman, M. E. (1995).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The Consumer Reports stud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0(12), 965–974.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0.12.965
Wampold, B. E., & Brown, G. S. (J.). (2005). Estimating variability in outcomes attributable to therapists: A naturalistic study of outcomes in managed car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3(5), 914–923.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73.5.914
编辑 | 橘黄夜猫
监制 | Leo
审核 | CARE解忧学术团队
图片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