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7 周、郑交恶

2022-01-30 16:56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本文主要讲述春秋时期周、郑交恶的历史事件,以及从史学、经学、传统文化问题三个角度进行左传解读。解读无经之传问题、周王室的衰落、左传中关于盟约与诚信的看法。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二章导读部分的第四节周、郑交恶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追溯前事——平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我们知道郑国是周王室所分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桓公是第一任郑国的国君,厉王之子、宣王之弟。在平王东迁过程中,《左传》说叫晋郑焉依。也就是说在平王东迁时,郑国和晋国帮忙最大。所谓的东迁就是逃亡,从西部的陕西的周原、宝鸡一带,一直往东,到了洛阳。东迁以后,郑武公、郑庄公一直担任着,周王室的卿士。所谓卿士就是卿,在这里就是卿士。

       我们经常说卿大夫,这个卿大夫的概念怎么解释呢,我想卿大夫有时候,可以视为都是大夫,卿也是大夫,只是他是大夫中的顶尖人物。我说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我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都是大夫,那么中央政治局常委就是卿。当然这个类比可能不太准确,大体意思是这样。因为当时的国家很小,所以他的官员相对也少。大夫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央委员,或者中央政治局委员,就是这一级别的。所以他所谓为平王卿士,是在周平王时代,他们都兼任着周王室的执政者,帮助周平王执政。

  • 追溯前事——王贰于虢、周郑交质

       王贰于虢。所谓贰于虢是二心于虢。虢,我们前面说过虢分两个,一个是东虢,一个是西虢,东虢被郑灭了。这是说的西虢,西虢在三门峡陕西。所谓贰于虢是二心于虢公,虢国的君主虢公。那么二心于虢,也就是周平王,把有些政治事情大事,交给虢公去处理。现在是郑庄公是周王室的执政者,周平王把一些大事,交给虢公去处理,体现着对郑庄公的不信任。

       郑伯怨王,心里很不高兴,这是在剥夺他的权力,在限制他的权力,甚至想让虢公代替他,所以他心存怨恨。这个怨恨流露出来告诉了平王,平王说:无之,没这回事,故周、郑交质。所谓交质也就是交换质子,《左传》记事非常简略。在这里实际上有一个前提是,你说我不信任你,那好,为了取得信任,我们交换质子以取信。

       下面就是交换质子的内容。王子狐为质于郑。平王的儿子,平王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郑国去作为抵押。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公子忽就是郑庄公的太子,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郑昭公,这时候他去做人质,去周王室。这里体现着互不信任。

       王崩 ,就是天子去世,周平王去世,这是今年三月的事,崩、薨、卒,同是记载死亡。所以我曾经专门写过一段,这个问题,《公羊传》说,天子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我说死了就是死了,为什么还要区别呢,这就是等级观念,在对死这个问题上的体现。

       天子死了要用崩,诸侯死了要用薨,大夫死了要用卒,同样都是死了,连用的字都是不一样的,都体现着等级的差别。所以等级制度,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周人将畀虢公政,周平王去世以后,他的继承者,他的其他的卿大夫,实际上是执行了周平王的遗愿,直接地把政事交给了虢公,也就是让虢公出任了周王室的卿。不是罢免郑庄公,这时候他两个,一个是左卿 一个是右卿,但是真正的执政者是虢公,这就闹翻了。所以郑庄公这时候更冤枉,更不满意。

  • 周郑交恶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事件,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首先这里需要解释的有几个地方。第一是四月和秋,因为《左传》前文说的三月,平王崩,那里的三月用的是周历。那么接着下边的四月,是周历吗。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后来的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个四月和秋用的是夏历。我们知道,夏历的四月底是收小麦的,所以这里说取温之麦,那应该是麦子熟了。秋,用的也是夏历,因为秋意味着是七月,夏历的七月,秋庄稼开始成熟了。这个禾狭义指谷、指粟,广义的各种秋粮农作物,都可以称为禾。

       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个四月和秋用的是夏历,但是它和上文明显的不一致。前文刚说三月用的是周历,怎么下边接着用的夏历呢。我想杜预大概是看到了,这里的不合理处。所以他把这里的四月和秋,仍然都理解为周历。

       那周历的四月就是夏历的二月,麦子是不熟的。这个秋七月是周历的五月,五月秋庄嫁是不熟的。所以杜预认为这里的取麦取禾,都是对那些没有成熟的庄稼,进行一番践踏、破坏,破坏的是苗,而不是取得粮食。但是人家明说是取麦,所以现在的学者,杨伯峻先生还是认为,这个四月和秋用的是夏历。但是杜预把它理解为周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所以这就是我们读《左传》当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不太容易确定哪一种说法对。

       这里还需要说一下成周,我们知道武王灭商之后,对殷遗民采取了一个,集中居住的措施。所以把他们集中起来迁到洛邑,洛邑是成王建的,周公时代建的,建的洛邑。把殷遗民迁到那里去,一部分殷遗民,这个洛邑就是后来的洛阳。

