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鸣奏曲:HT-100/HT-100AM重型坦克——复仇时刻单位背景系列(2)

辉煌往昔
"轰隆隆的带着冲天黑烟的,有着双管重炮的四履带重型坦克"大概是多数盟军的老兵印象最深刻的三战与心灵浩劫中的苏军装备。苏维埃的军队自从第二次大战开始就一直在重型坦克领域有着极深的建树,并且在相关领域有着巨大的投入,并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苏联在相关领域的水平的不断进步;而这些苏式重型坦克的开山鼻祖,就是在二次大战登场的HT-10“猛犸”重型坦克。而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盟军来看,猛犸坦克与其说是坦克,更像是超出时代的怪兽,毕竟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盟军造成的伤亡在盟军看来几乎是罄竹难书,所以盟军一胜利就立马强制报废了几乎所有当时剩下的猛犸,剩下的也严加看管;而HT10最核心与最重要的要素,则是其奠定了之后所有苏系重型坦克的战术运用以及发展路径的方向,其中最核心的除了在当时看起来十分具有远见的,基于重型坦克的多材料并用的多层、多重、多结构的重型装甲体系与大型车体可以采用重型坦克特化的内燃机系统,以及为了保证坦克的运动性能而分开的四履带系统之外,便是著名的:双重命中体制。

这一理念的的起源,还要从二次大战前讲起;苏联当时在二次大战前得到了德国正在开发一种“史无前例的装甲,任何当时的车载武器都难以击毁”的假情报,斯大林极为的震惊于其数据的不可思议,于是给实验科学部提出要求,要求一种能够对付这些“描述中的无敌坦克”的重型坦克的武器,而其最终的产出的成果除了后来骇人听闻的军用化超高能电能武器“特斯拉线圈”以外,就是之后装备在猛犸/天启系坦克上的一种车载武器的理念与其实践:双重命中体制;双重命中体制的本质,是在拥有充足车内空间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双联坦克炮的后座系统与火控系统相互互补以达成一种情况,也就是一种前炮装备特制高爆弹开火,后炮借前炮的偏移与后座系统微调后以穿甲弹开火,然后尽量使得前后两炮命中同一装甲区域,使得可以达到前弹将装甲区域削弱,然后后弹的穿甲弹就轻松打穿原本无法击穿的装甲,从而可以降低对坦克炮本身的初速要求,达到原本需要更大口径或者更高成本才能达成的效果;尽管之后德国的无敌坦克的说法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双重命中体制产生的双联装猛犸坦克炮却诞生了出来,并在之后发挥了惊人的效果,而这也使得之后为了这一体制也被之后的苏系重型坦克采用,而这一直系后代便是在三战中更加出名的HT-100天启坦克。
瞒天过海
一切,还要从罗曼诺夫的上台讲起。话说,在二次大战后的苏联不仅按照协议,其现有军工体系全面处于盟军的监管下;尽管苏联在战败时已经将核心技术悉数销毁、雪藏或是秘密转移,但是还是有少数剩下的一点与重军事工业相关的设备资料等被盟军悉数瓜分。而一切在罗曼诺夫这个男人上台后发生了变化;虽然罗曼诺夫与他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助手尤里在苏俄上台,一系列奇怪的事情便开始发生;首先是盟军中各个原本收购了原苏联遗产的军火公司接二连三的爆发了大量的贪污、贿赂以及偷税等等大量丑闻;其次,从美国开始,各个军工板块在坏消息和奇怪的突然抛售下,股价接连跳水;再加上当时正值各国政府进一步缩减军费开支的大环境使得这些军工复合体更加雪上加霜,最终使得这些军火公司不得不大量抛售资产与裁员以试图断臂求生,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原苏联技术人员与资产;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正对这些军火公司焦头烂额之际,苏联在罗曼诺夫的提议下以堪称冤大头的价格和方式表示原因打包接受这些负资产与坏账,并且将这些坏账与当时正在进行技术开发的大军火商进行剥离,从而让这些军工复合体的股价可以轻装上阵;而这一几乎堪称冤大头的操作很是让当时的西方各国的当政者开心,毕竟虽然是裁军时代,但是这些军工复合体关系到的就业都是他们的潜在票仓,再加上他们也需要卖军工复合体的面子,所以尽管有不少的议员表示这是放虎归山,但是最后西方各国的高层表示在有监管的情况下没有问题,也就基本都是一路绿灯的默许了罗曼诺夫的行为。

