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解读《孔子传》(2)董宇辉讲孔子(文字版)

董宇辉解读《孔子传》(2)
昨天晚上给大家讲到了孔子的一些人生的生活经历,讲到了他的一些主张和他留下的这个警示名言。我昨天晚上说的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就像很多时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了千年的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孔子常常被当成一种或者另一种主张的代言人,常会当成一种或者另一种主义的声张人,人们对他的各种语言或者是金句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歪曲解释,以符合自己的目的。所以孔子很多时候在历史中成为了一个一个统治阶级用来或者是一些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但这绝非他的本意。想要真正了解为什么我们直到现在还在尊敬着两千六百多年前那位圣人,我们必须要亲自去看他的作品,书籍只有了读者才有了生命力,思想只有有了信奉者才有了生命力。昨天晚上给大家介绍的孔子他的一些成长过程中还有其他的点,我特别想给大家分享,就是对于一个青年人的成长或者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磨砺和摔打来说,孔子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我觉得第一个读完孔子之后,一个人会有一种意识,就是你不再会愿意轻易辜负自己。孔子他目标远大,因为大家都知道问政的时候问孔子,怎么样治理一个国家?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说的是国君得像国君,父亲得像父亲,臣子得像得向臣子,儿子得像儿子,你得起到这个角色要扮演的职能或者是作用。这其实是合理的,就是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实后半句是他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他目标远大,但是他这个人不眼高手低。这个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初出茅庐,刚进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就是你必须得通过做好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然后由小及大让别人认可你,最终你才拥有做更大的事情的权利或者是机会。我举个例子,你看你跟孔子尝试去聊天、去对话的话,孔子你心里在想啥?那会儿二十多岁刚出头,不到三十岁孔子想的事儿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呀?这是有证据的,大家看一下齐景公问政了,他说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难道不是一个国君的治国之道吗?所以孔子心里每天想的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但是他在干啥?大家也在说,在书里也都能看到,“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曾经贫穷,地位卑贱,等到长大之后干过啥?第一个管过仓库,第二个管过牧场的小官儿,给别人放牛养,养过猪。他当库房管理员的时候能让计量都准确,所以他干一行爱一行,做一个事情能做出成绩。有的人他目标非常远大,他好像觉得只要但凡看一下周围的世界或者做一件具体的小事儿,对他都是一种人格侮辱一样,他生下来只能干那种高大上的事情,以至于不能接触面前这些琐碎。所以我想刚刚给大家讲的这个道理,他目标远大,但是他不眼高手低,他能做好一件小事儿,每天心里想的是啥?是如何治理国家,他脱口而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他现在干啥?他在看仓库,他在养猪,这是《史记》里头写的。这是刚才想给大家讲的第一个道理,就是目标远大,但不要眼高手低。孔子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这一点,然后第二个是什么?就是要保持绝对的清醒,很多时候清醒意味着痛苦,但如果你志向远大,请你接受这份痛苦。快乐不一定是每个人所需要的,不要沉沦,不要被周围的环境或者人所影响,我必须再给大家补充这个点是为什么?就是大家都知道孔子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年轻时候他去寻遍诸君,然后他想寻求一个发展自己的仕途的机会,实施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他看到是一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世界,他看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你配吗?