       但是在《左传》当中,经常会出现两个都是洛阳的概念。一个是这里的成周,另外还有一个王城。平王东迁洛邑,也就周天子所居住的是王城,它在古洛阳的西部。而成周是在洛阳东部。所以这里取成周之禾,取的是到了王城的附近。

       我们还把它理解为抢他的庄稼吧,先去收温之麦。温它是周王畿内的一个小国,王畿内还有很多小封国,大家要注意,不光是天下有许多诸侯国,王畿内还有一些诸侯国,这叫内诸侯。王畿内的一个小国,温就是其中之一,它属于王畿,但是它距王城较远,就是在今天的河南温县附近,这距王城较远。

  • 周郑交恶——君子曰

       郑国因为怨恨平王,怨恨王室的人,所以先去抢收了温地的小麦,到秋天又去抢收了成周的秋庄稼。周、郑交恶,就本来关系是最好的,交恶是相互憎恶,所以抢收粮食,是周郑交恶的内容。这是从周郑交质发展到周郑交恶。《左传》在这时候,又用了君子之言来评说,两国的这种关系。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也就前边大家互换质子,目的是为了取信,但结果呢,发展到交恶。所以君子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信不由中,也就是你的说话不是出自真心,没有诚意。我们今天说言不由衷嘛,仍然说言不由衷,只是衷字大家换了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双方说话都没有诚意,双方所谓的讲信都没有诚意,即使交换质子也没有意义,是无意(义)的,并不能够真正取信。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 谁能间之。这是说,苟是如果,明恕而行,明恕就是讲恕道。什么是恕道,恕道是对别人的宽容和理解。也就是你的行为要做到明恕,同时要之以礼。这个要读为要,要就是约,要之以礼就是约之以礼,约束以礼,约束。

       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大家注意这两句话,明恕而行讲的是,你对待别人的态度,对别人要宽容,要抱着一种理解的态度。下一句要之以礼,讲的是对自身的约束,要用礼制,要用礼的规范,礼是什么,礼是规范,行为规范。

       你要用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要用宽容包容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即使没有交换质子,你们这个关系,也一定会能够处得好,谁也离间不了你们。所以那两句话讲的是,一是对人,二是对己。这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的,对别人要宽容、要理解,对自己要严格。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如果双方都能这样做,你们之间还会有问题吗。

       苟有明信,如果你真正的讲诚信。明信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诚信,如果你真正的讲诚信。涧、溪、沼、沚之毛,涧、溪、沼、沚都是指河流,毛指的是野草。也就是这些大小河沟旁边的野草,我们可以直接这样理解。下边是、蘩、蕰藻之菜,、蘩、蕰藻都是指的野菜,这里实际上是指各种各样的野菜。筐、筥、锜、釜之器,筐、筥都是指用竹子编的筐子,方者为筐,圆者为筥,锜、釜指的都是锅,有腿的为锜,无足的为釜,实际上这里指的是家常用器,最普通的家庭用器、家庭器物。

       潢、污、行潦之水,潢、污、行潦之水,这指的,泛指各种积水,行潦之水是路上的积水,潢、污这都是,小池塘小坑里边的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荐和羞都是献。这句话整体上来说,它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都讲明信,都讲诚意,那你可以用这些最不值钱的,野草,野菜甚至脏水,家庭的普通器物都可以用来取信。

       献于鬼神干吗的,献给鬼神让鬼神作证,你足可以守信,可献于王公,让王公以此为据,证明你有信。也就是说你如果真正的讲信用,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信物,不必要用质子。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

 

       我想这里的君子,我们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都通,一个是道德上的君子,一个是政治上的君子。我认为在《左传》当中,君子包含这两种含义,都有。一个是政治上的君子,指的是卿大夫,一是指道德上的君子,与小人相对。这里的君子作这两种解释都通。

       他说如果是君子,在两国举行谈判的时候,你要遵循各种各样的礼仪,那是很严格的很神圣的礼仪。并且你还用祭品,丰富的祭品。如果你真有诚意的话,君子说结成的这种信,应该是最可遵守的。

       行之以礼 又焉用质。作为君子,有这么完备的礼仪,有丰富的祭品,你要想和解关系,想友好关系,不用质,也应该能做好。这句话仍然在强调,如果你没有明信,没有诚意,交换质子也没有用。《风》有《采繁》《采》,《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昭就是明,昭忠信就是明忠信。君子在这里认为,这四首诗里面都在强调着忠信,这是我们对传文的解读。

  • 周郑交恶——无经之传

       下边是导读部分。第一个问题是,《左传》的无经之传。我们知道《公羊》《谷梁》《左传》,都是解《春秋》的。按照传以解经的原则,它们都应该解释《春秋》经文。但是在《左传》当中,有大量的传文,没有经文与之相对应,这部分内容被称为“无经之传”,没有经文的传。

