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大医·破晓篇》:小人物,大时局,探寻乱世中的医者传奇

说起那些脑洞大开的作者
你能想到谁?
小编相信
马伯庸绝对是排名最靠前的几位之一
马伯庸2022年全新长篇历史小说
《大医·破晓篇》已全新上架,快来围观~

112年前,1910年的上海,一个在日俄战场上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长大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选择了同时踏入一所刚刚成立的医院,选择了沉浮跌宕的医海生涯。这是马伯庸为自己的最新作品《大医·破晓篇》选择的开头。


▍一家医院勾连中国近代史大事件
甲午海战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救助伤兵和难民为宗旨的红十字活动。1898年5月9日,《申报》发表署名鲰生的文章,介绍旅日侨胞孙实甫倡导成立红十字会的主张,孙实甫被认为是“中国倡导红十字会第一人”。红十字的“人道”理念正契合了中国传统道德中博爱爱人、行善积德的思想,一经传播,很快得到社会认同。

↑红会老楼
1904年3月10日,沈敦和等士绅联络上海官商与各国驻沪领事,成立中、英、美、德、法5个中立国合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以救援日俄战争中中国东北地区的被难民众。该会于1907年改名大清红十字会,1911年改名中国红十字会。

↑上海时疫医院
1910年4月,位于海格路(今华山路)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及医学堂落成。翌年10月14日,总医院正式开幕,沈敦和为首任院长。这座医院便是如今华山医院的院史馆。


▍再现百年前的医者风范
小说中,姚英子出身富豪之家,本是不识人间烟火的骄蛮大小姐,第一次出校实习,就要面对着冲毁一切秩序的洪水及之后的人祸,极端情绪冲击之下,她抛下自身安危,去救一名不知道名字和所在地点的孕妇。

经历重重危机,用尽所学所能,却最终仍是眼见一大一小两条人命在面前消失,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第一次面对病人的死亡,从此更加明白一名救护医生的责任。

马伯庸以时代、场景、人物性格、文学技巧和无数资料细节搭建了强大的故事张力,只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体会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一次成长和蜕变。


▍医生视角透视时代波澜
书中除了三位虚构的主人公,还涉及到许多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例如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即后来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沈敦和,积劳成疾、年仅三十五岁不幸逝世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医生兼医学堂教习峨利生医生……

这些真实人物都专门设置了历史真实老照片的小册子,还有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医学堂的正面照片,救灾等照片,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

↑上册上部·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及医学堂
书中占不少笔墨的张竹君,她是中国第一位创办医院的女性,被称作是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她医术精湛,爱护病人,救死扶伤,无私为社会大众服务,深受民众的推崇和赞誉,终身未嫁,一生充满传奇。

晚清时局跌宕起伏,无时无刻不牵扯三人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在一次次救死扶伤中感悟着何为真正的“大医”。小说是救亡图存、强国保种一种精神追求,也是医者在清末变局中的一声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