那是他那个时代的政治追求。我们这个时代有自己这个时代的政治追求。但至少说明了他是一个关心天下事的人,一个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人,他可以带着一群弟子周游列国14年,而且屡次被人困在路上,差点砍了,差点饿死了。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别说一个这个五十多岁的人,开始周游列国14年了。现在一个二十多岁人北漂14年,他都觉得对自己是莫大的心智上的摧残,他得忍受孤独,他得忍受不理解,他得忍受徒劳无功,他得忍受不被欣赏,他的忍受老板的眼色和自己发展的不开心。北漂都这么难受,孔子周游列国14年,还几次差点死在路上了,那什么感受?其艰难,他可想而知,漂泊感的特别重,总感觉何以为家?你可以有志向,霍去病说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匈奴没灭我就不成家,那是使命的推动,这也是一个使命推动的人。而且这是一个老人,有多少那个年龄的人愿意为了自己理想再次出发,一直持续的在路上。真的是再见杰克,再见我的凯鲁亚克了,总感觉,挫败感很重,漂泊感很重,然后他遇到了那些以下犯上的诸侯,遇到了一个“礼崩乐坏”,价值观崩乱的时代。他被迫害被诽议,他追求个人理想始终不顺利,他一次次的被那些人所辜负,承诺过他又背叛了他,或者抛弃了他,辜负了他的人,但是他又一次次的重新出发去寻找,像一个少年。我们说什么叫少年?始终相信美好还在未来,始终相信明天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他没有因为这里要遇到危险就远离,他也没有因为困难就放弃,这一点很难做到的,尤其对一个五十多岁人来讲,我们现在的年龄我们都做不到。所以说看到这个世界崩坏,好像无药可救,但是他用一腔热忱始终投入其中。他没有做到远离,避世这种想法,可能是道家的想法,天下大乱的时候就独善其身。要入世,要发挥作用,要建立功业,你得付出努力,你得贡献一份力量,天下才能更好,所以孔子做出了完全另外一番不同的选择,他要介入其中,他要为正义发声,他要为公理去奔走,他要为民生而战斗,这是一个撸起袖子参与其中的人要做的事情。他没有逃避现实,逃避现实他做不到,这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他55岁出走鲁国,然后直到68岁,你看其实一共14年了,重回鲁国,中间奔走的14年里头颠沛流离,他始终没有放弃。因为我们都记得他那一句话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果到处碰壁呢,如果屈辱无奈呢,如果苦难危险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人的伟大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坚定。聪明的人特别好找,但坚定的人很难求。那一份坚定可以理解为一种智慧,聪明的人总是一眼看清事情太难,然后选择趁机逃出,对吧?这么难啊,成功率这么低,九死一生啊,这投入和产出比完全不符合我的期待就跑了。所以聪明的人总是躲躲闪闪,而且见好就收,但是智慧的人始终坚定如一,然后奋战最后。所有什么成功人不是最聪明的人,你看以前你们上学时你们班最聪明的孩子是成绩最高的吗?反应速度快那个,是成绩最高的嘛,往往不是。太聪明了以至于眼高手低。
鲁哀公十四年的时候,孔子看到了鉏商,其实就是那个人的一个车夫捕了一个猎物,这个猎物叫什么?叫麒麟。捕完麒麟之后他心怀感伤,他突然觉得说“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河不出图”就是黄河里头出图,“雒不出书”雒其实后来被简化成这个洛了,河南的洛水。反正我要完了,这个也没有人懂我,老天爷也没有看中我,有谁能知我心啊?我这奔走一生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然后这个时候子贡问孔子说,你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你?你能理解一个奔走一生、始终被碰壁,始终被辜负,始终被背叛,始终被轻视的一个人,他内心的孤独吗?他可以大吐苦水,他可以吐槽,但是他最后没有说什么,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就是我不怨恨上天,然后我也不把错误归咎于别人,然后我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可能这样一来了解我的就只有上天了。这是孔子在面临他一生所追求的政治抱负,没有得以实现的时候,他内心一份坦然,所以这个也给我们智慧。很多人就是放不下,你觉得你苦苦经营多年,怎么能接受失败呢?有人说我陪了孩子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没考上好大学,我就不能接受,痛苦一辈子,何必呢?他有他的人生,你一群人激情创业之后,九死一生,感觉不应该这样,何必纠结呢?孔子说求仁得仁,我要的就是仁,求仁得仁,我人生何憾啊?