随着原本被盟军获取的大量原苏军资料与资产被运回国内,并且被逐一安置到盟军监管团队的严格“监控”的设施之下。但是自从有着奇怪光头的压车人员伴随货物卡车抵达这里后,监管团队便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检查,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理所应当”是没问题的……当然,事实是,大量的人员、物资、资料返回苏联后,很快便通过多种渠道被分批次,偷偷转运到了罗曼诺夫的西伯利亚秘密实验基地中。在那里,苏联的年轻的设计人员们正在进行着无数的新型武器与装备的研发工作。而其中便有一个极其巨大的项目组正等待着这些设备、资料与人员,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苏联的下一代重型坦克。
遗产与新生
当时,随着罗曼诺夫暗中重整苏联军备的庞大计划逐渐展开,出于对二次大战中猛犸坦克成功的经验,原本西伯利亚的设施打算直接重新生产改进的猛犸坦克,但是哪怕有心灵部门的协助,盟军对猛犸坦克的畏惧依然使得他们对相关的生产、科研以及人员有着堪称神经病一样的高度监控与控制;使得西伯利亚的设施最终获得了被盟军抢走的相关猛犸坦克的资料、设施与人员,但是相关外围计划依然被盟军高度监控,难以推进;再加上,此时随着战后苏联与盟军的表面和好,使得西方各种跨国企业为了苏联的市场与苏联政府合作,在苏联开设各种合资工厂与民营研发设施,客观上促进了苏联在生产领域吸收了部分西方的技术,尤其是电子设备领域有了相当长足的进步,而这些技术进步使得在此刻看来,原来的猛犸太过于臃肿、复杂与昂贵,哪怕在有MCV的军队体系下也维护费事,甚至连进行改进都要动大手术,这样改造下来甚至还不如重新开发一台全新的坦克;而最关键的因素,则来自团队从西方收购回来的不多的资料中,意外的找见了当年最后被盟军监管机构拆分的TAS设计局的部分资料,刚好补足了之前在大战中秘密留存的资料(也就是当年提出并设计了猛犸坦克的设计局)其中主要包括了他们对下一代重型坦克的初步设计方案与会议记录,这些资料在当时看来没啥价值,从而没有被保存下来,但是在此时这种需要方向指导的时候,这种文件的重要性就高度上升了。在一系列的会议于讨论后,结合这份意外的资料,最终促使西伯利亚的科研团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开发全新的重型坦克上,而其当时的项目代号叫HT-X;当然,原来的工作也没有彻底放弃,他们还是留了一个小组稳步推进对猛犸的改进工作,但是当时的核心项目已经变成了HT-X。

