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诺贝尔奖丨世界粮食计划署实至名归,但任重道远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公布:世界粮食计划署获得2020诺贝尔和平奖。


世界粮食计划署因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所做的努力、为改善环境所做的贡献、为受冲突影响地区争取和平的努力,以及对防止饥饿被用作战争与冲突的武器方面的推动,而被授予 2020 年诺贝尔和平奖。
世界粮食计划署(英语:World Food Program,缩写WFP),原名粮食援助政策与计划委员会,是属于联合国的食品援助组织,成立于1961年,总部设于意大利罗马,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道救援组织,为世界上9千万有需要人士提供粮食,其中包括了大约5800万名的孩童。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全球拥有超过80个国家办公处,他们成立的目标是帮助无法生产与获得粮食的人和家庭。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言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表示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简直是一个壮举。
诺奖委员会强调,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处在战乱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处境随着疫情的蔓延变得更加艰辛。委员会认为,目前虽然还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但是“粮食是防止混乱出现的最佳疫苗!”。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官方网站资料,每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都会向约80个国家的8000万人口提供援助,是处于全球抗击饥饿最前线、致力于抗击饥饿、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并与各种社区展开合作共同改善营养状况与增强恢复力的人道主义组织。
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有九分之一的人口依然食不果腹,因此国际社会决心在2030年前在世界范围内终结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要打破饥饿和贫穷的恶性循环,需要将粮食和粮食相关援助放在核心位置。
每天,世界粮食计划署都有5000辆卡车、20艘船和70架飞机向最需要的地区输送粮食和其他援助。每一年,都会分发约126亿份的配给,每份配给的平均成本约为0.31美元。作为一个紧急援助机构,这些数字为世界粮食计划署赢得了无与伦比的声誉,证明其能够在最困难的环境下迅速完成大规模援助任务。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全球消除贫困和饥饿的进程,据世界银行最新一期的《贫困与共享繁荣》双年报告预测,今年全球极贫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90美元,很多人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将增加8800万到1.15亿人。如果没有疫情,预计2020年全球极端贫困率将降到7.9%,而疫情的爆发使得全球极端贫困率增长到9.1%-9.4%之间,约7.03-7.29亿人,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减贫努力倒退3到4年。

从区域看,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受到的冲击最严重,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乐观情况下,两大区域将分别增加约4930万人和2620万人;而悲观情况下将分别增加5650万人和4000万人。

新冠疫情之外,2020年全球还有席卷了东非、西亚及南亚的蝗灾,国内长江流域又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球粮食生产势必受到影响。
尽管我国2015-2019年粮食总产量均超过了6.5亿吨,按稻谷和小麦计算的口粮自给率均在100%以上,但对粮食安全还是要有危机意识。



在2020年的全球抗疫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爱惜粮食,保护粮食,创造粮食!为人类温饱,健康乃至和平,尽我们所能奋斗!
(本文为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