然后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要降低自己的志向,也不要辱没自己的身份。你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你是门风高贵的家庭出来的。你为什么做那些辱没你自己门风的事情。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鲁哀公14年,也就是公元前481年,大概在2000多年后,在1529年一个浙江余姚人,他因为身体得了肺病,所以决定在自己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向朝廷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我肺病严重,我请求回乡去养病。”朝庭还没有给他回复,他就自己先走了,因为实在扛不住了,等到他徒过江西的时候啊,他到大余县的时候,他就已经实在不行了,就在弥留之际,他的学生就问他,夫子,请问你还有什么遗言想要留给我们吗?顿挫几秒,在停顿的那几秒里,恍惚看到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剿过的匪,他言辞激烈的上过的书,他被贬谪,他被误解,他尝试着恢复内心的那种正义,他所追求的价值,他内心翻江倒海,壮怀激烈,但脑海中的千言万语,但是话到嘴边脱口而出的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个人就是王阳明。他除了剿灭叛乱以外,他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反对把孔孟思想当成一种一成不变的戒律。从宋开始孔孟的思想已经被人解读成一种非常死板的一种统治工具的,甚至用来束缚了很多文人的思想,甚至用来要求女性裹脚。他不认同这件事情,他在强调什么?他反对盲从,他鼓励思考,他说要致良知,答案自在内心。为什么向周围人苦苦索取呢?他给不了你答案,别管他,别问他,别在乎他。我觉得他才是真正懂孔夫子的人。孔子给你讲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听之任之,所有人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这个观点,不要把那个太往心上放。听世界的意见,但是走自己的路,不要为了讨好他人而做事情,只为讨好自己。我看了王阳明的书之后,我觉得王阳明是真正懂孔子的人。其实后来在万历年间这个王阳明就被从祀于孔庙,能被请进孔庙的文人其实不多。
帕斯卡尔所说的一句话叫做Man is a reed that thinks说“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人就是一根草,只不过会思考而已。但是思考很重要,因为虽然人如草一般的脆弱和渺小,但你却会因为思想的深刻变得睿智而高贵。“人生如蝼蚁而美若神明”你说美在哪里?难道就不美在你思想的丰富博大、精神奥义吗?所以这就是人的这个特点。其实好多年后,后来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读路遥先生的书,我仿佛也能得到同样一般的激情,就曾经给大家讲那个罗素说那三句话非常经典,Three passions, simple over overwhelming is strong have government life the search for love, the lonely for knowledge and the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说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类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心,多么纯粹而强烈的感情。就是先贤已经告诉你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要读书了。
路遥先生他曾经说过这句话,他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先生写书的时候,一次性坐在那坐十几天,他醒了就继续写,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他大多时间都是在熬那一本书。你说他是不是去找到了这种激情,这种使命,这种乐在其中的感觉?这种人说明是不摇摆的,他的幸福度都是很高的,因为他就具有一种超级强烈的人格魅力,我们把它称为一种浪漫的领袖一般的品质。因为他乐在其中,并且把那个事情做出成就,做出巨大的成绩,为人所欣赏和尊重。所以他却有了一种领袖一般的号召力,一种榜样和模范一般的影响力。所以我刚才给大家讲这个第二部分其实是讲不要沉沦,不要被环境和周围人所同化。有一句话大家都听过,叫“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你内心里有多大的火焰,喝了十年冰水还烫手啊。所以我也后来给家长在建议,我说这个让孩子选大学,选专业,你就得选他喜欢的,你别给人安排,你凭什安排别人昵?你的经验都过时了,你的这个成功的方式有可能只是侥幸,你凭什么指使别人?凭什么教导别人?