话说回来,自从意外之喜被发现,并将其与在二次大战末提前保存的前辈的资料的研究设备结合后,西伯利亚的团队越来越赞叹当年前辈们的远见卓识,其对之后的装甲与技术发展的脉络的把控与预测几乎让西伯利亚团队拍案叫绝,比如关于对下一代需要缩小体积使得坦克更加紧凑化以全面减重、采用新型的多种无机材料组成的多结构多层的重型复合装甲、无人化高度紧凑的炮塔的运用等等等,几乎为下一代重型坦克的发展做了详尽的规划乃至指标的设计,使得西伯利亚团队不太需要多花费太多的功夫在预研这一耗时耗力的事情上,可以在进行简单的全面整合前人资料后,就进入全面的项目与系统研发阶段。而有了前人加持后,HT-X项目之后的进展几乎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在完成全部系统开发与整合后,HT-X项目还在西伯利亚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与修改。而在兵器总局的推荐下,HT-X项目的最终成果还得以在罗曼诺夫的远程关注下,给苏维埃高层进行了秘密的全面系统演示,而其出色的表现使得罗曼诺夫龙颜大悦,当场便赐名“天启”,并下令尽快进行量产计划与拆分计划,以使其能够在海外的秘密设施里得以生产。于是西伯利亚的团队便在阿尔汉格斯克厂的帮助下得以顺利的按照装甲兵总局的具体要求,按时完成了生产与拆分设计工作,并最终在三战的前夕获得了装甲兵总局与军事人民委员会的生产许可与正式代号;而这,便是之后威震四海的HT-100“天启”的传奇开始。之后的战争里,无论是三战还是心理战争都证明,天启坦克作为苏军最具代表性的武器,其能带给苏维埃之敌的恐怖只会是更上一层楼的……
大巧不工
作为一款重型坦克,天启战斗全重比上一代的猛犸要轻不少,但是战斗力上却是只升不降,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启相比猛犸有着更紧凑与低矮的总体设计,以及其全新的专门为天启开发的重型复合装甲带来的减重效果。HT100在总体上相比相比猛犸小一圈后,其生产性也有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其在设计时就采用了适应全自动焊接系统的模块化的拆分系统,使得整套天启坦克哪怕被拆成两三个集装箱的零件后,也能在苏联前线战争工厂中够轻松的将组装起来,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其战场的生产性能,使得很多原本无法部署这种重型坦克的地方也能在部署天启这种重型坦克,这一点最大的体系便是后来在心灵战争时期,苏军专门为登月打造了数台专门的登月型天启拆成零件运到月球上去,并暴打了尤里的月球部队;而作为猛犸的后裔,天启也自然继承了来自猛犸的四独立履带系统,并且省去了原来猛犸复杂的传动系统,采用了与犀牛一样的全电驱动系统,极大的增加的系统的可靠性与维护性能;而为了驱动这样一台巨兽,天启采用了当时苏联最先进的3500马力热电磁流体发电机驱动,并为各个履带配备了先进的独立液压悬挂系统以使得其可以穿过各种复杂的地形。

而天启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强大的装甲系统;作为专门为天启打造的“铁壁”型重型复合装甲系统,这种装甲是一套由五层不同结构构成复杂系统:其最外层是一层易于更换的两个9000系高熵合金钢板内夹膨胀橡胶组成的夹层结构,用于抵御最外层的常见机炮类攻击;第二层则是一层由一块块的由钛合金约束的吸能式超硬陶瓷球与膨胀式防火剂组成的抵抗层,主要用于抵抗穿甲弹的攻击;第三层则是由一系列分块的玻璃纤维板夹起来的强相变材料,既可以在穿甲弹来袭时膨胀以进一步切断入射弹体,也可在面对定向能武器的时候通过快速相比蒸发以分散并带走能量;第四层则是一层坚硬的一体化成型的高熵超合金装甲板作为主要背板抵御最后的热量与动能;而第五层则是一层由玄武岩纤维、碳纤维、阻燃橡胶组成的缓冲\防崩落层,以防止诸如碎甲弹和穿甲弹后效之类以进一步杀伤内部的弹药。而这种五层系统组成的复杂装甲大概也就是是不到800mm左右的厚度,但是却能提供高达1600mm等效装甲钢的强大防护能力;并且其作为首上防御的系统,其在车体正面足有1200的可怕厚度与高倾角,而这里也集中了所有的车组成员,其三位成员在一套高度自动化的中央控制系统下可以有效的对整车进行控制。而在车体正面,巨大的三齿结构则是根据上次大战中针对盟军地雷战而开发出来的新式磁力扫雷\排雷一体化设备,不仅提前感知,还能靠定向的磁力干扰,直接将地雷引信瘫痪甚至提前引爆;不仅如此,巨大的三齿结构因为采用了厚实的特化装甲钢制成,还能在必要的时候客串推土铲与开路器,将各种障碍破开使得天启坦克更加难以对付(当然,在三战中天启的车长们也发现,这组三齿铲用来碾压和破碎诸如小型车辆与灰熊坦克时,也十分好用就是了)

