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射版的J15T要批量下线了?

J15T的存在,从具体时间线给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的记忆来看,没有5年也有4年左右了。因为这牵扯到陆地模拟弹射线的面对面PK 的关键问题。而要当面PK出一个高低,那么至少需要2架J15T,也就是J15的弹射版来做对照试验。考虑到弹射的具体次数庞大而且必须有备份,那么进行陆地试验的早期J15T,至少有4架甚至有5架左右是正常的。而关于那场蒸弹和电弹的世纪大PK,最终的结果也是明摆着的。据说按照要求,对比弹射100次再最终总结;而实际上对比弹射到90次以后,蒸弹方面的人干脆已经不看数据了。哪一方具有优势一目了然。据说实际参与弹射试验和拦阻试验的飞行员的现场评论基本都是:一旦习惯了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绝不会没事再去体验蒸汽弹射和油缸拦阻。两者的感官差距实在太大。参与实际弹射和拦阻的几架J15T本身不会发表评论。

但是从他们的机载电脑上下载的数据,肯定也与飞行员有差不多的现场体验。在对比试验得出最终结论以后,应该还进行了大4位数的,另外电磁弹射的系统性和全面可靠性试验。期间据说创造了多项新世界纪录。比如首次电磁弹射30吨以上满载的J15T。而超级大国不论在陆地上还在福特号上,从来不敢弹射30吨的F35C,最大只敢弹射25吨级的轻载机;而且不敢轻易的变化弹射吨位。一旦变化吨位弹射,就必须经历3个小时以上的系统重启,包括让储能飞轮停转和再次加速!这就很尴尬了。而这几架试验型和J15T在经历了数以千计的各种吨位的弹射,没有出现过任何系统故障。最终把这几架做试验的J15T,全都提前弹够了设计寿命。除了说明全新的电磁弹射系统和电磁拦阻系统实力惊人之外,也说明J15T早期试验版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都是非常过关的。

不过早期试验版是一回事,最终的量产版是另外一回事。早期几架J15T是有各方位的证据可以证实确实存在过。但是J15T的量产版却一直没有出现。倒是出现过J15的电战咆哮版,但是无法证实是弹射体制的。前一阵出现过外部是草绿色的新J15进行飞行测试,原本以为是J15T弹射版的新下线机,不过后来证实仍然是滑跃版本。不过某单位主动放出了一架正在生产线上的新机。看驾驶舱整体形状,确定无疑是SU两拐系列自产版正在生产线上的新机。但是有两大特点,确定是陆基版的11B和16系列都没有的。第一点就是草绿色的防腐底漆。这应该是一种专门防海上盐雾腐蚀的专用底漆,为各种喷气和螺旋桨发动机的舰载机专用。一般陆基飞机都是传统的黄色底漆,差异一目了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该新机座舱盖的两侧,明显有2个突出的扶手。在作战飞机的驾驶舱内部,任何固定的部件都有专门的用途,绝不会平白无故多出2个扶手。一般的陆基飞机甚至滑跃型舰载机都不会有这么2个扶手。有这种扶手的飞机,只有弹射型的主力舰载机具备。

目前全球现役弹射型舰载机,在弹射过程中,都不需要飞行员的双手去碰触操纵杆和油门杆。所有弹射期间的油门和气动操纵面的位置控制,都由自动程序负责。如果弹射期间飞行员的双手碰到操纵杆和油门杆,反倒会增加弹射期间的风险。因此弹射开始时,需要舰载机飞行员两手向前抓住扶手固定,然后弹射起飞。弹射离舰后再恢复手不离杆的操作。而两手抓住驾驶舱内部的扶手,也等于向舱外的弹射指挥员显示:我已经做好了弹射起飞的准备,可以立即“走你”了!现在生产线上的新机首次出现了弹射扶手,说明J15T确实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不仅仅只生产几架试验版本。J15T的批量下线,也说明新大船确实是电弹电拦阻的载机大舰。不会出现一些人说的,造着造着又出现一个大翘头。一艘新大船应该可以搭载45架左右的主力重型舰载机,由于早期的隐身舰载机数量还少,那么一艘新大船至少需要配备36架左右的J15T,具备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如果电弹型新大船先来4艘,那么J15T就至少需要144架以上;可以和海东青并列服役到20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