凭什么安排别人,昨天下午新华社给我采访的时候问我,“你给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我说没有建议,我走红本来就是意外。我何尝要求别人去复制另外一个意外呢。做不到,我不知道,可能有别人知道。路遥先生他二十八岁的时候,他的处女作中篇就已经拿了奖,然后他还不满足,他就开始写《人生》。写人生的一段时间里每天写十七八个小时,写的这个口舌生疮,精神游离的感觉,他分不清白天黑夜,仿佛浑身燃烧着大火的状态。他说五官溃烂大小便都出问题。但就是那样不分昼夜的这个追赶过程中最后写出了更加精彩的《人生》,所以我想给大家讲这个这个就是我们从孔子上学第二天的感受是什么?就是要保持纯粹和清醒,你知道保持纯粹保持清醒的一个点,就是不要把那些原本不关注的事情考虑进来,你原本能不关注他,你为什么会考虑进来?那是周围人不断的尝试重复用他们的价值观,然后不断的向你一次又一次的渗透和施教,他们告诉你这个是重要的,那个是重要的就是重要的,那个是重要的,别听,别信,保持纯粹才能保持清醒,但是保持清醒是痛苦的。因为保持清醒,你常常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满,你对现实感到不满,你是痛苦的,因为你要不断地刺激自己,进行思考,进行反问,有可能你是痛苦的不快乐,但是如果你有巨大的志向,而且你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生来就是明月而非星辰的话,请你忍受这份痛苦,不是所有的人生都是追求快乐的,快乐不是唯一的人生追求。
还有一个想给大家分享,就是你读完孔子之后,你发现孔子之有个特点就是他有博大的胸怀。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前往郑国途中和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在城外的东门儿等,这个时候郑国有人对他的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长得像尧,大额头,这额头快突出来,后颈长得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从腰以下比大禹还短了三寸,特别瘦特别疲惫那样像一条丧家之犬,像条狗一样。子贡就把这些话如实告诉孔子,孔子还高兴地笑着说,议论我的形状微不足道,至于说我像一条丧家狗,他说的对,他说的对,然哉!然哉!你看这些是给人力量的,以前你对这些评价感觉就是非常的耿耿于怀,如梗在喉,如芒在背,你就是接受不了。那么大的一个圣人,他都会被人议论,你被别人议论又怎么了?但是这是事实,就他说我长得丑,这是事实,所以我能接受。你说这个孔子如丧家之犬,他在左右奔走为了寻找自己的政治发展前途,却被所有人辜负和抛弃的时候,他确实像丧家之犬。你只要是基于事实的判断,他就是合理,别人基于事实对你所做判断,你也应该有一份胸怀去接受。其实除了这个事情能够表示孔子的心胸开阔,博大的胸怀,就是圣人的心胸,真的要向他学习。
还有一件事就是到后面讲到的弟子子路,子路见到地里干活儿的一个老人,就说:“你看到我老师了吗?”这个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被称为老师,他不配。”就这样说,说完人继续干活儿去了。然后子路就把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当时名满天下。孔子第一反应“这是一个隐士,避世之人,这老人是有境界的。”子路就回去找这个人,果然发现老人不见了。所以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是允许别人评价的,只要是事实,他就应该要有勇气去接受。然后再有一个就是他不为繁文缛节所束缚。因为后来很多人把孔子思想妖魔化了,以至于它成为一种思想束缚的工具。孔子经过蒲邑的时候,因为这原来属于魏国,然后这个公孙氏他要占据蒲邑准备造反,然后他从蒲邑经过的时候,他要经过蒲邑,然后就被这个人给扣留了。他的弟子公良孺就跟这些人拼死一斗,然后,这个地方的人害怕了说“我可以放你,但是你得答应我不去魏国。孔子说:“好。”已经定下盟约了,然后放了孔子走之后,孔子转头就去了魏国。这个时候,他的学生子贡问他“老师,你不是答应别人不去魏国的吗?”孔子说“我是在被胁迫之下做的这个承诺,不算数。”他说“要盟也,神不听”,意思就是在胁迫下所做的承诺可以不算数。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做“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就是但凡承诺一定做到,但凡做事情一定追求结果,并不能说明你是一个高尚人,很有可能你是一个小人。硁硁然,总是张嘴就承诺。为什么呢?因为他尝试给大家提一种观点,就是你得把对事情的正确的这个判断,遵从于内心,这个是跟王阳明的《心学》就很像。有一个故事他就讲,鲁国有一个叫尾声的人,他直爽,他守信,极端的对人好,不拘小节。他跟一个女子约好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有按时来,结果涨水了,他说不行,我跟女子约好,就是在这个桥柱下面相见,不走,结果把自己活活淹死。所以你说这不是拘泥于形式的吗?这不是刻板了吗?守信是等于做这样的事情吗?不是。所以你看孔子本身他是反对这种拘泥的繁文缛节的。