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论语>中的孝悌》

论语#读后感#
文字|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封面|Annie Spratt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论语》讲述了很多百世无易的为人品德,描绘了机敏的处事方法,提出了深邃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其中的很多概念,至今仍与时代相结合,常读常新。这里面,我想浅谈一下“孝悌”。
“孝悌”,分两方面,一是对父母称孝,二是对兄姐弟妹称悌。孝悌一词,引申为人对家庭的道德义务,是人在家庭方面的道德准则。
在《论语》里,仁、礼、忠、孝、义、政等,这些概念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有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这里认为,仁的实现与弘扬必须通过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在这里把国家治理的方式等同了家庭关系本身。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孔子认为不忠的人,不能称之为仁人。
我认为,仁、礼、忠、孝、义、政等概念,它们的关系之所以紧密,全因为“孝悌”是《论语》最底层的逻辑,它是“仁”的本质,是“礼”的基础,是“忠”的起源,是“政”的施为。
《论语》中的“孝悌”是如何延伸到其他的呢?这个逻辑是如何构建的?
从社会现实来说,周代当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分封宗法制为应用的政治体制。在这一政治体制中,权利与财富的继承、分配依据的是血缘。国家的建立,阶层的划分,其背后是血缘,而不是才能或其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国是一个更大的家,家国是同一构造的。换而言之,周代的政治、文化是依附于生物属性的。
从孔子的立场来说,周代到了孔子所生活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去了统御四方的能力,诸侯依地起势,割据争霸,分封宗法制遭动摇,战乱频繁,名不聊生。在这动荡的时代里,作为小贵族的士阶层,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固。以孔子为首的儒家,表达了士阶层的志趣诉求:维持自身地位、恢复社会安定。简而言之,恢复到西周时期。孔子所说的“周礼”,并不仅是指“礼仪”,更多的是指西周时期的社会秩序。而西周的社会秩序,那就是以血缘为主导的分封宗法制。
《论语》中“食不厌精,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表达的就是士阶层的志趣。
所以《论语》推崇的仁、礼、忠、义,是来源与西周分封宗法社会的,而分封宗法社会的底层逻辑就是家族血缘。这也造成了“孝悌”成为了《论语》诸多概念的核心。
从推导方式来说,“孝悌”之所以是仁、礼、忠、义等概念的核心,离不开《论语》推己及人的认识态度或逻辑。
高中历史常说,《论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逻辑链条,就是推己及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孝悌是忠之本,也是仁之本。这种把社会规范等同于家庭规范的推导,就是推己及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两则的正名说法,表达了推及及人的逻辑。前则说,统治者品行优良,社会自然会改良。后则说,统治者名分正,社会才会得到治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推己及人,即以个体为样本,认识整体社会;以个体为中心,辐射改良社会。
这种逻辑为何能成立?《论语》没有具体论述,似乎是天然成立的。
如果说“推己及人”是一条锁链,那么《论语》所打造的第一个铁环就是“孝悌”。
而“孝悌”是依附于血缘的、不言自明的、人最基本的准则。它是人类最天然、最小的关系。所以被选作儒家推己及人、由个人体悟社会的起点。
为什么是孝悌,而不是友情和爱情?因为前者是在出生那一刻就确定的,后两者不是。
“孝悌”作为血缘关系的表达,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也是孔子这个士阶层的底层价值,也是《论语》推己及人的起点。
以“孝悌”为底层逻辑,为统治阶层提供了自然的,强硬的合法性。
西周的政治、文化是依附于生物属性的。生物,因各自不同的属性,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就如蚁后地位天生在群蚁之上;狮群则以家庭为单位,力壮者为首领,划分领地,但同是家庭为单位的象群却会集大群迁徙。那么一类生物,他们社会的最基本社会形态,是否从一出生就已经确定了呢?
在生物暂无进化时,社会结构是固定的。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古代奴隶、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便是政治体制最自然,最强硬的底本。这也是,从夏朝到清朝几千年嫡长子继承制不被消灭的原因。哪怕到了现代,私有财产的继承依然是按照血缘。
如果说其他生物种类里,他们与社会的关系,也即是社会结构,从最开始就已经固定,且不可改变。那么拥有思考能力,会运用工具突破生物影响世界界限的人类,我们的最基本社会结构能否改变呢?私有财产继承的血缘逻辑,这种生物的、天然的、不言自明的逻辑,是否能被人类的思想所瓦解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