这里可能要有人问了,人都在车体里,炮塔谁来控制呀?这个问题就如上述所说,天启坦克采用了一套先进的紧凑型无人炮塔,这种炮塔由炮长直接在驾驶室里进行控制,并且全部采用自动化运作:其紧凑的炮塔内部装备了一套先进的2A105型120mm双联装滑膛坦克炮,这种在继承了猛犸坦克的2A100,并在双重命中思想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全自动装弹的双联主炮有着惊人的命中率与装弹效率,一炮开火后的后座会带动二号炮的装填与自动为调,而这个过程比猛犸还要优秀,只要0.1秒就可以完成;而其优秀的穿甲高爆弹使得其哪怕只发射穿甲高爆弹,也能达到双重命中摧毁装甲的效果,而在拿来对付各种工事时就更加有效了。而炮塔侧面,则是两具7联装猛犸牙2多功能导弹,这种导弹相比猛犸牙初代在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装药更多也更加的廉价,并且还是可以进行连发射器一起进行的整体更换,极大的方便了后勤;而在车顶则有着其独立的一个小型光电雷达系统,相比原来的猛犸牙要更加抗干扰,制导也更加精确;尽管因为火控的电磁整合问题,使得这个时期的所谓“多功能导弹依然只能对空制导;而在火控系统上,天启一反保守姿态,全面换装了与盟军相当的歼-歼式火控系统,并且全面为天启配备了微光夜视系统与热成像系统;而这些几乎都是针对盟军的灰熊与IFV新式装甲力量打造的,而这些最终使得天启在面对灰熊时几乎能以吊打的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碾压。
继往开来
随着心灵战争的结束,苏军也自然迎来了裁军与军费削减,毕竟无论是战后全面重建与福利系统再恢复,还是支援全球的无产阶级兄弟,又或者罗曼诺夫总理那堪称夸张的进军太空的计划,都堪称是吞金兽级别的东西。但是苏军作为胜利国也知道资本主义国家依然贼心不死,可以说哪怕是打赢了心灵浩劫,苏军也依然要面临十分不小的军事压力,再加上苏军也知道上次大战以后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然也不会兵甲入库马放南山。

于是合理的选择也只能是在既有的军费下,尽可能的抠出来一些对现有的军备进行升级强化,而这便是之后著名阿赫罗梅耶夫计划,其中也自然包括了天启坦克的升级计划。而经过多方权衡后,最终天启的升级被交给了重组到实验科学部的原西伯利亚天启项目组,也就是如今的实验科学部下属的GUR设计局。在GUR设计局手下,最终诞生了堪称完美天启的HT-100AM型。

GUR设计局为AM型最先换装了全新的7000马力的高温磁流体发电机作为主动力源,不仅使得AM型更加迅速,还为之后要装备的更多大功率设备做了准备;然后将原来的2A105换成了全新的DT-300型双联130mm高能电热滑膛炮,这个电老虎所能提供穿甲能力使得天启哪怕在面对新型装甲时也能轻松贯穿;并且还升级全新的猎手型先进火控与热成像系统与光电观察系统。另外,原来两具7联猛犸牙2发射器被升级成了两具15联装的猛犸牙2LR,更轻更小,但是威力却丝毫不减,并且彻底升级了全新的火控系统,使得其终于可以有效的可以对地面目标进行制导;另外还在炮塔上加装了一个自动遥控武器站,上面装有一挺特制的14.5mm重机枪来加强反步兵能力;与此同时,还将原来的铁壁升级到了“铁壁2型”复合装甲,并且还在外层铺设全新的爆炸反应装甲,以进一步加强防御能力。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进行了这一系列升级以后,天启不仅维持了对所有潜在敌人的装甲力量压制,还使得天启的全车生产并没有多少涨价,甚至由于技术进步与全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天启的维护与运作费用有了一定的下降,并且其生产性也一并得到了提升,这些都使得天启得以被更加广泛的使用与装备。即使是对装备最苛刻的月球部队对应的HT-100L也在AM型开发成功后,也将他们的L型逐渐升级成了HT-100LAM型,使得天启AM在心灵浩劫后不仅没有凋零,反而得以进一步发展与繁盛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