他是反对这种刻板行为的,对吧?只不过后来的人把他妖魔化了而已。所以我说你必需研读他自己的真实的事情。这些东西相对起来,就会比你道听途说的,或者从一些娱乐化的这个学习过程方式中学到的东西要有用多了。所以做人,你得把握住一个度,很多时候就是拿捏那个分寸的问题。你说那个尾声不愿意离开,抱着柱子宁愿守死,最后被淹死,这是一个高尚行为吗?守信,是一个优点,但是你不能太拘泥,做人不要太刻意,所以就是要干脆、要利索、要洒脱、要直率,这才像君子。但不要去刻意的去迎逢和遵守一些人们所声称的东西,以免落入一些容易被绑架的陷阱,毫无必要。因为道德的结果,是让人变好,但是极端的去追逐道德就会让人变态。你注意变好和变态是两回事儿,好的道德应该是让人施展的,不是扭曲的,道德标准定太高了,一般人也不会实现。所以就是一个叫做“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许下诺言不问是非曲直,一定要守信,做到不问结果好坏,一定要坚持到底,说明本身境界不高。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遵的是仁,求仁得仁。孟子所说的是义,符合义的东西才行,如果这个不符合义,我也可以言而无信,我也可以行而无果,因为只要守义就行。君子贞而不谅,就是这个说法。就是你要坚持你的贞操,但不要固执。
还有一个我觉得孔子身上特别适合我们所学习的,就是他有非常坚定而且清晰的这个三观。《诗经》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行”就是这个路,高山用来瞻仰,宽阔的大路是用来走的、沿循的。叶公问孔子与子路说“你师傅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是这样说的: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而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孔子从蔡国到叶邑,然后叶公询问他治国之事,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能招来远方民众,使邻近地区的民众归顺。然后,有一天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他不知道咋说。孔子听了说:“子路,你咋不回答他呢?我这人特点,你不知道吗?咱学习道理不知疲倦,咱教会别人不厌烦,咱发愤起来都忘了吃饭,高兴起来都忘了忧愁,都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了,我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所以你看,他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对自己的描述。
这一点很重要,就是前段时间那个cgtn采访我的时候他问我:“你最近在思考有什么话题?”我说我最近在思考“你怎么定义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一个民族开始要认真的构建他的历史和故事的时候,他一定要赋予未来某种重要的使命。你知道他怎么讲自己历史,你就知道他未来做什么事情。一个人也是一样,你如何定义自己?你的追求是什么?你的价值什么?你的使命是什么?你想清楚了你是从哪儿来,你是谁?你要去哪儿三个最核心的哲学问题之后,你接下来就会大概做什么样的事情。所以坚定且清晰的三观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你就不容易摇摆,你就不容易纠结,你也不容易误入歧途或者说犹豫不决。孔子后来也回复了颜回,说是人就是人克己复礼,人就是内在修养,礼是外在表现,所以内外兼修啊,具体做法就是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你价值观,不符合你道德标准的东西,别做、别说、别听、别问,多么清晰准确的判断标准。你发现你生活中时常是被误导的。还有一个就是我刚给大家所讲的这个小聪明不可取。后来大家听过一句话,说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好像太阳遇见月亮一般的文人之间的相遇,一个是孔子去向老子请教学习,第二个李白遇见了杜甫。人们说这是贯穿中国历史上几乎是最浪漫的两次相遇。在遇到老子之后,老子给孔子说:“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我没钱,但是大家也说我是一个有仁德的人,所以呢我就送你几句话吧,请听这句话非常重要,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你特别聪明,特别敏锐,你容易遭殃,为啥?你忍不住嚼舌头根儿。你知道这个孔子向老子问道的,这个时候他还是非常年轻的呀。非常重要的智慧,在非常年轻的生命中就得知了,这点很重要。有的人很聪明,所以聪明到什么都知道,所以聪明到总是喜欢议论纷纷,嘴贱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第一条就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第二个“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意思就是会抬杠,善于争论,就是已经伤害到自己的安全的,他是发人之恶者也。