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陆浑水库及其灌溉区生态带
每天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间发现的一块石头,一根兽骨,一块砖头,一片瓦片,一棵树,一座桥,一个街道名字,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蕴藏着一个优美的故事。于是,就想着用文字视频照片把她保存下来。深度洛阳游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32篇。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伏牛山,穿伊阙,经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全长264.8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
1959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深受其害。在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国家根据黄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情况、城市和人口布局情况及耕地情况,决定从治理伊河流域的旱涝灾害入手,根治黄河的洪水,决定在伊河中游的嵩县盆地田湖镇陆浑村修建陆浑水库,经过6年艰苦奋战,于1965年8月将陆浑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坝址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陆浑村西南的峡谷中,陆浑大坝东与嵩县饭坡乡曲里村的凤凰山接壤,西与陆浑岭相邻,坝高55米。陆浑水库距九朝古都洛阳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积57.9%。陆浑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水库任务是防洪、灌溉发电和供水总库容13.2亿立方米。
陆浑灌区工程为从陆浑水库引水,通过骨干工程和灌区灌排工程系统,解决区域内灌区农业灌溉及城乡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34.24万亩,1974年开始通水,陆浑。灌区工程于1970年动工兴建,1988年基本建成。灌区位于河南省西部浅山丘陵地区,跨越黄淮流域,范围涉及洛阳、平顶山、郑州三个市的嵩县、伊川、汝阳、偃师、汝州、巩义和荥阳等七个县市,共计62个乡镇,649个自然村,总人口188.28万人,是洛阳境内唯一大型灌区。陆浑灌区规划有总干渠、东一干渠、东二干渠、西干渠和滩渠五条干渠,总长271公里,建筑物1100多座。陆浑灌区总灌溉面积89333公顷。1986年,总干渠自陆浑至汝阳县内埠,全长45公里。东一干渠自内埠起经伊川、偃师、巩县至荥阳汜水河,全长138公里;东二干渠自汝阳县内埠至汝州市安沟水库,全长52公里。1994年修建西干渠,自梁圪垱至伊川县鸦岭,全长64.7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2立方米,灌溉面积11180公顷。陆浑灌区工程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
陆浑水库及灌区自建成以来,结束了附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时代,百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有效地减轻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为豫西地区农业丰收起到了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全流域的生态带,光秃秃的丘陵不见了,居民乐滋滋的生活在这里,犹如江南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