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北洋政府与一战赴俄华工(上篇)
本文作者:菱形社会主义路灯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前言
多年来,学界一直将一战时候的出洋华工视作帝国主义掠夺中国人力资源的一个例子,将其纳入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叙事之中,完全忽视中国政府在华工招募、保护和遣回中的主动性。而这一时期的华工研究也逐渐冷却。2011年,徐国琦老师发表专著《一战中的华工》,其中揭露了中国政府在华工招募出洋以及召回的种种努力,打破了学界以往的看法。学界更加认识到中国政府在一战华工招募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这一事件对于中国近代化、国际化以及中西交流的意义。有关一战华工的研究也火热起来,不少学者都发布了众多成果,这些都大大推进了这一课题。比如马骊老师编撰的《一战华工在法国》,集合了大量中、英、法学者在2014年关于纪念一战100周年的一次会议这方面的论述。


然而,目前学界关于一战华工的研究,仍然集中于西线,集中于英法。对于广大奔赴东线沙皇俄国的一战华工,研究相当不足。目前仅仅在知网和读秀上见到寥寥无几的文章。暨南大学的李志学老师在这方面有一些论述。在和谢清明老师合著的《北洋政府对一战俄国华工的保护与遣返政策》一文中,对北洋政府保护、遣送在俄华工有一些探讨,可惜限于篇幅未能有更细致的叙述。在本文中,笔者将集中精力于陈三井先生整理的《欧战华工史料》一书,就其中有关赴俄华工的内容做出一些自己的探讨。


一、 赴俄华工的招募以及北洋政府的应对(一)
在一战初期,沙俄就遭受了最严重的人力紧张和人力损失。“资料表明,在战争开始的1914年,俄国政府就从国民经济各部门抽调了740万人,到1917年上半年被动员入伍的俄国人共达1 500万,约占俄国全国人口中成年男子的一半。其中的大部分兵员来自农民,致使农村丧失劳动力达47. 4%。”[1]沙俄因此对中国的人力资源充满了渴望。在1915年,沙俄就已经在中国的新疆、东北地区招工。在1915年2月25日的一封发往北京的电报中,新疆巡按使和特派员是这样报告的:“……据喀什常道尹电称,驻喀俄领事张贴告示,谓俄属七河省地方兴修铁路,需用小工。如有愿往佣工者,即报名领价前往等……”[2]考虑到信息的传递和地方政府的犹豫不决,最早招工的时间应该还会更前。

俄国最早招募华工的地方是新疆。对于俄国的招募,中央和地方的态度有所不同的。地方上的官员更加保守一点,而中央实际上早已有了介入一战的决心,因此表面上秉公执法,实际上为招工网开一面,并不完全禁止,只要求将其纳入政府的管辖之下。新疆地方的电报称:“……现在欧洲战事方殷,诚恐明为佣工,暗服兵役,洵于中立国大有关系,亟禁应阻。况南疆回民唯利是超,或恐私下调往。除电饬常道尹传谕各庄乡约,严密禁阻。一面通饬沿边卡员认真查阻,不准赤身无票之人出卡。并饬交涉局员,凡发正当商人出国执照,务取本管乡约保结,以杜朦胧混去。后惟兹事重要,应否照会俄使阻止之处,敬启核办……”[3]
从中不难看出地方的着眼点是在“中立大局”,而且其思虑不可谓不周密。然而中央却是这样答复的:“……悉俄人招工事,尽虑极当。如果因修铁路招工,亦须双方先订合同,方可开招。各国招用华工均系如此办理,希转饬遵照外。”[4]表面上看是在嘉奖新疆方面的严密思虑,然而实际上是将俄国招工一事放在与英法招工一事相同的位置上,是对俄国的招工网开一面,并不像地方建议一样严厉禁阻,仅仅只要求仿行英法故事,将招工纳入两国政府的正式管辖之下。

沙俄招募华工的另一重要区域是东北。东北的招募规模颇为惊人,沙俄库使如此通电:“……闻定议招工人十万,现已招的一二万人。”[5]尽管这个数字可能并不准确,但是足以说明在东北招募华工规模之大。不过哪怕是人数再多,北洋政府依旧坚持将华工出洋事宜纳入自己管辖下。这自然有北京政府对于自身权力的考量,但也有关心华工利益的因素。这些公司和私募工头招募了人数如此众多的应募华工,而其招募却不像英法一样,整个流程都在北京政府那边报备,实在是不能不让人忧虑。
在一封1915年11月27日北京发往吉林的电报是这样申饬的:“据详暨,招工合同均悉,俄厂须工,应准开招。惟工头素乏知识,若仅由华俄工头互相商办,恐生流弊。”[6]而这一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事实上许多招工合同只是在欺骗华工与中国政府。很多俄国公司以及私募工头并不能实现他们在合同里给华工开出的条件,甚至会有虐待华工的情形。或者直接驱逐华工而不是资送回国,致使赴俄华工沦落到极为悲惨的境地。这一点将会在后面详细展开。

注释:
[1] 李志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时期的赴俄华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5期,第71页。
[2]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电知俄国招募华工兴修铁路事》,第565页。
[3]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电知俄国招募华工兴修铁路事》,第565页。
[4]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俄拟招工修路亦须先订合同方可开招》,第565页。
[5]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讨论北满招华工事》,第567页。
[6]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俄厂招工应向俄领声明工厂须负完全责任不得横加驱逐》,第573页。
额外的参考书籍:徐国琦:《一战中的华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并没有内容上的引用,但分析思路上多有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