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外科-泌尿外科-肾上腺疾病
嗜铬细胞瘤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可以持续或间断产生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代谢紊乱;
病理:
10%恶性、10%是双侧肾上腺受累、10%是肾上腺外;
大多为良性;80-90%发生于肾上腺,其他部位的最多位于腹主动脉旁;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可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只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主动脉旁嗜铬体除外);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
阵发性高血压-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血压骤升,>200/130mmHg,伴有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每次持续一般数分钟;发作过后有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皮肤潮红、流口水、瞳孔缩小;可能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重;
持续性高血压-从阵发性发展而来,或有阵发性加重可能考虑本病,否则不易与高血压病鉴别;常用降压药无效,但对血管扩张药物有效;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血压波动大、可有体位性低血压;
低血压-高血压和低血压、休克交替发生,血压突然降低时要考虑本病;
心脏-长期后负荷增加导致肥厚、扩张、心衰;心律失常;
代谢紊乱:
基础代谢增高-耗氧增加、发热、消瘦;
糖代谢-血糖过高、糖耐量降低、糖尿病;
脂代谢-脂肪分解增加、血游离脂肪酸增加;
辅助检查: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持续性高血压平时和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可发现异常;
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不能被可乐定抑制;尿儿茶酚胺、VMA排泄量增加;
药理试验:
抑制试验-高血压发作时给予a受体阻滞剂,血压降低>35/25mmHg(3-5min);
激发试验-若阵发性患者始终不发作,可作胰升糖素激发试验,患者静注胰高血糖素后血儿茶酚胺升高>3倍;
影像学检查:
必须在用α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后进行,否则造影剂可能加重高血压;
肾上腺Bus、CT是首选方法、MRI、核素(标记的奥曲肽、标记的MIBG);
CT-肾上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中央部低密度、周围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实体部分可强化;
治疗:
嗜铬细胞瘤大多为良性,可手术切除获得根治;
术前准备-血管长期收缩,血压高但血容量低;术前用口服酚苄明、哌唑嗪等a受体阻滞剂先控制高血压至少2w;如患者有心律失常可用β阻滞剂,使用之前必须先用a阻滞剂,否则单纯阻断β受体的血管舒张作用,血压会骤升;
高血压危象-静脉推注酚妥拉明,血压降低到160/100mmHg时改为滴注;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由于肾上腺皮质的肿瘤或增生导致醛固酮分泌过多,引起保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张,而抑制了RAS系统;
病因:
血容量减少-肾素-AT2-醛固酮-保钠排钾提高血容量
醛固酮瘤(肾上腺皮质腺瘤):
最多见,大多为单侧单个肿瘤,肾上腺组织萎缩;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节律平行,对血浆肾素无反应;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因不明,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有时伴结节;AT2可使醛固酮分泌明显增加,ACEI可使患者醛固酮分泌减少;
肾素反应性腺瘤:
虽为腺瘤但对肾素有反应,类似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糖皮质激素可治性腺瘤:
由于基因异位导致醛固酮合成酶在束状带表达,受到ACTH调控;
病理生理:高钠、低钾、低钙
钠潴流-导致细胞外液扩张、血容量增多、高血压;细胞外液达到一定量时排钠系统启动,如近曲小管重吸收钠减少,避免细胞外液进一步扩张导致水肿,心衰,钠在较高的水平上达到平衡;ADH过多时醛固酮减少,不至于水肿;醛固酮过多时肾小管自己排钠;
钾丢失-可导致神经、肌肉、心脏表现,碱中毒;
低血钙-低钾导致碱中毒,碱中毒时血钙降低,可导致手足抽搐;
临床表现:
高血压:
随着病情进展血压逐渐升高,对一般药物反应差;
低血钾症状:
肌无力和周期性麻痹,劳累和使用利尿剂为诱因,补钾可缓解但易复发;
心律失常以早搏和室上速多见,ECG示QT间期延长、T波增宽;
肾脏浓缩功能减弱,夜尿多、继发口渴(肾性尿崩);
低钙症状:
手足搐搦,低钾时不明显,补钾后明显;
辅助检查:
血尿生化-低血钾、高尿钾、高血钠、低尿钠、碱血症;
醛固酮测定-24小时尿醛固酮增多,8时卧位血醛固酮增高,极度低钾时对醛固酮分泌有抑制作用,补钾后醛固酮升高更明显;
肾素、血管紧张素2测定-肾素、AT2基础值降低,速尿+立位兴奋后患者兴奋值比基础值仅有轻微增加或无反应,如果醛固酮高、肾素也高要考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醛固酮瘤患者肾素、AT2受抑制比特发性原醛更严重;
螺内酯试验-可以降低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
