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野棕榈》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因“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一生创作颇多,以小说而闻名于世。共著有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多数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一个名为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地方,如此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像我以前有读过的《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是此世系的重要之作。而现在所讲的《野棕榈》则并不在此中。
或许我也应当讲讲什么是意识流文学,但奈何我也不太懂,只能摘抄一下网络上的了。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特点是:内心独白、内心分析、自由联想、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诗化和音乐化。
也许我个人的理解是:相较于外部环境因素,其更注重描绘人物的心理,加入更多的人物内心独白。这两点我看福克纳的书感觉确实如此。
意识流文学于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中国作家中,莫言算是中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但我仔细想想我还没有看过莫言的书呢,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了。
《野棕榈》这本书其实是分为两部分的,《野棕榈》与《老人河》。看到这或许也没有什么问题,一本书两则故事很正常。但这一次奇特在于,这两则故事是一段一段互相交织的,最重要的是这两则故事之间也没有联系啊。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如何我也不知道了。
《野棕榈》描叙的是一则爱情故事,年代背景应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人河》则是一个犯人救助受困者的故事,故事背景是1927年5月,密西西比河发生堤坝决口时的事件。而“老人河”指的就是密西西比河。
而福克纳也是这样讲他这部作品的:在创作过程中就是一章《野棕榈》一章《老人河》这样子写的。这故事的一章用另一个故事的一章去对应起来,如同音乐家一样,创作一个乐曲,在曲子里需要平衡,需要对应。音乐对应法?这个我也不懂。
只是能同时写下两个故事,两个情节完全没有联系的故事,交织奏响一曲人性之歌。我是觉得很厉害的。
而对于这两个故事究竟想表达什么?我感觉我是说不出来的。《野棕榈》这个爱情故事中,一个家庭美满、衣食无忧的妇人;一个刚步入社会、有着美好前程的年轻人。在什么的作用下会选择抛弃这一切而私奔呢?爱情永远都是我难以理解的东西。但不得不说爱情的力量可真是强大。
但在当时,思想解放与女权运动影响下。女主人公夏洛特敢于反抗权威、男权主义,独立自主。都是极具进步性的啊!即使这一切的代价是死亡,也会一往直前。所以《野棕榈》看起来都是挺伤感的。当然现在感觉“女权”话题依旧也是很敏感的啊!
《老人河》中,男主人公是一个“高个子犯人”因为玩笑似的抢劫火车而入狱。长期的劳教所中的劳动生活,他似乎更喜欢这样子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了《肖生克的救赎》中那个老人,在坐了这么多年牢后,出去围墙之后早已是物是人非。最终适应不了只得自杀。
“高个子犯人”同样是如此吗?在上级都已经认定他早已身亡,被除名后,他只需要小心逃跑就能获得自由了。结果他是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的说,带着一个按上级要求救助的妇女回到了监狱的门口。而且之后还被上面判定为企图越狱,增加了十年的刑期。这种事情也许在我们看来,总感觉这是来搞笑的吧。
重新回到牢房的高个子犯人,抽着监狱长给的雪茄与狱友们谈笑风生。谈论起这个经历,似乎还是挺高兴的。也许真的只有牢房才是他的安乐窝吧!
这两则故事有着它的趣味性,也有着现实意义。不过我没有太认真地读,可以说也是太难阅读了。意识流的这种,不集中精神去看是真的看不懂他在讲什么啊!或许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还是《喧哗与骚动》,用不同的人物视角、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叙述着同一件事。那种空间与时间的蒙太奇,有趣,是没有下方的注解你都不知道在讲什么的经历。
《野棕榈》当然同样的有趣,只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是需要再去读一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