还有第三句话叫“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听完这三句话,孔子再次返回到鲁国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当时的自己了。因为据《史记》所记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向他求学的弟子就越来越多了,充分说明孔子开启了天眼。就像我们所说练武中的人,他任督二脉彻底打通了,顿悟了。孔子一定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因为他的很多本能式的发言都成为了后来后世两千多年人们*******,他一定是聪明的人,但是聪明的人这里头得干嘛?聪明深察,聪慧明智明察秋毫这种人,往往是容易受到死亡威胁的人,因为他嘴贱爱议论别人,特别擅长辩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常常也会受到危险。因为他喜欢胡说八道。为人子的人,不要想自己,要想着你的父母。为人臣的人,不要想自己,想着你的君主。其实这个时候就是如何尽孝以及如何发挥自己一个臣子的作用。然后孔子返回鲁国之后,向他求学的弟子就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一个聪明的明察秋毫之人,往往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喜欢议论。为什么聪明人喜欢议论别人?因为他聪明,因为他能明察秋毫,因为别人一点毛病总是能够看见揪着不放,所以容易得罪人。聪明加上包容克制才可爱,爱憎分明是一种性格,但是如果锱铢必较吹毛求疵就是毛病。
中庸之道,它其实不是说没有立场,它反而是在这个极端的世界里头,做一些合乎法度的事情。《中庸》是谁写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叫鲤,儿子比他死的还早,这是他孙子写的。这句话对我以前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董宇辉这个成长过程,非常嘴贱,后来迅速改正。温和就是眼睛揉不进沙子,小的时候是优点,长大了就是缺点。心里装不下别人,在爱情中是优点,在生活中就是缺点。第二个“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知识广博,能言善辩,心胸开阔就很好。第三个“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而应该以你的职责,你的使命,你的状态作为你发挥价值的一个参考。你是一个孩子要考虑如何尽孝,你是一个臣子,你如何发挥你的职场作用?孔子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和修养上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当然他讲东西还有很多,如“人有内忧,也有外患。”内忧往往就是你性格上的缺点,外患常常是命运,命运无法把控。但你可以向内求,你可以控制你自己。孔子他的一生早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几乎一个人一生中所有悲痛的事情,让他全经历完了。71岁的时候,颜回去世。“天丧予!天丧予!”老天要断我命,他最爱的弟子。你要知道当一个人自己的学说想要被人发扬下去的时候,老天夺走了颜回,对他来说是多么残忍的剥夺。所以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喜怒哀乐,而且是狂喜大悲。有爱有恨是正常人,爱恨是人之常情,大爱大恨的人是圣人。大爱大恨来自于这种痛苦且深刻的一些人生经历。在大喜大悲中,人性逐渐变得纯澈,就像大浪淘沙以后,变得纯澈一样。“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你内心仁慈的人,你能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怎样是喜欢人,怎样是讨厌人。
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一众给他守孝三年,子贡继续在旁边修了个小房子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然后才一步一回头的走开。他后来这些弟子就把他所有的说过的话,学能启智的话,总结成的《论语》。孔子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艰难险阻和波澜起伏,但是他是一个至纯至善的人。他所有的观点不一定对,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你我也并非完人,甚至相比那时候的人,我们内心可能有各种畏畏缩缩、奇奇怪怪的想法可能更多。但是这个并不影响我们要去继承发扬和学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