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话屈原
前言:今天是端午节,先来祝大家端午节安康!人人都有大粽子吃!
端午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带彩绳,贴彩纸和艾草,寓意吉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楚辞》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璀璨明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在1953年,也就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决议通过,将屈原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年少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他生于春秋战国,那是一个集刀光剑影与思想艺术于一体的时期,虽说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成了摆设,但是 周朝礼法的余威犹在,个性仍戴无形枷锁,想要去触摸自然奇幻,神鬼怪谈,只得前往南方的楚地,这片远离周王畿的土壤上拥有最多的自由与想象。 在这样的历史大舞台之上,屈原登场了,一种名为“浪漫”的风格开始竞相涌现在文人墨客们的笔尖之下。 屈原是楚怀王的臣子,参与变法改革,心中怀抱着深远的理想,然而,楚怀王中计被囚于秦国,在顷襄王上位后,屈原更是被处处流放,人生从此坠入低谷…… 人生崩溃性的时刻中,屈原仍是积极的、自主的。他在《离骚》中挥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心中追求的东西啊,多少次死亡也不惧惮。又或是前路无望、所求渺茫,亦不曾有片刻动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甚至能给这样灰败的境遇涂上瑰丽色彩:“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人穷志屈又如何,他要令凤凰翱翔,看云层掀空,让斑斓奇景充耀天际。
他活在富饶的精神世界中。哪怕身处寒窟,哪怕遭受朝廷无穷嘲讽,哪怕后人不解,以为他脆弱又自恋。
可他就像打自己脸似的以投江告终。荒诞背后,谁又能体会到在他心中,自己千万个无所谓,国家一丝一毫都不可辱。
因为那时,三四十年前在楚怀王带领下成为了战国最强的楚国,竟生生走到了穷途末路的一步。趁楚国朝廷昏庸,秦将白起率虎狼之师漫山遍野地涌入楚地,两年间势如破竹,最后竟连首都郢都也失陷,都城内的楚国先王之墓尽遭焚毁。后世之人不加多想,自然难以体会其中不可再苟忍的痛与悲。
无论如何,屈原以赤子之心走完一生。滔滔江水流,而他不再孤独。五月初五,原是民间进行图腾祭祀的古老节日,两千年来百姓却为了他,演化成了专门纪念他的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一天,屈原永远淹没在了滔滔江水之中,老百姓深深地爱戴着屈原,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便用粽子来投喂鱼虾。 屈原的舞台落幕了,但他高尚的魂灵将永存于世人的心间,他永远是舞台最中央的焦点,永远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漫漫暗夜中最璀璨的明珠,黑暗残破的世界中永不熄灭的,象征光明与温暖的夜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