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的丧钟——攻顶打击
纵观兵器发展史,矛和盾的斗争一直在螺旋上升之中。不过,如果说水平面上的“矛盾之争”尚且是容易形成均势的话,那么来自天空的问候——从天而降对于顶部的打击,就成了装甲防御的噩梦。对于这一点,孙子兵法就早有预言:善攻者,攻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如今,越来越多的空中打击和地面发射具备攻顶能力的弹药,日益为装甲奉上越来越难通过的考验。
那么,为什么装甲防御最难实现对顶部的防御呢?而为什么攻顶战术如此早被人们认识到它的潜力,却经历了很多年才得以发展成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顶部是最难加强的防御——重力作用的影响
我们知道,任何房屋,封闭式装甲载具,都有“天棚”的存在。但是,天棚比起胸墙,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天棚不能脱离于支撑材料而独立存在,而墙壁却可以靠自己的自重和地面接触保持稳定的存在。因此,历史上从来都是横向的防御容易制造,而纵向的防御却难以制造。


对于载具而说,增强车顶/船甲板防御还意味着重量向上侧分布,而一个重心越靠上方的载具,在行动中就越容易发生横向晃动,甚至危及行驶安全。因此,无论是装甲车还是装甲舰,建造装甲顶棚时都必须要考虑到重心高度,而且要时刻避免重心过高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虽然重力是装甲的天敌,但是重力却是打击武器的重要“助推器”。由于重力加速效应,越高高空降落的弹药,加速的效应越明显,尤其是良好设计的气动外形可以有效提升终端速度,最后在强大的动能之下砸穿薄弱的棚顶,造成有效的杀伤力。



但是,既然这么早就有人意识到了攻顶打击的重要性,可是为何攻顶打击如今才得以普及为有效的反装甲战术呢?这个和武器弹药和制导体系有较大关系。

攻顶打击需要良好的制导体系
一般来说,在地面/海面之间的战斗中,如果不依赖观测飞机,那么以地面瞄准敌方显然是只能看到敌方垂直于地面的一侧,而难以看到顶棚位置。同时,由于炮弹在空气中飞行,受到重力的影响产生一个抛物线弹道,在起初的平射段精度最好,而攻顶却需要它的下降弹道,在过去缺乏精确制导技术前,通常难以实现攻顶。


所以,在过去瞄准系统难以直接瞄准顶棚的情况下,美国陶2后期型导弹为了追求攻顶打击,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设计:向下式战斗部。这样设计的导弹在沿用瞄准线式制导下,会飞掠敌方坦克的顶棚,然后连续引爆2个战斗部,第一个用来炸开顶部的爆炸反应装甲,第二个用来打穿顶棚。不过这种设计的导弹用途过于狭窄,只能攻顶打击坦克和装甲车,对于反坦克导弹经常打击的地面地堡、低空直升机一类目标就很不适合。而且,这种模式要求导弹必须要平行飞过敌方坦克上面,使得城市战斗里常用的高打低反坦克战术反而失效。



制导系统发展使得地面发射攻顶武器最后成为实际可行手段
最终解决地面发射武器攻顶打击还是得由信息化制导系统来实现,目前有三个手段实现地面发射的攻顶战术和指导模式:
1、通过光学/红外成像系统录制敌方车辆特征,然后导弹计算机操作导弹完成接近目标并拉升弹道,再俯冲打击坦克顶部的战术动作。典型产品是美国FGM-148标枪导弹和中国HJ-12导弹。HJ-10这种人在回路通过光纤控制的导弹也算是此类产品。

2、发射末敏弹。末敏弹是过去集束炸弹的一种升级版,每个子弹头都有自己的搜索和轨道控制能力,可以自己搜索敌方坦克并朝着坦克顶棚和发动机顶盖飞去,有效摧毁敌方坦克。

3、无人机制导炮弹或火箭弹。如今大量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投入使用后,除了用机载武器打击敌人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无人机的激光照射器为地面发射的制导炮弹引导,在反坦克方面就能让以下落弹道飞行的炮弹飞向坦克顶部造成极大的破坏。


对攻顶打击的防御——主动防御大于被动防御
面对汹涌而来的攻顶打击,无论是主力舰还是坦克车都是难以抵挡。但是不能反抗的装甲载具是没有用途的,为了在攻顶打击幸存下来,靠加厚顶棚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能够抵御这种打击只有主动拦截技术。在过去,军舰就是靠转型主动防御而放弃了重型装甲的。



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围绕着装甲单位的攻防,仍将持续,而对抗的重点,将从甲弹的“强强对撞”转化为信息化加持下的“见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