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用五行学说治病养生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
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下图中可见:钻木取火——木生火,火的灰变成泥土——火生土 ,泥土蕴含矿物质及金属——土生金 ,金属熔后会有水——金生水 ,水滋养树木——水生木。

五行相生,既互相滋生和助长;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既互相制约和克服;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与相克的原理在中医的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最常见“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思想。何为实则泄其子?比如吃了上火的食物心火过旺时,如果单泻心火,会不持久,上火会反复。但如果在这时因泻脾,则效果完全不同,当心火过旺时,心就会克肺,而肺则会相对虚。而脾为肺之母,这时泻脾可以做到既让心脏的火往脾走从而把火散掉,这股气同时又会输送到肺来补肺,从而使肺强不被火克,所以这种情况下泻脾有一举两得的效果,起到整体调节疏导的作用。何为虚则补其母?例如肾水生肝木,肾是母,肝是子,如果出现肝木虚弱症,不直接补肝,而是补生肝的肾才对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