诊断:
高血压、低血钾、血醛固酮高、肾素、AT2低、螺内酯可纠正;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肾素分泌过多,如分泌肾素的肿瘤或肾脏长期缺血导致RAS系统活化,AT2和醛固酮同时升高;
病因诊断:醛固酮瘤VS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动态试验-正常人8-12时立位比8时卧位醛固酮上升(因为RAS兴奋);特醛症患者醛固酮上升更多(此型患者对RAS兴奋性增强);醛固酮瘤患者立位后醛固酮反而降低(RAS系统被抑制,主要受ACTH节律影响);
赛庚啶-特醛症患者服用后血醛固酮降低,醛固酮瘤患者无改变;
肾上腺Bus、CT、MRI、核素-可鉴别腺瘤和增生,并给腺瘤定位;地米抑制后,双侧放射性浓聚为增生、单侧为腺瘤;CT为首选-与肾上腺侧支相连的类圆形肿块,水样密度,轻度均一强化;
血-18羟皮质酮-是醛固酮的前体物质,醛固酮瘤患者血钾往往较低,可抑制醛固酮进一步产生,所以血-18羟皮质酮较高;特醛症患者血钾低的不多,对醛固酮抑制不明显,所以血-18羟皮质酮基本正常;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糖皮质激素可治性腺瘤分泌的醛固酮可被抑制;
与肾上腺侧支相连的类圆形肿块(<2cm),边界清晰、水样密度,轻度均一强化;
治疗:
手术治疗:
对醛固酮腺瘤效果好,术前低盐饮食+螺内酯准备,缓解低血钾和高血压;
原发性肾上腺增生可肾上腺大部分切除或单侧切除;
药物治疗:
特醛症可用螺内酯治疗,由于其对肾素有反应,ACEI也有作用;
对GRA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醛固酮增多症可用激素治疗;
库欣综合征
各种病因导致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疾病的总称,最多见的是ACTH分泌过多导致的库欣病(垂体瘤);
分类:
依赖ACTH的Cushing综合征:
Cushing病-多为微腺瘤、少数为大腺瘤(Nelson综合征,切除肾上腺后垂体瘤增大、皮肤变黑);
异位ACTH综合征(垂体外肿瘤,最多见于肺癌);
不依赖ACTH的Cushing综合征:
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双侧性肾上腺大、小结节性增生;
病理生理:
代谢异常-导致糖耐量降低,部分患者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向心性肥胖;机体负氮平衡状态,皮肤紫纹、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皮质醇有少量盐皮质激素作用,保钠排钾导致低钾性碱中毒;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常见,由于脂代谢紊乱血液高凝,易发生血栓;
免疫系统-容易感染,皮肤真菌感染多见、化脓性感染不易局限;炎症反应不明显,发热不高;
造血系统-刺激骨髓造血导致红细胞增加、多血质面容;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
色素沉着-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肿瘤产生促黑素细胞活性的肽类,皮肤色素明显加深,有诊断意义(黑色与ACTH有关);
性功能-大量皮质醇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男性性欲减退,女性由于同时雄激素分泌过多,可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月经异常;
各种Cushing综合征的特点:
Cushing病:
最多见垂体微腺瘤,不完全自主,可被大剂量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抑制(大剂量地塞米松可以抑制),也受CRH兴奋;少数患者为大腺瘤可有压迫占位症状;也有无腺瘤仅有ACTH细胞增生的患者;
肾上腺皮质由于长期ACTH刺激导致双侧弥漫性增生,尤其是束状带细胞;
异位ACTH综合征:
由于垂体外恶性肿瘤产生ACTH导致皮质醇增多;如小细胞肺癌;缓慢发展型肿瘤恶性度低,病程长,类似Cushing病表现;迅速进展型无典型Cushing综合征表现,表现为消瘦、乏力、纳差、高血压、低血钾(脱氧皮质酮分泌也增加)、糖代谢异常、血ACTH增高、血尿皮质醇增高;
肾上腺皮质腺瘤:
起病缓慢,病情中度严重;
肾上腺皮质癌:
病情重、进展快;重度Cushing表现、低血钾(脱氧皮质酮分泌也增加);
不依赖ACTH的双侧小结节性增生:
血ACTH水平低,大剂量地米不能抑制;肾上腺有许多小结节;
不依赖ACTH的双侧大结节性增生:
血ACTH水平低,大剂量地米不能抑制;肾上腺有多个直径>5mm良性结节;
诊断依据:
是否存在Cushing综合征:
血皮质醇浓度增高-0点测量有诊断意义;
皮质醇分泌增多-24h尿17-羟皮质醇增加、24h尿游离皮质醇增加更有意义;
小剂量地米不被抑制(不能被抑制到对照的50%以下);
皮质醇分泌节律性丧失最有意义;

影像学表现:
肾上腺增生:
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侧支厚度>10mm,面积>150mm2,边缘可有小结节;
肾上腺腺瘤:
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一,中度以下强化,非病变处萎缩;
肾上腺皮质癌:
肿块直径>7cm,外形不规则,密度不均,不规则强化;
鉴别诊断:单纯性肥胖、2型糖尿病-皮质醇昼夜节律正常,小剂量地米可抑制;
治疗:
肾上腺腺瘤:
腺瘤摘除术可根治,术后6月-1年内需要激素替代治疗,直到肾上腺皮质恢复功能;手术开始时滴注激素,维持24h;
肾上腺腺癌:
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尽量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术后者可用米托坦皮质醇的合成;
注意事项:
切除腺瘤或增生后,皮质醇水平锐减,可能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术前、术中、术后要补充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