       关于周郑交恶周郑交质,在经文当中完全没有体现,所以我们讲的这一段传文,和《春秋》似乎完全没有关系。今文经学者往往利用这一点,来批评《左传》,他们认为传是解经的,无经何来的传。因为这些大量的无经之传,说明《左传》,本不是解《春秋》的,以此否定《左传》的解经性质。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也是从传去解经的这个角度。他们认定《左传》,在解经的过程当中,凡是经上所说的都是可信的,经文没有的那些传文内容,都未必可信。所以他们提出了一个原则叫,信经不信传。这个说法,自从唐代的啖助、赵匡、陆淳,以后就开始有,后来的学者,很多学者都坚持这种观点,包括顾栋高、毛奇龄、崔述,都特别强调这一点。

       他们把《左传》当中,与《春秋》不合的这一部分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确定其可信还是不可信。所以无经之传,成为许多学者批评的内容。到了今天,如果我们只是把《左传》理解为,以《春秋》为纲编年的春秋史,而不是从经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无经之传没有意义。从经学的角度看它有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看,无经之传没有意义。我们都可以把它理解成,《左传》作者对历史的补充,对其他材料的剪裁使用。

  • 周郑交恶——周王室的衰落

       下边这个内容与此还有关,我们可以从这段传文里边,看到了王室的衰落。在一部《春秋》当中,我们看到许多条,关于周王室的内容,无不反映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但是经文只是提纲,它的具体衰落过程,在《春秋》经文中是没有体现的。而《左传》的这一段无经之传,恰恰是说明在春秋初年,周王室衰落的一个典型例证。

       当周平王不信任郑庄公的时候,他不是明确的要罢免他,他的卿士之职。当郑庄公去质疑的时候,他甚至不敢承认。为了表示双方的诚意,甚至都以儿子为抵押。我说这哪还是一个天子,和诸侯的关系。郑庄公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他应该完全听命于周天子,当周天子责备他的时候,对他不满意的时候,他应该承认错误,应该请罪。

       但是当他对周天子不满的时候,却去抢收了周天子王畿内的粮食,不光不请罪,这是真大逆不道。所以我说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周天子已完全没有了,控制诸侯的权力和权威。和郑国的关系,更像是两个平等的诸侯国,互不信任的时候交换质子,交恶的时候,甚至抢其他诸侯国的东西。

       所以看到周平王说“无之”,这句话的时候,我说我们看到的,完全不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周平王在这时候倒像一个受气的,像一个受气包,对他手下无可奈何。郑庄公甚至盛气凌人的,去质问周王子,为什么把我的权力,分割一部分给别人。我说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不再是天子和诸侯的关系,而是平等诸侯国的关系。周王没有了权威,没有了控制其他诸侯国的能力,充分反映着王室地位的衰落,天子权力的丧失。

       我说通过这段传文,我们对春秋时期的王室衰落,有了一个清晰的体会,如果没有这段传文,仅靠《春秋》经文,我们是看不清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超出《春秋》的这段传文,对说明王室衰落,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说《左传》作者,也可能正是从这种角度,来解说《春秋》的。

       我说对很多的无经之传,我们都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它通过一些《春秋》,没有记载的事情,来反映春秋时代的某些特征。我们第一个小问题,可以说是经学问题。第二个小问题可以说是历史问题。第三个小问题,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问题。我说这是从三个角度,对这段经文的理解。

  • 周郑交恶——盟约与诚信

       在这段传文中,周郑关系由交质变成交恶,君子的一大段话,都是针对这件事来说的。君子认为,如果双方都有诚意,都能够抱着宽容态度对待别人,抱着严格的态度对待自己,无需交质,双方都可以守信。

       他说任何最普通的东西,都可以作为信物,如果不讲明信 没有诚意,心不由衷,任何的仪式都是没有用的,包括交质也没有用。也就是说,或者是发誓赌咒,还是订立盟约,还是交换质子,甚至像我们现在的订合同,签协议,当一方没有诚信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样的合约,这样的合同,这样的盟誓,不一定被遵守。

       关键是订立盟誓的,是不是诚信之人,讲诚信,一切都好办,不讲诚信,任何约定都没有意义。我说君子之言可谓掷地有声,我说忠信、诚信,早已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部分,但仍然有些不讲诚信的地方。所以这往往是,变成一些坏事的根源。

       最后君子认定,《诗经》当中的四篇都在明忠信。所以我说我们从这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左传》作者,在对《诗经》的理解上,是有断章取义之嫌的。他可以根据他的需要,来理解《诗经》。与我们后来的,与我们今天的讲《诗》,是不一样的。

       但是他说的是昭忠信也,昭忠信就是明忠信,那么忠信究竟是什么呢。尽管这个词我们现在仍然常用,但是我想还是应该,界定一下它的内涵。忠,忠就是把心放到正中,不偏不倚,这是一个诚实,这是一种真诚。所以忠强调的是,实心实意、诚心诚意的对待别人,这叫忠。忠讲的是你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所以忠不仅仅是忠君,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关系。

       信,是出言必践,这是要求严格对待自己,忠是诚信对待别人,信是严格要求自己,我说像这样的观念,永远不会过时,过去需要,现在需要,未来仍然需要,希望大家以后做忠信之人,这是君子告诉我们的。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二章第四节周、郑交恶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07 周、郑交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