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拒掉剑桥,和未婚妻携手NYU

基本背景和录取结果
北京大学
GPA:3.45
英语:托福96(27+23+23+23) GRE 150+170+3.5 Sub:92%
暑研:剑桥大学 Jonathan Nitschke
文章:一篇二作,一篇共一,一项专利
录取情况:剑桥大学、纽约大学
前言
时间平静得走到了4月15日,也淡然地接受了预期的申请结果,回想这几年来的大学时光,充实与忙碌是我的主旋律,在多条道路上并行的我接受了“舍得”二字的考验,也提前明悟了未来的人生道路。申请是一场战役,但我更愿意把它比作旅行中的一段路途,无论平坦还是坎坷都是要走的,也都会走过去的;也不像是高考,没有所谓的“失败”,只不过是沿途的风景不同,体会不同,行囊里揣着的东西不同,在未来的岔路口又可以重新汇合。淡然处之,人生方在初始。
1.决心出国
在决定出国之前,难免要有许多纠结,心里放不下的一方面是非常稳妥的北大保研机会,另一方面是父母和家中老人。5年的博士生涯说长不长,大学4年忙忙碌碌地也过来了,感觉入学恍如昨日;说短也不短,对于高龄的老人来说,又有几个五年,身在如此敏感的化学专业,又怎能保证常回家看看。然而国内的科研竞争形势,大学里的科研岗位越来越偏向于国外留学归来的科研人才,如果留在国内不能跟着很牛的导师,发表数量多或者影响大的文章,那么博士青春的性价比就会大打折扣。同时,能学到一些美国先进的技术,感受国外的科研生活,对于我这个从小在中国教育制度下长大的孩子,充满了诱惑力。永远忘不了每年年夜饭上,爷爷对我殷切的期望,“老臧家要是有一个大科学家该多好”。世界那么大,趁着年轻,还是要多去闯闯吧。
坚定了出国信念之后,我立即对比北大的各个课题组情况以及自己的科研兴趣,在与多名师兄师姐的沟通后,加入了黄建滨课题组,跟着卡卡师兄做科研。同时,我报名听了好几家留学机构的讲座,最终选择了世毕盟,一是往届师兄师姐多数选择了它,对于化学申请的经验肯定极其丰富,历届学生组成了它小小的化学圈子;二是与这里的老师沟通时,他们总能推心置腹地为你分析,即使你还没有决定报名。
2.多路并行
在报名世毕盟之前,我除了科研一事之外,还兼顾着许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学生会、经双还有爱情。从大一的外联小部员,我清晰地领略到了在与人沟通谈判中所带来的乐趣,那是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双方带来切实利益的感觉。再到大二我作为副主席举办多种活动,与其他学院精英合作,那一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三时,虽然世毕盟的老师已经建议过我放弃竞选主席,大三这一年对于申请极其重要,但是学工对于我已经无法割舍,一是在于社交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成为了一份传承,在家里住得久了的人,自然会明白如何改善这个家。
经双学习完全是出于兴趣,确实是对化学博士申请没有任何帮助的,即使在本专业刷GPA上也没有什么关联。但是能够亲身聆听各个经济学大佬对于全球和本国经济的见解,能够了解对于投资极为有用的知识,这对于我未来人生的发展极为重要。有时候我不需要完全吃透一门课,我听懂了老师的精华与结论,甚至是一句关键的话,对我也是受用无穷。后来我在撰写科研成果的专利时,这方面的训练给予了我极大帮助!
大三这一年我确实过得无比忙碌,熬夜的日子数不过来,也在这一年我的英语成绩始终无法考出来。必须承认的是托福考试在于能力也在于刷题,GRE在于单词也在于刷题,大三这一年我始终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总是在临阵磨枪,失意考场。成绩最高的一次,还是在英国暑研回来,语感最好的时候。但这一年的经历确实带给我许多收获,很多都无法言表,但是我一直相信它们总会在未来开出美丽的花儿,即使重新走过,我也会选择依旧。生来自由,无悔即可。
3.科研为先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我短期失联,那我不是在做实验就是在补觉。决定读博士的人一定要先确定自己是热爱科研的,不然光是应付每次组会都将是极其痛苦的。我大二开始做科研,从最开始师兄说什么我做什么,到后来跟师兄讨论一起做什么,再到最后在某个点有自己的特殊理解和技能后,我建议师兄师姐做什么,这个过程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这段过程也让我坚信,读博士即使换个方向也能顺风顺水。
我这三年的科研生活由衷感谢课题组里培养我的卡卡师兄,他不会把我当作一个完成任务的伙计,而是像老师一样,一点点引领我,让我自己悟出科研应有模式。在我申请暑研和本研的时候,他也会把已经成形的思想讲给我听,让我最快速地掌握了所在领域的大背景情况,以及所属课题的发展状况,让我最快地掌握科研技能。可以说,我之所以在申请之前,能拥有有竞争力的科研背景,卡卡师兄居功甚伟!
