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装甲的丧钟——攻顶打击

2022-08-19 12:25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纵观兵器发展史,矛和盾的斗争一直在螺旋上升之中。不过,如果说水平面上的“矛盾之争”尚且是容易形成均势的话,那么来自天空的问候——从天而降对于顶部的打击,就成了装甲防御的噩梦。对于这一点,孙子兵法就早有预言:善攻者,攻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如今,越来越多的空中打击和地面发射具备攻顶能力的弹药,日益为装甲奉上越来越难通过的考验。

那么,为什么装甲防御最难实现对顶部的防御呢?而为什么攻顶战术如此早被人们认识到它的潜力,却经历了很多年才得以发展成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顶部是最难加强的防御——重力作用的影响

我们知道,任何房屋,封闭式装甲载具,都有“天棚”的存在。但是,天棚比起胸墙,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天棚不能脱离于支撑材料而独立存在,而墙壁却可以靠自己的自重和地面接触保持稳定的存在。因此,历史上从来都是横向的防御容易制造,而纵向的防御却难以制造。

君士坦丁堡狄奥多西城墙。历史上,大城市的城墙都可以达到10多米厚,水平方面想靠蛮力突破迄今都是难以实现的事情
德国二战大西洋壁垒废弃的混凝土堡垒,可见现代堡垒为了增强对空防御增厚了顶棚,但是由于自重很大,顶棚也需要坚实的基础支撑,这使得全重大幅度增加

对于载具而说,增强车顶/船甲板防御还意味着重量向上侧分布,而一个重心越靠上方的载具,在行动中就越容易发生横向晃动,甚至危及行驶安全。因此,无论是装甲车还是装甲舰,建造装甲顶棚时都必须要考虑到重心高度,而且要时刻避免重心过高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古代攻城采用的攻城塔,很多设计中有重型的装甲门楼,以抵御防御方的打击,但是由于重心过高,对方只要施加以沟壑或其他障碍物,就可令其翻车或陷入陷阱而失去战斗力。之后攻城被更加轻便的云梯取代
瑞典瓦萨号因为重心过高,第一次试航就严重倾斜进水,宣告沉没
有时候轻护甲军舰也会受制于重心过高的危害。日本为了规避华盛顿海军条约,在不足千吨的鸿级水雷艇上加装过多武器,导致著名的友鹤事件,船只直接在航行中倾覆。

虽然重力是装甲的天敌,但是重力却是打击武器的重要“助推器”。由于重力加速效应,越高高空降落的弹药,加速的效应越明显,尤其是良好设计的气动外形可以有效提升终端速度,最后在强大的动能之下砸穿薄弱的棚顶,造成有效的杀伤力。

高脚柜炸弹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高空投放的钻地炸弹,曾经击毁了很多德国加固的地堡、隧道,但最有名还是击沉了提尔皮兹号战列舰
古斯塔夫巨炮的7吨级穿甲弹(实际上类似于钻地弹)曾经击穿了30米的岩土炸掉了苏联塞瓦斯托波尔的弹药库
美国战列舰超重型406mm舰炮。在二战中的理论,战列舰不再是在水平射程内开炮,而是会利用炮弹下降弹道打击敌方战舰顶部甲板装甲,形成更有效的破坏,此时重型炮弹末端垂直下落的弹道更有利于砸穿装甲

但是,既然这么早就有人意识到了攻顶打击的重要性,可是为何攻顶打击如今才得以普及为有效的反装甲战术呢?这个和武器弹药和制导体系有较大关系。

攻顶打击需要良好的制导体系

一般来说,在地面/海面之间的战斗中,如果不依赖观测飞机,那么以地面瞄准敌方显然是只能看到敌方垂直于地面的一侧,而难以看到顶棚位置。同时,由于炮弹在空气中飞行,受到重力的影响产生一个抛物线弹道,在起初的平射段精度最好,而攻顶却需要它的下降弹道,在过去缺乏精确制导技术前,通常难以实现攻顶。

传统坦克炮的瞄准镜视野。由于是在地面观察目标,所以武器瞄准也只能选择瞄准敌方垂直于地面的侧面和正面,无法直接瞄准顶棚
传统线导式反坦克导弹为“制导到瞄准线”技术,将飞行的导弹和瞄准基线保持在同一轴线上命中目标,该种模式很难直接瞄准顶棚打击。

所以,在过去瞄准系统难以直接瞄准顶棚的情况下,美国陶2后期型导弹为了追求攻顶打击,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设计:向下式战斗部。这样设计的导弹在沿用瞄准线式制导下,会飞掠敌方坦克的顶棚,然后连续引爆2个战斗部,第一个用来炸开顶部的爆炸反应装甲,第二个用来打穿顶棚。不过这种设计的导弹用途过于狭窄,只能攻顶打击坦克和装甲车,对于反坦克导弹经常打击的地面地堡、低空直升机一类目标就很不适合。而且,这种模式要求导弹必须要平行飞过敌方坦克上面,使得城市战斗里常用的高打低反坦克战术反而失效。

TOW2B导弹,可见2个战斗部都是向下瞄准的
最近名声大噪的NLAW反坦克武器只有一个向下安装的战斗部,因此它只有掠飞攻顶一个模式,这也导致它不适用于传统反坦克火箭筒居高临下打击房屋下方目标的攻击模式

制导系统发展使得地面发射攻顶武器最后成为实际可行手段

最终解决地面发射武器攻顶打击还是得由信息化制导系统来实现,目前有三个手段实现地面发射的攻顶战术和指导模式:

1、通过光学/红外成像系统录制敌方车辆特征,然后导弹计算机操作导弹完成接近目标并拉升弹道,再俯冲打击坦克顶部的战术动作。典型产品是美国FGM-148标枪导弹和中国HJ-12导弹。HJ-10这种人在回路通过光纤控制的导弹也算是此类产品。

FGM-148结构说明

2、发射末敏弹。末敏弹是过去集束炸弹的一种升级版,每个子弹头都有自己的搜索和轨道控制能力,可以自己搜索敌方坦克并朝着坦克顶棚和发动机顶盖飞去,有效摧毁敌方坦克。

国产120MM迫击炮末敏弹,使得迫击炮也能有效打坦克

3、无人机制导炮弹或火箭弹。如今大量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投入使用后,除了用机载武器打击敌人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无人机的激光照射器为地面发射的制导炮弹引导,在反坦克方面就能让以下落弹道飞行的炮弹飞向坦克顶部造成极大的破坏。

激光制导炮弹成本相比滑翔GPS炮弹低,在无人机和特种兵照射下可以有效打击机动的坦克

对攻顶打击的防御——主动防御大于被动防御

面对汹涌而来的攻顶打击,无论是主力舰还是坦克车都是难以抵挡。但是不能反抗的装甲载具是没有用途的,为了在攻顶打击幸存下来,靠加厚顶棚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能够抵御这种打击只有主动拦截技术。在过去,军舰就是靠转型主动防御而放弃了重型装甲的。

现代战舰以防空导弹、近防机炮取代了过去的装甲被动防御系统
未来,车载地面防空高能激光,是有效抵御敌方低慢小无人机和末段弹药的手段,但因为激光不擅长全天候作战,使得激光防御目前还没有推广。
这张著名的主动防御测试动图可以看出主动防御对于各类弹药包括攻顶弹药的巨大拦截潜力

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围绕着装甲单位的攻防,仍将持续,而对抗的重点,将从甲弹的“强强对撞”转化为信息化加持下的“见招拆招”。

装甲的丧钟——攻顶打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