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杂谈| 易经中的“得位”,理解书法中的交流与点拨
(某次书法热点讨论事件中)
网友:我这几天在评论区里,力求能对于书法有正向的传播,对于对有书法错误理解的人耐心讲解,但是见识到了非常多自以为是,满口阴阳怪气,不谈论只喷话的人。说实话,我对于中国书法在大众中的现状深深的失望😔也许它一直存在,但此刻我才更鲜明的意识到
小为:你的热忱和好心,是值得欣赏的,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可当我们想让这份热忱持续下去,就需要点智慧了。
看一下你这个思维方式,【我好心好意】→【他们根本没有心】→【我不会再做这件事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帮助到你或者帮助到你想好心好意做的那件事吗?似乎没有。
我们过高地期待和想象,有可能带来的是放弃。比如一个小孩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救死扶伤,长大后发现世界并不如他想象中那么美好,怎么会有这么多黑暗,他决定以后混吃就可以了。
如果真的有如此的热忱,那么我们想做的“救死扶伤”,本就应该把“黑暗”、“不如意”考虑进来,我们需要的是在这当中继续改进自己的思路,方法,提升能力,捕捉机会。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不是抱着简单的做法,寄希望于它应该要完成一个“大事”喔。
提升思维,举个栗子,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要么0要么1,对吧。那么,我们要做的是让原本20%了解书法的人变成25%,我们要做的是这样一件事情。而不是质问为什么他们这几个不能好好谈论,那几个也不能冷静理性讨论,太失望了。之后我遇到“他们”,没必要好声好气,我上去就是“写什么江湖体,可笑”,承接这个又开始了新一波的情绪化争夺……原本大家在努力让20%变25%的,被这样一通操作之后,变成了24%了。你是否能理解这当中,人的变化,事物的变化,黑化的最严重,最无药可救的往往是当初最赤忱,最热血的那个孩子喔。
上文所说“之后我遇到他们”,这里的他们,你是以为你有上帝视角,去做的判断,可事实呢,你有没有可能判断不那么准确,你会不会把一个普普通通入门学书法,暂时还在写江湖体的人,给你硬生生怼成了很厌恶经典书法的人。其实谁不是从入门开始,谁又没写过这样那样的江湖体,他们是通过你高傲的发言,失望的评价走进经典书法的吗?我想,不会。他们是要看到经典书法的美好,带给他的触动,或者是因为你能理解他的处境,明白他的状态,解答他对此深奥难懂的书法的困惑,他会因为你,走进来这个世界。你再回头看看你这个评论的样子,谁会因为这个样子想走进来?
“对大众深深地失望”,背后是你的高傲。你可以说你没有,但是大众是否普遍感受到这样的意味。这句话本身或许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使用的场景,这句话我能想到的是真正站在书法发展前沿的大佬,深耕几十年,在一次内部几个大佬研讨的时候发出的一些感叹,或者是某一本比较深度分析美学之类的书籍所表达的一种感慨,这是得位的。易经当中有一个说法,叫“得位”,同样的做法,在不同的位置,它会显示“好事”,也会显示“坏事”。这句话是否适合我们原本就平等的书法爱好者,对话过程中,对着他们强调失望失望失望吗?我想,在这一刻,它是不得位的。
这里再提多一个思维,“对有书法错误理解的人耐心解析”,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功课是不少的。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我之前一篇专栏《书法爱好圈中人群交流变化》,你想要解析,首先你需要理解他处于什么位置,他往前一步是要往哪里走,而不是拿着你那个认知,直直地怼给别人的喔。
另外,除了技术上的讲解(这原本就在同一条路上的情况),还有另一个不同路的情况,你是否考虑到了呢?别人想着走的是A路,你还不太明白别人的想法的时候,你就急忙跟别人讲C路怎么怎么样,这是很难行得通的。这又是得不得位的问题,大师给弟子点拨的时候,是基于大师对弟子的了解,而你直接用最后的最后大师的结论去压在所有人身上,这不是点拨,是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过于简单了。
小为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给小为提供意见,这里面会有一些简单的意见,他们不会考虑小为在做什么事情,他们只会根据“别人说书法多点变化好”,就对小为说你这里这里多点变化吧;“别人说书法古拙好”,就对小为说你可以再古拙一点;“别人说取法乎上”,就对小为说你取法乎上吧;“别人说书法不能是无根之木”,就对小为说你虽然写得不错,但你要有根。诸如此类,这些话本身没有任何可错的地方,只是使用它的时候,它不得位。

也有一些能理解小为在做的事情,顺着这个方向去提出一些讨论和改善的方向,这是非常值得欣赏的。
更有一些,或许是小为现在无法理解的,日后可能有机会进一步成长了,回头才能理解,都有。反正在这里就是这么个意思,点拨别人是一门学问,不是一股脑的事情。
好啦,今天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