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错过了不容易

一堆字体散出来,然后你会发现,你能根据当前的需要,拼凑字的先后顺序,那么,内容就出来了。
那么,我们当前需要什么?
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我们不必浪费时间讨论主角是谁,比如我就坐在这,电脑面前,那么,大脑自然会有事情的先后顺序,比如先写东西,待会要做什么,以及后面要做什么。
然后根据眼前的事物,你又会想起一堆事物的排列,当然,有时候,浮现在大脑的东西会少许凌乱,那么,我们就会预设假如让这个东西出现,是否妥当,如果去掉,是否妥当,就这样尝试。
所谓妥当,就好像你开车你不能随心所欲,你必须按照交通规则来行驶。
所以,如果环境不变,那么,我们做事是简单的,很容易安排好先后,而如果事情是一直变化的,那么,我们就会感到不容易。
当我们感到不容易的时候,你会发现,变量变少了。
因为越不容易的事情,变量越少。
比如你走一条大家都不走的路,因为比较偏,比较难走,那么,参与进来的人就少之又少。
而如果你走一条很容易走的路,你会发现,参与的人非常多,实际上,变量就更多,所以从实际上来讲,难度比大家都不走的那条路要高。
所以,做事情要顺畅,先考虑变量是多是少,要稳妥起见的话,那就去考虑变量少的那条路,然后,你必然要更耐心。
比如我写东西的时候,我不会像别人那样要思考什么内容是人看得比较多的,我也不想思考今天写什么,我不会贪图享乐来寻求大家都走的那条路。
我只是坐下来,感受大家都不愿意感受的变量动态,比如我一坐下来,我想表达什么,然后发生了什么,我会怎么处理,我处理的时候大脑的构想是什么,各种方式的发展是什么,发展下去又会如何?就这样,大脑四通八达,自然流露。
当然,我会限制自己不要想得太远,否则,做了几小时都不可能出东西。
所以,我反弹来反弹去,有时候先写,不对就删掉,有时候现在大脑假设,可以了,就出来了,不对,又删去。
所以,慢慢会进入到过程中。
熟能生巧,然后就是四两拨千斤,像我写到这里,就非常的自然。
节奏感很爽朗。
所以,如果我们一开始做东西的调性是贪图享乐,走人最多的那条路,变量最多那条路,我们可能写东西的效率很高,但是会写出一堆垃圾,比如垃圾的流水账,或者换着术语来拼凑出很多字的废话。
那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不管你从事什么事情,开端最好不要掉入惯性里面,否则,我们就容易不思进取,而只是重复了昨日的陋习。
就拿化妆来说,我们不妨不按照昨日的想法来,而可以慢下来,提前起床,然后尝试感受不出错的化妆,那肯定是忠于自己的脸特色来化妆,所以,我们先感受自己脸的优缺点,慢下来,感受自己的着急,感受到自己不容易以后,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了变量少的状态,也就是走少有人走的路,这时候,你会感受到各种灵感,然后会尝试,会假设,如此来回,你就已经行动中,慢慢的,看起来更慢了,实际上,你化得更好了,并且,效率实际更高了,因为你平时可能弱化了自己的个性,而现在,你把自己的特色都提上去了,重点是,你在化的过程中,你更加认识了自己,整理了大脑的抽屉,那么,一天下来,你做什么都更有条理,灵动。
所以,感觉到难的时候,正好是好时候,那是进入入口了,然后要做的就是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