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一个备考遴选两年终于成功上岸的新进公务员的经验分享


2014年7月,在某大城市打拼一年后回归家乡,回到母亲的怀抱。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固然美丽,但如浮萍般无处安放的情绪久久不能释怀。回到三四线城市,第一个决定就是在当地找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
恰逢省考,被家乡某局级单位网站所吸引,按专业报考了自己心仪的岗位。考前刷了两套题,找了找感觉,拎着笔就进了考场。靠着自己多年学习的积累,以笔试第一的成绩顺利进面。意外进面引起了母亲的高度重视,接连给我报了两个面试辅导班,一刻不停息足足练够了一个月,天天都在磨嘴皮子,终于以考场第一的成绩成功上岸。
就这样迷迷糊糊的进入体制内,上班以后才发现报考的岗位和我的专业并不十分对口,因遴选要求两年基层工作经验,得以安安生生、浑浑噩噩度过了两年碌碌无为的生活。自由、懒散、清闲的生活让我瞬间进入三四线小城市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工作没有压力,靠父母大半生的积淀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但偶尔,总会感觉现在的自己难以融入家乡的生活。曾经的同学,学习好的、能力强的,基本都留在了一二线的城市。每到过年过节,连个好玩的地方、好吃的饭店都找不到。自己二十多年学到的知识毫无用处,即便是干的再好,也会让人有“这种工作谁都能做好的,你到底能比别人强多少”的想法。现实确实如此,经济学研究生出身的我,从事财务工作,特长难以发挥,写作能力得不到锻炼。看病难、考学难、娱乐难,各种矛盾积累,让我终于想要通过遴选改变现状。
两年以后,遴选如约而至,我同时参加了中央遴选、省遴选,既是练笔,也是双保险。选择了一个非常适合我的遴选课程,考前一个月开始准备,按照课程要求,边听课边练习。我习惯记笔记,基本上边听边记,一节课两个半小时,我大概需要四个小时才能听完,课程听完还要消化吸收,十节课基本上能够复习两遍。进考场前,我还在看课件。遴选的改卷标准我一直挺迷惑的,省遴选我感觉很好,但却无缘进面,中央遴选感觉考砸了一样,却成功进面。由于笔试、面试不公布排名,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有无优势。但进面给了我信心,让我知道我还是有能力的,我可以去到更高的平台,仿佛像高考一样兴奋,天高任鸟飞。尝到了笔试的甜头,立即报名了面试一对一的课程,但由于时间紧迫、长期不在状态、最后一个面试、辅导班没有押到题目等各种原因,没有进入考察。在这里简单说想面试的情况,给想了解的同学们提供参考。我报考的岗位还是财务岗,我能了解到的同单位其他岗的笔试成绩有八十加的,我是六十多,我想我大概是压线进的面吧,面试是三道公共题,两道专业题,专业题是类似简单论述题的性质,如果你不了解,基本面试就不能及格。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报考岗位匹配性高的岗位。
有了第一次进面的经历,坚定了我以后参加遴选的决心,仿佛不参加考试就对不起自己一样。第二年,我日常开始练字,我发现字迹真的对分数影响挺大的。改卷时间很短,短至几十秒,长也超不过两分钟,这么短时间除了看下首尾、结构,剩下的就是字迹和卷面了。我是属于小学生字迹,考试很不占优势,看着很费劲儿,我就尽量往大了写。平时会注意看一些政府官网的文章,记一些万能的标题、对策、习语。大概考前两个月,开始报名了遴选课程,比第一年更多的听课、写作,大概写了十来套题吧,基本上提笔就来,思考时间缩短了很多。这一次,中央遴选没有进面,省遴选进面了,报考了专业相符的岗位。吸取了第一次面试失败的经验,这次面试的准备我更加注意练习,多说多练,没事了就找人模拟,终于又找到了省考面试时的状态。终于,这次成功上岸!
连续两年遴选考试的经验就是,一定要报名辅导班,特别是在两办以外、平时不接触材料的岗位工作的同学。辅导班基本上能帮你把握热点,快速提高考试技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