暑研的三个月时光是最令我怀念的。凭借着大三发表的一篇二作文章,许多教授都对我很感兴趣,我暑研的选择面非常广泛。收到剑桥做自组装的大牛教授的积极回复后,我更是不再犹豫地做出选择,感谢好运让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体贴非常有学术激情的老板。在国外确实科研氛围不一样,非常的自由,一切工作全凭自觉,积极地努力就一定会收获积极地回报。中国人的刻苦努力在国外很容易就受到外国人赞赏,但也同样过度地努力会让他们难以理解。work&life,这是我在国外上的最关键的一课,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真的让科研变得无比轻松惬意。当然,暑研有所成果也是获得高质量推荐信的关键,通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我在临走前成功帮助师姐完成了一个科研课题,也收获了老板的高度赞赏。很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原因,后续关于材料的应用部分我已经无法再继续完成,带我的师姐也面临着毕业压力,这篇文章终究在申请前没有开始准备。
4.网申阶段
带着残疾的英语成绩和绩点,我就这么凭着自己的科研实力壮着胆子进入网申阶段。说实话,也确实跟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姐姐和mentor(Berkeley Chem. PhD)商量过要不要gap一年刷英语,但是时间不等人,女朋友在美国只读2年的硕士,异地一年对我们两个人来说实在太久。选校对于博士来说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选导师,大面积撒网的前提要是每个学校都有你想跟着的导师。当然本着中国人的名校情节,我只留了2所保底校,剩下的名额全部交给了化学排名前20的学校,只要中一个奖就是最好的结果,不中也可以坦然。最后虽然接到了一封封拒信,但是所幸拿到了剑桥的offer和纽约大学的高额奖学金offer。在英国可以回到暑研的课题组,在美国可以跟女朋友同校,也算是非常圆满了。
5.爱情
大概率的,我还是会选择纽约大学读博,无关事业与理想,只在于对这份爱情的坚守。从同一个城市学校走来,还能到同一个城市学校生活,从校服变婚纱,从年轻到老年,爱情需要经营,也需要呵护。青春短暂,我们都没有几个五年可以荒废,也没有几个五年可以分离,不想因为未来的未知而给这份感情带来任何裂痕的可能。科研不同于其他行业,脑力工作者躺在夏威夷的沙滩上也可以想idea。如果可以,能够一直守在她的身边,给她一个温暖的家,我想这是一个男人应该肩负的责任。世界那么大,我想和你一起去看看。
6.关于GGU
大三上学期,我报名了GGU,这对于我忙碌的大三生活简直是救命稻草。mentor早早地帮助我建立了清晰的任务线,也指导了我前期有条不紊的资本积累,偶尔在科研方面我们也有所沟通。培训师姐姐更是极其靠谱,签证、英语考试、申请进度提醒、日常监督,甚至帮助我翻译了在办英国签证过程中的出生证明,实力虐翻了我的英语。培训师姐姐的邮件是我申请路上的明灯,做实验的时候容易忘记申请,只需要回看邮件就好了,让我充满安全感。所以我在大三的时候依然在全身投入地做科研,抢文章发表进度。
除此以外,世毕盟专业的申请指导课程也为我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和清晰的思路。刚刚开始准备申请时的许多基本问题、暑期科研申请的目标流程和最终网申的步骤,经过申请课程的学习,就能形成计划。世毕盟还会在各个时间节点请学长学姐进行各方面的讲座,主题全面且内容充实,很有帮助。即使在申请结束后,依然能对我办理签证,租房等提供帮助。
7.写在后面
最开始让我写申请总结的时候,我是拒绝的。主要是感觉申请结果不如同级大佬们理想,怕误人子弟。但回忆的小车一旦开启,就刹不住了。算是把个人的申请经历整理下来,供后人参考吧。此中取舍,全看个人,我心无悔,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